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书房编辑 2020.12.08
编按:耶鲁金融学终身教授及全球十大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从金融的起源讲起,透过各
种案例,阐述金融的意义和价值、普惠金融、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
品等与我们普通人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看透财富运转逻辑,合理运用金融工具,获得更
好的生活。以下摘自其著作 《受用一生的耶鲁金融投资课:看清市场本质,拥抱财富思
维》 。
根据《时代》杂志报导,一九六○年时,美国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二七%过著单身
生活(包括从未结婚、丧偶和离婚的),另外七三%是已婚状态;但到二○○八年,四七%
的成年人是单身,人数接近一半。以前,二十几岁的青年人中,已结婚的占了三分之二,
而现在却不到四分之一。另外,二○一七年五月,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国
合法,任何州都不可以禁止。二○○七年时有五九%的美国人支持同性婚姻,到二○一七
年,支持率上升至七二%。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美国人对结婚的兴趣越来越淡,同时也让同性婚姻合法化?随着金
融市场和其他风险规避手段的深化发展,人类婚姻最终会解体还是转型?没有婚姻的世界
是我们想要的吗?
婚姻的起源是为了生存
因为人类一开始面对的生存风险太大,单一个人几乎没法活下去,所以必须跟其他人跨期
互助、跨期分摊风险才能生存。原始社会的部落公有制把大家不分你我地捆绑在一起,没
有男女婚姻这种约定关系,也是为了资源分享、风险共担。但是,这样也带来太多“吃大
锅饭”“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生存机率的最大化。在人类逐步放弃狩猎游牧,进入农
耕定居时代之后,家庭和私有制开始出现。到这时候,物质供给的稳定度增加,基于血缘
的家族就成为跨期分摊风险的最主要依赖。
可是,仅仅依赖血缘还不够。毕竟,家族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养儿防老”,后代子女是关
键,越多越好,而且,必须是血缘靠得住的“亲骨肉”,所以需要排他性的婚姻制度。特
别重要的是,妻子不仅必须要会生,还必须纯粹贞洁,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就是说,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婚姻的第一要务是生子,而且是
排他性的生育权利。夫妻性生活也只是为生育,情欲享受是奢侈之事。
当然,一个家族成员再多,人丁再旺,也难以应对所有的风险挑战。因此,婚姻是将两个
甚至多个家族连结成尽可能庞大的跨期避险体系的最主要手段,所以出现“包办婚姻”就
不足为奇了。
过去多年里,我在博士研究生的金融理论课中经常出的一个考题是:在人类早期社会,为
什么“婚姻”只是一个很粗糙的跨期契约?由于那时还没有文字,这个契约无法正式签署
。但是这没关系,婚姻包含的权利和义务是由社会文化与风俗习惯决定的,当事人只要口
头承诺就行。
例如,天主教社会中,正式婚礼时的经典誓词是这样:“我○○接受你□□作为我的合法
妻子。从今天开始,无论是好是坏,是富是穷,是健康还是疾病,我们都彼此相爱、珍惜
,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
这些婚姻誓词等同于一份无条件的契约,保证“不管将来发生什么,不管天晴下雨,我们
都不分离”,将两人不计条件地紧紧合二为一,而不是像现代合伙企业契约那样,把各种
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一一列出,并写清楚在每种情况下企业的责任和利益该如何分配,
以防留下任何含糊之处,未来出现争吵。在原来的条件下,婚约粗糙而不精细应该是最好
的选择,甚至是伟大创举。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以前的婚约把什么情况下两人保持婚
姻、什么情况下离婚及如何分财产等,都写得详尽清晰,那会使双方心存怀疑,跨期承诺
就不再牢靠;另一方面,早期的契约和司法体系都不发达,细致契约无法执行。所以,粗
糙婚约加上婚姻不可逆,反倒为人类带来了难得的跨期承诺安全。
