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自我认同为T?
首先要回到T/P角色的起源,这是同志文化的历程
多年以前,台湾并没有T/P名词,女同志的角色划分
用的是穿裤子的,与穿裤子的伴侣婆来区分(印象中)
由于后期人类的名词发明并非凭空出现的
而是从重组或仿制的方式完成
因此,在当时没有发挥原创力的历史脉络下
社会大众主流的伴侣型态是异性恋伴侣
就以男/女的角色扮演来重制女同志的代称
TOMBOY与T的老婆为P
同时也无意地仿造了父权的女性不尊重
如传统父权老婆为丈夫的附属品
婆P为T的老婆也有附属的意思
(没有一个人想要是谁的附属)
所以,我一直很不喜欢T/P角色的划分
由于无心了解同志的文化脉络,便持续沿用T/P角色代称
同时,继承了父权的男性扮演
T在人的心中不可抗拒地植入父权的刻板印象
像是,有着要照顾女友或伴侣的角色责任
是否像极丈夫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人也不经意地对貌似T角色(无论此人的自我认同为何)有着严格的批判
如同父权对于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刚毅、强壮等等
认为T也必须要有这些特质,这些心理上的刻板印象
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人甚至男人对自己给出纯阳刚的特质
这个角色设定是空虚的
回到我自己的故事
以前阅读量不足(现在也不足但好一点点点)导致自己需要角色扮演支持自己的生活
才有社会认同感,被接纳的自在的感受
我从不爱穿裙子,到扮演成一名普遍认为的女性化的姿态、交男朋友(半逼迫自己)
剪掉长头发交了女朋友之后,又扮演起男性角色为T
前半生似乎就是不停以不同的角色扮演博取社会认同感
但心里总是有一股不舒服的感觉,怎么样都不是自己
进而不再为自己设定扮演的角色,我的特质就是我的各种各样
没有一个单独的名词可以定义我
但是,我觉得这样还不够
我知道身为T的角色扮演的感觉,我曾经是
进而我到了拉版,见到交友市场自我认同为T的网友发文占大多数
所以进行这一连串的思考(如果以上有误请多指教)
是否因为T这个文化脉络下的角色设定
所带来社群的期待,因而造成某程度上的困扰
如果有我希望妳亲自为自己重新定义
我不是要改变任何人,我只是想说
有另一个选项,透过我不是什么来表达我是谁
撕除身上的标签:
“我不是T,我不是异性恋者,我是我”
跳脱文化脉络下的标签,用别的方式定义自己
参考例如:我
内心20%阳刚,80%阴柔
外表50%阳刚,50%阴柔
内心30%阳刚,70%阴柔
外表70%阳刚,30%阴柔
内心80%阳刚,20%阴柔
外表90%阳刚,10%阴柔
内心90%阳刚,10%阴柔
外表10%阳刚,90%阴柔
其实这样的描述方式也很狭隘
仅稍微模糊了T/P的角色扮演
但至少是个开始吧?
甚至有人会想这人到底是T还是P?
如果可以用多元丰富的文藻词句
或是具体的故事来形容自己当然更好
是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是不分
每个人被认识的形象都是在认识之后才真实产生的
另外,我有稍稍咨询过网友意见再做出自己的结论
但以上纯属我个人的表达意见,供大家参考
最后最后,文化是这样的
会因时因地因人有所转化
如果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打乱刻板印象
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
例如美女作家李屏瑶(我在影片中见她提到的)
又或许T已经不是我以上说的那样
有更新的诠释方式只是我老古板不知道而已
这都是有可能的,我的废话说完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