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杨隶亚《女子汉》采访两则

楼主: bettordoe (杯特豆)   2017-04-16 14:07:26
《女子汉》
作者: 杨隶亚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17/02/01
====
《女子汉》杨隶亚:对我而言,又女又男的状态可能就是一种“好”
作者: 蔡雨辰 / 2017-03-22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9552
《女子汉》是杨隶亚的第一本散文集。三年前,她以〈结婚座〉一文获得林荣三文学奖散
文首奖,文章叙写“不婚”女子的幽微心事,欲语还留的同性情事暗藏其中。评审陈列这
么描述〈结婚座〉的魅力:“旁敲侧击的迂回笔法、吞多吐少的含蓄之情与难言之隐,以
及叙述语气里时而自嘲时而自省或自受地带着些孤单感觉的苦涩味。”
杨隶亚回忆,领奖当日,出版社的编辑便拿着合约在台下等,谈定出版计画后,她一篇一
篇写出文章,花去近两年的时间,2016年秋天才定稿完成。《女子汉》全书共分五辑,以
生命经验、家族故事为底蕴,冷静述说周边女性的生活(且通常是比较不堪的那一面),
情绪深沉,下笔却清淡,淡得透不出情绪,无恨、无怨、无悔、无伤。仿佛这一切都无足
轻重,只是正好路过,看见了,便写了。但显然一切都被细细斟酌过。
“其实有段时间我不知道要怎么完成这本书,当时很常去书店找散文集来看。我很徬徨,
不知道该说出多少自己的事情,说到什么程度为止。”杨隶亚说话很慢,开口前总是顿了
又顿,回应问题前似也在寻找答案的边界。毕竟,写散文和受访都得坦露自我的一部分,
若说抒情散文的价值在经验与情感的本真性,做为初试啼声者,如此小心翼翼,也显示了
她对于文类的陌生与尊重。
反复琢磨了一年多,最终让她茅塞顿开的契机,是读到香港作家韩丽珠的一段话:“其实
一本书,作者自己只要喜欢其中的百分之十五,就可以了。”这样的说法让杨隶亚终于松
了下来,跨过心底的那道槛,文章便源源不绝的自动流出。
写作的手感熟成,整本《女子汉》读来却有一种迂回拖沓之感,例如,在〈结婚座〉里从
未言明,叙述者之所以能够冷眼旁看女性在婚恋市场上论两秤斤,同为女性却如局外之人
的原因为何?也许,文中标示的“你一边,我一边”并不是已婚与未婚的区别,而是“能
结婚”与“不能结婚”的差距──毕竟同志婚姻法案还在立法院躺着。她藏于字里行间,
直至最后一刻仍未表白的,是同志之情。
杨隶亚坦承,迂回的文字所体现的犹豫,是她的写作策略。“我透过一些喜欢的音乐、电
影来表达自己的‘喜好’,也许有相同喜好的人就会透过这些符号与我产生连结。所以书
中有非常多流行文化元素。”她的散文一直处于擦边、界外,不对准红心的状态,原来都
是她刻意布下的密码。她只是记下自己的成长轨迹,从地景(晶晶书库)、人物(张国荣
、梅艳芳、窦靖童)、电影(《蓝色大门》、《美丽在唱歌》、《春光乍泄》)、小说(
《孽子》、《鳄鱼手记》、《寂寞之井》)……,一一堆叠,明眼人自会读懂,这些文本
喂养了杨隶亚的文艺生命,也是一部生于1980年代的都市女同志成长小史。
因此,她的作品不易于放入“同志文学”系谱中,她也说自己并非要向哪位曾经书写同志
题材的前辈致意。然而,明显以(女)同志为题材的散文作品其实有限,除了王盛弘、孙
梓评、陈克华的散文作品曾被初步指认与研究,女同志散文大概仍是新世界,杨隶亚才正
迈开步伐,努力增添图景。
有趣的是,书名“女子汉”来自她对命名的立场与态度,她在〈女子汉〉一篇写下:“她
的生命里是否注定有一个女子,一个汉子。二者的相遇注定她的坚强。在外表底下,有时
支撑身体的不只是血肉筋骨,更可能是有如钢铁梁柱般的心灵。”外貌阳刚的生理女性,
经常被自然指认为 T,杨隶亚却对此命名不甚认同,于是自创新词来形容“某一些族群,
或有某些特色的人物”。她说,“我觉得人的外型不能完全呈现内心的状态。‘女子汉’
三个字比较在反映人的个性或内心。女是女性,子是男性,并排就是‘好’,女子汉其实
就是好汉。对我而言,一种又女又男的状态可能就是一种‘好’。”
《女子汉》出版后,杨隶亚收到了一些读者回馈,有人准确拾起她埋下的暗号,类似的生
命经验与之重叠,获得了“原来有人和我一样”的共鸣。有些已届适婚年龄的异性恋女子
则从〈结婚座〉或〈食物恋爱〉得到微妙的安慰──“啊!这个女生跟我一样还没结婚,
