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些自己对实坪制实施后的猜测,给大家参考看看。
以下先默认两个建案,A大楼是实坪制实施前的建案,B大楼是实施后。
A大楼
公设比 30%
实坪 28坪
公设 12坪
房价 35万 -> 50万(实坪制后)
B大楼
公设比 20%
实坪 28坪
公设 7坪
房价 50万
1. 单价上升,总价不变
以A大楼来说,原本房价35,总价35万*(28+12)坪=1400万。
实坪制后,建商当然不是白痴,不可能一样卖35。
所以单价上升为50,总价50万*28坪=1400万,总价不变。
2. 公设比降低
这时聪明的B建商想到一个好办法。
他把管道间、梯厅、大厅盖小一点、车位排密一点、地下室就可以挖小一点。
东拼西凑,把公设比压到20%。但是房价跟A大楼一样卖50。
反正实坪都是28坪。每户公设少了5坪,省下成本70万,放口袋。
3. 房价降低
不过B建商后来想一想,现在年轻人过得很辛苦。
决定把省下的70万回馈给买方,反正对整个建案的利润也没有影响。
所以房价就从50降到47.5。(70万/28坪=2.5,所以一坪降2.5万)
4. 蛋白区降幅大
每坪减少2.5万,对台北市这种高房价的地方,只是九牛一毛。
但是对淡水这种低房价的地方,影响就大了。
所以实坪制对蛋白区的房价影响较大。
5. 比较房子变的简单
不用再担心建商把车道灌进公设,不用再拿计算机去计算公设比。
事情变得很简单,比如你在比较两个建案:
(1)房价50,只有电梯
(2)房价55,除了电梯,还有泳池跟健身房
你只需要思考要不要每坪多花五万,买泳池跟健身房就好。
6. 旧公寓变得抢手
原本的旧公寓一坪30,新大楼一坪35。
实坪制实施后,新大楼变成50。
从原本的30比35,变为30比50。
虽然总价根本没变,但这种感觉问题,会影响到部分的买方。
人是感性的动物嘛!
所以旧公寓的价格与成交量可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