[感想] 如果,学校教我们爱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4-07-05 20:36:50
http://ppt.cc/Y78u 作者: 刘凯西
这阵子,青少年的新闻特别引人注目。首先是12国教的新闻,让许多考试高分的“优秀学
生”无法进入第一志愿高中,失望的父母有人摔孩子玩具,有的甚至跳楼自杀;同时,有
成绩较差“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居然可以念知名高中,孩子父母皆大欢喜,媒体与社会
则质疑“到底是怎么了?”。另一种新闻,就是有民众拍到学生在校园里做爱做的事。这
画面当然是让人震惊,因为学校这个传道授业的神圣之处,居然发生此等脱序行为,谁都
会感到意外。然而,没人问拍摄者是否符合道德,社会舆论的砲口一致瞄准那些孩子,说
他们“道德沦丧”、“不知廉耻”,我们再度满腹疑惑:“到底是怎么了?”
是啊,到底是怎么了?到底为什么,正直青春年华的孩子们,会有这种行为与想法?他们
觉得这是爱吗?他们懂得什么是爱吗?还是因为没人教他们什么是爱,于是他们只好模仿
著大人世界里的脱轨案例,来寻找某种刺激?而他们的青春年华,我们都要他们做什么?
考试?念书?尽所谓他们的“本份”?所以跟教导他们“什么是爱”比起来,考了几分、
升上什么高中,比他们感受到什么更重要。关于爱情,年轻人们只能靠自己摸索,那些有
经验的大人们从来不敢、甚至不愿意分享,在这种连大人们都搞不定的人际关系中,没有
经验的孩子们,面对男女情感就像走在万里迷雾之中,毫无保护地去碰撞,伤口的结痂权
充保护,当他们自己乱闯走错了路,大人们又大家挞伐。青少年的年纪,称不上孩子也算
不上大人,他们或许根本也不清楚,这种寻找刺激的行为根本与爱无关。我们只是责备,
告诉他们这真的不对,但,我们是否有告诉他们,男女关系之中,怎么样的发展才是对的
呢?
或许,身为大人的我们也不甚清楚。升学制度一改再改,相同的是从以前到现在,我们的
学校,教我们考试与升学,但忘了教我们什么是爱。
爱情当然无法成为一门学科,但可以透过文学、电影、绘画等人文科目,从中感受到爱情
的蛛丝马迹。在电影《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里,高中的文学课上,让学生讨论“玛丽安
的一生”,从中去理解何谓“一见钟情”这种抽象无法言述的情感;甚至从幼稚园开始,
就让学生去研读诗集,纵使孩子这年纪还无法有能力成诗,但至少可以去了解所谓的“诗
意”。这些都是情感的训练,当然,不是说外国的孩子就比较懂爱情,而是爱情毕竟是人
生在世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它在教育里所需传承的方向,不只限于所谓的“健康教育”,
那些人文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经验的延续,如果大人们羞于用自身经验与年轻人
分享讨论,从人文作品中去让孩子们体会、理解,不啻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台湾人的功利的传统价值观,总是把无法获利的人文与情感部分,摒弃在教育系统
之外。“18岁以下青少年谈恋爱”虽然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大人们依然不把青少年
的情感当成一回事,总觉得这只是他们的儿戏,甚至依然觉得这是一种禁忌。对大人而言
,青少年的“本份”依然是“读书”,而他们心中对“读书”的定义,不过只是“准备考
试”。学校,带给了孩子什么?那是一个大人们把自己的价值与批评强加于青少年的场域
,我们用自己的角度去诠释他们的想法,强迫他们遵守我们的教条,却不问他们的感受,
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反击,我们却问:“这倒底是怎么了?”
下半年,台湾即将推出两部以青少年为主角的电影:《共犯》跟《行动代号孙中山》。两
部片讲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议题:一个讲的是“死亡”,另一个讲的是“贫穷”。两者却有
一个共同点:校园里的大人只要他们必须遵守自己所订的规则,不遵守,就得受到处罚。
原来,校园一直就是这样的法西斯。
他们最需要的“爱”,从爱情,到亲情,到友情,这种爱的事情,我们却吝于与他们分享

一起跟孩子学习爱吧!身为大人的我们,放下功利的价值观,把对爱的欣赏与美好藉着人
文学科一起带入教育里,敞开心胸、放下身段,跟他们一起讨论爱的疑惑、爱的方法。那
些行为脱轨的孩子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责备他们之后,或许我们更该去了解,是什么原
因促使他们去做这种选择,他们对于男女之间的情感观念是否本身就出了问题?其实,年
轻的孩子未必不懂爱,只是我们的升学教条压抑了他们,导致了他们错误的观念与选择。
而或许我们也得问问,是否某些大人做了什么,让他们有样学样?我们其实都需要去重新
学习,大方面对男女之间的情感课题,被升学主义所排挤的人文爱的教育,也许是让我们
跟孩子一起面对情感课题的最好桥梁。念名校、考高分,或许也很重要,但如何面对爱与
情感,却是人生一辈子的课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