而且好像也有点年纪了”。
杨隶亚说,这个社会就是喜欢给人贴标签,已婚的被贴上“人妻”,未婚的就是“剩女”
,这些标签相当肤浅、表面,一撕就掉。“可能我在散文里想给的不是标签,是OK蹦,还
讲了OK蹦里面的伤口,打开来与读者分享。”这正是“女子汉”的温柔,而那枚撕下的OK
蹦,也贴上了读者的心。
====
女子汉与女汉子!专访杨隶亚:人生是需要叛逆的
by 蒋亚妮
2017/03/20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3083
你看女子汉的倔,只为了活得忠于自己一点。专访杨隶亚,她说自己只是不想活得那么狡
猾,为了信念执著的叛逆还是必须。
我认识杨隶亚的时候,她还不叫杨隶亚,那时的她在南方炎热的榕园旁写着。在一众早早
成名的七年级写作同侪中,她亦是大小文学奖不断的代表,但她却始终不急着出第一本书
。许多年前,我多半读到的是她的小说,许多年后,却先等到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女子
汉》。
杨隶亚走进访间的下午,削短的发、白肤红唇,一如多年前初见的她。我劈头就问了她到
底“女子汉”和“女汉子”有什么不同呢?她像是早习惯被这样问起,告诉了我:“许多
时候,我们提到女汉子,总会浮现一个感觉力气很大、有点不修边幅,没有结婚的女子面
貌。”但她想把这样的画面反转,“女子汉”这说法就更中性一点、舒服一点,而且人人
都能是女子汉。就像范冰冰和徐若瑄,她们也都很女子汉,杨隶亚这样说著。
我想我渐渐理解了她笔下的女子汉,是何种面貌。很幸运的,我们的时代,终于缓慢却耐
心地开始学着不以外表来看一个人的性向。谁说严妆丽服的长发辣妹,就不能是女子汉呢
?她写着女子汉和女汉子的故事,颠颠倒倒,是女子、是汉子,也是好汉。(推荐阅读:
致城市里的女子汉:我们也哭,只是不让人瞧见)
“苹果非果”,所有的名字都成为代号
杨隶亚确实是擅于以代号说故事的那种作者,但她又不甘于用简单的符码,而是幻化出了
许多名字,彼此互涉,却又毫不相关。她说:“我不想以 A、B、C,或是ㄅ、ㄆ、ㄇ 说
故事,这样太没有意思了。”所以,她的书里开始出现不同的水果名,从苹果、葡萄到榴
梿,还有技安妹和孟克柔。她游戏似的安排著让这些名字上场,而且通常不只一次。有时
,同一个名字里却藏着截然不同的时间线和故事,只有这时你才能确定,读者才能确定,
苹果不只是苹果,也从来不只一颗苹果。
谈到杨隶亚文章中出现率最高的水果名,非苹果莫属。为什么是苹果呢?我问杨隶亚:“
真的有苹果这么一个人吗?”这一题,她思考的时间多了一秒,但也只一秒。
她提到了香港作家董启章的小说《体育时期》,那是两个女孩的故事,有那么一点像董启
章版本的《七月与安生》,里面的两个女孩一个叫贝贝,另一个就叫“不是苹果”。而这
两个名字,杨隶亚都写过。
她说,苹果给人的印象,是红润、鲜艳且甜美的,但那女孩却叫“不是苹果”。也许这带
点哲学命题的“苹果非果”论,影响到了她。“我不知道是否我无意识的被董启章影响,
因为我就是不想要以代号写出我心里的人,忽然,苹果就出现在我心里了。”
杨隶亚就是这么任性的作者,在她的〈装扮游戏〉里,就把那个对名词充满玩兴的自己,
表露无疑。她一一细数了 Tomboy、帅 T、假小子、男人婆、少男系女孩、Jaky、Alex
这些异名同质的女同代称和花名,也没忘记介绍当年港片《金枝玉叶》里颠鸾倒凤的梅艳
芳、袁咏仪。所有的名称、专有名词,在她的笔下都去了脉络,也许正和电影里的角色一
样,他们那样的中性,但都不再为“中性”纠结,而是把故事还给了感情,落回到了人情
人欲的基本面。
女子汉的预告与召唤
性别是什么,是否已不再值得纠结了?我这样问她。
她的回答,丝毫不比《金枝玉叶》里风华绝代的张国荣、梅艳芳、袁咏仪、刘嘉玲逊色。
她说:“我一直觉得很奇怪,谈男同志一定会谈《孽子》,就像谈女同志一定要谈到邱妙
津、要看《鳄鱼手记》一样。我第一次看邱妙津时,年纪还小,那时的我却不觉得发现了
什么新大陆,就是读懂了,如此而已。上了大学中文系,身边的人开始群起谈著邱妙津,
她成为了一种代表。但我只觉得邱妙津很辛苦,我发现在《鳄鱼手记》、《日记》里,她
都不断在自我提问,很多人觉得她一定是T。但我却觉得,她并不百分百认为自己是 T,
她的情感还在自我定义、磨合,没有答案,所以我读到的她是很辛苦的。”
我原想问她,是与不是,在现代又真的那么重要吗?
