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重建闽南海洋文明的世界观

楼主: AllenSue (也许颓废也是另一种美。)   2013-06-20 20:30:01
中国时报 本报讯 2013年06月19日 05:39
台湾一直缺乏海洋的世界观。这固然和戒严时期禁止人民亲近海洋,压制人民对海洋/彼
岸的想像有关;但中原文化数百年来的闭关,缺乏对海洋文明的兴趣与研究,也是一个原
因。而闽南文明,因此被忽略了。
去年四月,世界闽南文化节在台湾举行时,来自日本长崎的华侨王柏实先生带来他的家族
故事。原来清朝时期,他的家族已经在长崎经商,当时贸易大多走日本长崎、上海、厦门
、泉州、台湾一线,连结起来,成为一个贸易网。当时如何订货与出货、如何支付费用、
货币如何交换等,都引人好奇。他还带来日本一六八九年建成的“唐馆”绘图照片,此唐
馆专供当年赴日本交易的华人船员、贸易商住宿,约可容纳五千人。这使我们得窥早年日
本贸易之盛、亚洲经济活动之频繁。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华侨,也报告各自
的家族史。从一个闽南家族的变迁,去看待东南亚的历史,别有亲切感与说服力。
今年世界闽南文化节举办前夕,学者汤锦台也出版了他重订正的《闽南海上帝国─闽南人
与海洋文明的崛起》。他印行一张藏于英国牛津大学波德林(Bodleian)图书馆的老地图
(见图,摘自网络),这地图是十七世纪中期,由一位英国舰队司令购得,其后由收藏家
捐赠给图书馆。它静静躺在图书馆三百年,直到二○○八年,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伯切尔
博士(Dr. Robert K. Bacheler)重新发现,整理碎片,弥合成图,世人始知一份珍贵史
料的出土。依据英美学者推测,这地图应是明朝初期,也就是荷、葡、西、英诸国来亚洲
之前,由泉州的贸易商人所绘。因为它是以泉州为航线的中心点,画出由泉州出发,航向
菲律宾、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诸国,向北航向日本、琉球、钓鱼台等地。
这几个地方的航线还有所区隔,例如到日本,便与琉球有异。
总之,它呈现一幅我们未曾想像的泉州人的亚洲航海地图。地图中的各国城市与名称皆备
,早已贸易往来频繁,文明交流热络。“海上丝路”之名,真实不虚。然而,我们如果再
追问:今天探讨十世纪以降的闽南人贸易活动,有什么意义呢?
最重要的意义,即在于重建闽南人的世界观,重建中国人的世界观,也重建亚洲人的世界
观。
这一百多年来,由于中国的积弱不振,历史研究都是用西方的观点来看东方。整个亚洲的
经济贸易活动,仿佛是到十七世纪,麦哲伦航行来到亚洲以后,才真正开始。用一位拉丁
美洲小说家反讽的话说:“哥伦布来了,世界历史才开始。”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泉
州的清真寺建筑与城市发展史就证明,在一千多年前,亚洲的经济贸易活动,已经非常频
繁的展开。而且随着闽南人的开垦与移民活动不断扩展,他们在亚洲各地建立经贸据点,
形成闽南人的贸易圈。
从前述“明朝航海图”中所标示的亚洲各城市,我们可知当时亚洲诸国早有坚实的城市贸
易。因为有了这些基础,十七世纪荷、西船队来的时候,才能迅速在亚洲与欧洲之间,建
立“黄金航线”,否则他们如何到亚洲各地去采购贸易呢?
因此,研究世界闽南文化,不仅是要研究经济文化活动的历史,更要透过历史重建,建构
一个闽南人、中国人、亚洲人自己的世界观,以取代欧洲殖民主义的世界观,建立自信,
走向未来。
同时,闽南人的开拓史中有一个鲜明的特质:闽南人到世界各地开垦或者经商,都不是靠
著官方的船坚炮利,而是靠民间勤奋的开垦经营,和平共存,互相包容。所以闽南人未曾
在亚洲形成殖民地,也不曾称霸做强权。这种和平共存的精神,在世界资源愈益匮乏、金
融战争日益升高的时代,应当有它重要的意义。
中国大历史的论述,总是由中原出发,以政权更迭、朝代兴替为中心,对北方的草原民族
史,对南方的海上开拓史,一直缺乏研究。然而全球化的时代,中心边陲翻转,从海洋文
化与闽南历史着手,台湾未始不能成为一个新世界观的开拓者!(作者为作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