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传统中国人就真的是旱鸭子,不具有海洋主义的思维.相信这也某种程度
影响了当初在台的选址逻辑.下面有篇中国论坛的文章我觉得还满有道理的
转载分享给大家
*为方便阅读,已先转成繁体
作者:相信凯撒
连结: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338494/answer/1297652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并非纽约一样的沿海城市。纽约,伦敦,上海,只有纽约
是真正意义的沿海城市。伦敦和上海差不多,是近海沿河城市。
纽约建立伊始就是要考虑联通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大陆和北美殖民地
的贸易问题,是为了面对大洋而生。纽约之所以兴盛,是因为成了
北美和欧洲的贸易视窗和资讯集散地。
纽约的新闻和图书出版独步天下,可是一开始却是从盗版英国图书开始的。
英国刚出版的书可以第一时间到纽约,上印刷线直接出版,纽约占尽了地利。
伦敦的交易伙伴却是两分的,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甚至在打败西班牙
无敌舰队之前,英国的交易伙伴主要是欧洲大陆国家。后面才开始面对大洋,
那时候伦敦已经成型了。
真正意义上的上海选址,发生在租界的建立。租界时代前的上海也很富裕,
但重心在松江府。现代意义的上海的选址已经算是比较符合盎格鲁萨克逊体系
民族对于城市的喜好了,有河流可以做黄金水道,同时近海。
当时主要的考虑是要能联通当时的中国经济重镇苏州,所以上海
是沿着黄浦江和苏州河建的,只是随着上海的发展,特别是太平天国
对苏州的毁灭,使得上海越来越多依赖黄浦江,越来越不依赖苏州河。
集装箱时代之前,良港的衡量标准是避风和水流和缓。这种标准下,
上海和伦敦都是良港。
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集装箱的发明,才使得吃水深成为
良港的最首要条件。有了集装箱,船越大运输成本才越低。
船越大,也就更要求吃水深,上海沿岸的海太浅,
依然没有用,所以上海也并没有动力冲向海边,而是收拢了原属
浙江的洋山港另辟蹊径。
估计今后上海也不会奔向大海了,临港可以吸引部分面向大洋的产业,
但金融,总部经济,科技创新这些上海最核心的产业都不必近距离依靠大洋。
从国家性格上来讲,中国本来就不是一个向海的民族,贸易并非这个
国家大多数人的天性。(浙江,福建,广东除外)
大家更喜欢在有水源的平原上居住,上海虽然沿海,但是也没有什么
上海富人要去买什么海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