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aticom (踢踢~)》之铭言:
: 最近开始看一些有关于design pattern的东西,感觉都不是很直觉会想出的方法
: Observer pattern 在讲解的时候,几乎大家都拿订阅报纸当例子
: https://dotblogs.com.tw/joysdw12/archive/2013/03/13/96531.aspx
: 例如这篇网志
: 但我真的不太懂为什么要用一个什么oberver pattern拿来做这种事情比较好?
: 直观来说,我们建立一个报社class,里面有个array储存所有的读者
: SubscribeNewspaper()
: UnsubscribeNewspaper()
: SendNewspaper()
: 都是这个报社class的member function
: 读者class提供update() function
: SubscribeNewspaper()基本上把新的读者加入array
: UnsubscribeNewspaper()把读者踢出array
: SendNewspaper()依序traverse array中的读者,并且呼叫读者的update()
: 为什么要拐个弯搞出个接口呢?
: 还请前辈们指教,是不是我OO观念太薄弱造成的orz
你这个只是‘实作’细节,在精神上是没什么不一致的。
直接贴 Design Patterns 书上的 Intent
Intent
Define a one-to-many dependency
between objects so that
when one object changes state,
all its dependents are notified and updated automatically.
书上是用 GUI 程式当例子,一个 subject 变了,相关的元件都做出反应
例如数值的值会变,line bar 的长度会变。
把例子换成报纸订阅不是不行,只是一般人对报纸的用法有既定印像
造成生理上无法接受他的说例。
回到原始的 subject 与 observers 的关系,
subject 是被订阅的对象,而 observers 是对 subject 的改变有兴趣的对象。
若先不考虑 observer pattern,比较没经验的功程师可能会写成这样:
target1.method9487(subject.a);
if(subject.b) { target2.methodC8763(subject.c); }
target3.methodX(subject);
这例子是表示,你的程式逻辑‘紧密地’
让 subject 与要做反应的 targets 绑在一起,
也就是所谓的 coupling。
要松绑这个关系,就要透过‘导入间接层’来隔开,
也就是抽象化与一般化,实作上就会用 interface 或抽象类别、方法。
会把它重构成:
1. 所有的 target 都继成某一个 interface X
2. 所有直接的 method call 都使用通一的名字
3. 为了避免直接、零散地传递参数,使用 param object 代替
interface X {
methodX(Param p)
}
所以,重新改写后,会变成
target1.methodX(subject);
target2.methodX(subject);
target3.methodX(subject);
那,因为所有产生关系的 target 都有同样接口了,
可以再把成简化至 collection 内,例如:
X[] targets = {target1, target2, target3};
只要这样子更新就行了
for (X target: targets) {
target.methodX(subject);
}
对 subject 来说,它就不用特别‘关照’个别的 target 需要某个字段
或某个状态下才作用,只要通知他们有改变就行了。
然后,再把呼叫的对象 target 换成 observer 就是模式定义的型式
他们达到彼此的实作细节不互相影响,例如原本的:
这条件本来不是在 target2 内部,它现在被推回去 target2 内了:
if(subject.b) { target2.method2(subject.c); }
target2 methodX(subject) {
if(subject.b) {
methodC8763(subject.c)
}
}
你不用担心改 subject 而弄坏 target2,
也不用担心改 target2 需要连带修改 subject 内实作的条件
针对 subject 提供 attach, detach
interface X 改名 Observer 与把 methodX 换成 notify
完成重构后,
你的工作成果就跟 observer pattern 87% 像了。
其实 design pattern 就是由实际工作经验粹取出来的精华,
不能只看它的结构,而是它要表达的 Intent 得抓住
(不然,有好多张长得差不多的 pattern 怎么分得出它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