她单手托腮,不经意的说著邱妙津的辛苦,我想已经给了我答案。
接着,她又缓缓说起:“现在的性别多元,比起以前,是少辛苦了一些。若邱妙津还在,
也许可以大声说我是‘不分’,那又如何?许多事,确实是时代的问题,现在给同志交友
的 App 那么多,若那时也有,或许很多事都会不一样。”杨隶亚和我说笑着谈起这些,
没有不敬的念头。在男同与女同声量明显有别的文学界里,我采访的同时总一直想起阮庆
岳老师为她新书作序的一段话:“我相信这样的女子汉,将不绝如缕地继续现身在时代的
舞台上,而杨隶亚的《女子汉》,应该就是一个预告与召唤吧!”
从世纪末翻过了快 20 年,我也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像《女子汉》里尝试着的,不管性别
,只用自己喜欢的名字,妆扮自己的美。
曾经,我是逃离文学的人
在杨隶亚的散文创作里,可以感觉到 3 条不同的主线。除了带着点叛逆、玩心的性别书
写,还有家族故事,以及非常“入世”,有些恋物情怀的通俗文化书写。我喜欢她笔下的
电影、音乐和那个我也经历过的成长年代。
我总是好奇著,每一位写作者,是怎么踏入写作之路的。虽然写作并非不归路,却也不是
一条康庄大道。和许多同辈的写作者不同,她是大四因为修课才开始写作的,她说:“其
实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有意识的不想去写,直到大四修了创作课,写作才变成了不能回
避的事。在那之前,我是想逃离文学的人。我四处打工、参加热舞社,当时纯粹是想为自
己留下回忆,才开始写作。”
想逃离文学的人,却变成了文学创作者。
但我对她的自白深信不疑,因为她能写得通俗,却也能写得讳莫如深。对于文学,她自有
一套见解。就像念研究所后她才开始写散文,原因也带着她独有的叛逆。她说:“因为以
前我一想到散文,就会浮现一个标准小品式、传统优美的文章,所以原本的我更喜欢小说
的多变自由。直到有一天,我写论文写得很辛苦,我就打算来写点别的。那时我才开始用
自己的方式,写自己想写的散文。”
面对作家的狡猾与诚实
她就是这样说著“我只是不想活得那么狡猾”,却始终带点狡猾的作家。
就像在采访间,她总喜欢在我提问后,不断地反问我:“那妳觉得呢?”
在文章里做诚实的自己,不也是散文家该有的样子,但却已经越难见到这样特质的作家了
。当我们谈到影响她最深的作家时,我更能确知她文与人的同步、同质,绝对真实,因为
她也选择了这样的一个作家。
她只想了一下,没什么犹疑的回答了我:“陈雪。我喜欢她以前的作品,也喜欢现在的,
喜欢她从大胆到温暖明亮,虽然不知道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转变,但我喜欢这样的作家。
我认为作家的产出是要随着生命阶段改变的,散文需要真实,因为人跟创作感应该是相连
的。”
但她也能欣赏纯然的创作,那种与真实无涉的创作之美。就像诗人顾城,也是杨隶亚欣赏
的作家,她认为顾城就是另一种类型,他的诗美好纯真,但真实人生的选择与结局,却不
像诗纯然洁净。在〈顾城别恋〉这篇散文里,杨隶亚除了写出顾城同名自传电影中,年轻
冯德伦的美颜盛世,甚至用历史资料替顾城排了星座命盘,并点评他:“火星双鱼,所以
感情细腻,软弱忧郁。”纵然锋利,却也与顾城的人生,相差无几。
书写命中注定的执念
我请她也分析自己的命盘,她说:“我的火星在魔羯,太阳是天秤,月亮狮子。我喜欢自
己的火星在魔羯,优点是意志力很坚强,虽然缺点也是。这样的人,就算遇到很困难的事
也不太表现出来。我认为,这种压抑,如果把时间拉长,对写作是有帮助的。”也许她自
己并未发现,说著这段话的她,几乎是表白般的谈到了“写作”二字。
这让我想起曾在苏伟贞文章里读到的她,是写她在出书前回母校成大演讲的一个段落,虽
是转述再现,力道未减。
“被看好的杨文馨,跟写作卯上了,出校门,她说:‘投稿了 1、2 年,都再也没有得奖
,我觉得很困惑,我想要知道我是否要继续写作,……朋友带我去算命……我这辈子可以
不要感情,唯想在写作上如愿,算命师给了我 10 个名字,我选了杨隶亚,改名 3 个月
后,有一天,下班搭捷运回家路上,手机突然响了,……我入围林荣三文学奖决审。’”
我刚认识她时,她还不是杨隶亚。但我知道在她的心里,或许已经有着杨隶亚了。
作者: pan0800 (pan)   2017-04-16 23:47:00
推个
作者: esasin (玫瑰色)   2017-04-17 00:02:00
这篇要推杨隶亚,也推蔡雨辰的耕耘,可以找他的东西看,会了解更多女同志(历史)文化
作者: raune (raune)   2017-04-18 20:36:00
作者: flaming   2017-04-19 05:51:00
感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