但是,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到,过去的婚姻无疑首先是为了利益,甚至只是为了生存所需
的利益,一是为了“养儿防老”,一是为了保证两人及两家将来“有福共用、有难共担”
,以致多数社会的经典婚词读起来都像金融契约。
那么,今日又有何不同?又有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可以选择金融产品、政府福利、宗
教团体去实现跨期保险,家庭与家族保险只是四类避险方式之一。这样,我们不仅不需要
养儿防老,而且婚姻也不是实现安身立命的唯一选择。换句话说,风险保障、经济利益功
能正在从传统的婚姻与家庭中剥离,转由市场和政府去实现。这就解放了婚姻,让婚姻的
内涵发生变化,从原来重视经济利益转变为重视感情,到了未来,只有有了爱情才有婚姻
。
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必然性
看到这些,你肯定想问,这些转变为什么促成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从金融的逻辑看,同性
婚姻合法化的趋势在所难免,除美国之外,欧洲国家更是先驱,而其他地区的国家也都在
往此方向发展。
在没有金融,也没有政府福利的传统社会里,家族是最核心的风险保障体系,而子女又是
应对“生老病死”的保障工具。所以,生儿育女是关键中的关键。既然生儿育女是家庭的
第一要务,建立家庭的婚姻双方当然必须是男人和女人,不能是同性。
同理,一旦金融市场与政府福利取代了家族的风险保障功能,生育就不再是婚姻的必需内
容。因此,婚姻就不必限定在异性之间。也正因为这一逻辑,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妻选择不
生子女,也有许多异性恋、同性恋伴侣只是同居而不结婚,甚至有人一辈子单身。
正如我以前在电视访谈中看到的,一位成功的女性说:“以前需要丈夫,一是为了有收入
保障,但我的收入比老公高;二是为了有未来风险保障,但我有金融保险和投资;三是为
了有人做体力活,搬东西什么的,但现在什么都可以网上下单、送货上门;四是为了稳定
的性生活、生孩子,但现在还非要透过结婚实现吗?”她当然有些偏激,但在这种现实挑
战面前,婚姻还有没有生存空间?
由于历史原因,围绕婚姻的法律与经济制度至今还是为异性婚姻而设,婚姻还是包括大量
具体的经济和非经济权利。根据纽约大学社会学系的道尔顿‧康利(Dalton Conley)教授
的文章,美国联邦审计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在二○○五年对“婚姻权
利”进行了统计,也就是算一算,只要两人结婚,双方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大概有多少,像
是财产分享与继承权、收入分享权、同居权、排他性生育权、共用医疗保险权、代理权;
如果你是非美国公民,结婚后有签证权、移民权,以及父母等亲属的移民权;如果一方是
史丹佛大学的教授,配偶就可以享受史丹佛的图书馆、医疗、课程、体育馆等各种资源。
联邦审计署发现,结婚会带来一千多种权利。
因此,在美国,婚姻所带来的权利数量巨大。这进一步说明,虽然婚约、结婚证书本身很
简单,但婚姻实际包含的权利会让你大吃一惊。今日,在许多国家,法律逐渐允许人们透
过婚前协议将这上千项权利分别勾画出来做另外的处理,而不是都笼统地包括在婚姻之中
。随着契约与司法体系的演进,这种对婚姻内涵的个性化约定也是人类婚姻的新趋势。
当然,正因为有这一千多种婚姻权利,同性婚姻支持者就说,为什么只有异性婚姻才能享
受到这些权利并得到法律保护,而同性恋人就不能透过婚姻得到这些呢?他们的逻辑在于
,既然异性恋人和同性恋人都一样地遵照法律交税,都尽到公民义务,他们从政府得到的
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也应该相同,不能因为性偏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否则有失公平正义
。也就是说,过去的“婚姻”因为跨期风险保障的需要而发展定调,现在虽然“异性婚姻
”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婚姻利益”太多,就不得不给同性恋者
一组源于异性婚姻的“婚姻权利”,也因此让许多传统人士对此耿耿于怀。
受用一生的耶鲁金融投资课
(本文摘自陈志武著《受用一生的耶鲁金融投资课》,今周刊提供)
https://ctee.com.tw/bookstore/selection/38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