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看伊藤老师的书长大,近年来只要还有在创作就觉得很高兴。
不过这本反而是在溶解教室之后才入手,大概后者铺货到便利店有差,
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解读伊藤老师怪诞的背后思想,一直令人着迷。
《被窝》
这篇,嗯,只想到萤光幕上各种被爆外遇的男人。
《木造之怪》
建筑阳具崇拜?古董崇拜?历史崇拜?
这篇总觉得应该有深意可惜无法理解啊!
只想到所谓观光对那些古城苗寨原住民文化,
受到越多关注胃口越大,什么花里胡哨的歌舞迎宾,各种开发反而不伦不类面目全非。
《富夫‧红色高领衫》
这篇,嗯,感想同第一篇?
也许是叫人管好自己的(小)头吧!
《缓慢的告别》 No.1
这本最喜欢的短篇,特别是妹妹这个角色的镜头。
想起小时候对于亲人(尤其是父母)逝去的恐惧,
旁人对你的记忆形成一个人的存在,
当羁绊逐渐淡去,不被在意的人也等于是“死”了。
还有关于死亡的各种仪式,藉慰的从来都是生者。
《解剖妹》
从表面看也许是反映医疗的滥用,
细数多少人喜欢自己当医生,老觉得自己这儿哪儿有毛病的自我“解剖”;
延伸想也许是渴望被了解的病态,像是在脸书狂发心情文的自我解剖,
或者Lady gaga的paparazzi这首MV的最后,落日明星为了博取版面的曝光,也许都算。
《黑鸟》No.2
私以为还是在说贷款。
营造气氛威吓任你落入陷阱(有土斯有财的社会氛围),
银行提供帮助但不会是无偿,会在不需要的时候持续给予(信用卡),
然后时间到了逼迫加倍奉还,出的从来都是自己的血肉。
《七癖曲美》
因为压力而出现的奇怪动作,竟成为风潮,像上班族互相比较自己压力很大之类成瘾。
传染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病,形成传承,例如老辈自我解读习以为常的责任制,
名人的“癖”(大头症?)会成为自我风格被编辑如获至宝,
没有“癖”的人被攻击,无法在村里融入生存,
自认为有癖的人享受孤独沾沾自喜等等,其实是自我阿Q。
《耳语女》No.3
我本身是很容易犹豫的人,所以看这篇有点戚戚。
想像是威权教育出的新鲜人,
缺乏主见,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脱离了规划就不知所措,
企业主也许知道你承受痛苦,但为了维持运作效能也会当做没看见,
有才能的人被吃软饭的奴役,后来借由命令别人来得到新生,
被命令惯的人,命令开始融入习惯,
是个“正常”人了,对不合理的事情也不觉得奇怪。
可以自己生活到底该开心还是难过?
转换路线带来幸运,走在人行道上的人反被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