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w190a (las)
2025-04-22 10:11:56※ 引述《plamc (普兰可)》之铭言:
: : 推 fw190a: 但你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或看懂他逻辑吧,用你这边定义方式, 04/21 07:41
: 我想可能是你才没有看懂mos真的要问的问题喔XD 我已经答复他想知道的了
: : → fw190a: 到底要不要接受"丝绸之路"这个概念作为名词?
: 所以你说丝路何时存在?看你的定义
: 如果你泛指所有欧亚大陆东西贸易路网,那远古时代就存在了
: 如果你指要有至少几个主干路线,那波斯帝国以后才存在,但是只通往印度
: 如果你要指必须通到震旦,那要到张骞通西域以后,汉帝国才连上世界贸易主路线
: (但是小路没差,也是远古就有,张骞就发现蜀地物产翻山越岭到印度去了)
: 好,先到这边
: 但是现在我们说丝路,指的是历史上密密麻麻从北丝路到海上丝路一堆网状路线都算
: 而且随时代路线还会有改变
: 可是,未来假设有一个跨国联盟,盖了一条欧亚横贯直通的铁路,取名叫丝路
: 因为经营很成功,结果未来人讲到丝路,都是指那条丝路铁路,那何时有丝路?
: 当然是丝路铁路盖好以后才有这个丝路铁路,跟历史上的丝路贸易网是两回事
你太轻易假设一个词只能有一个定义与解释了。
丝路这个词/概念在此其实蛮准确的挖到你论述的逻辑矛盾。
首先你承认古代以来一直有贸易活动,
"现在我们说的丝路"跟"丝轴之路被提出时那个人的想像"
你自己也承认就已经是两个概念的东西了,
所以你要否定提出时那个人的想像了吗?
而历史的角度其实是要不厌其烦的包容这些解释的存在与变化。
(虽然这又涉及连续性之前已经讲半天了XD)
除非你只是以要编一个不让普通学生混淆的课本为考量,
但这个考量又应该跟历史讨论区分开来才对。
然后你举例一个未来物件的兴起,导致大众对丝路的印象产生另一个版本,
这种事情出现在现实中,研究历史的人就应该就是要能分清两者不同的,
但你的主张却属于,为了回避对大众对这个概念的误判,
所以不能再用丝路一词来称呼原本意象,应另创一词,
但其实你把专业定义化用词跟推广概念本身,两种目的搞混了。
如果真的只是为了严谨,为了帮助理解用中国(震旦)表述就好了,
而且如果别人文章讲中国,但是没有脉络上理解的错误,也不用纠正,
因为重点其实是那人知不知道自己在讲啥。
用中国这个表述,其实真正表现的是,用一种现代的群体边界观点、文化内涵,
去回望追朔其文明文化、族群构成上的连续性关系。
他代表的复杂性其实就跟试图用一个概念去框贸易活动一样,甚至更多。
这个内容当然有可以纠正澄清的地方,甚至名字也可以改变,
但你拒绝的其实是这种框架本身,而当你想替代的版本只有地理界线能明确的话,
其实不足以乘载这么复杂观念表达。
所以新清史那种框架对比之下还更有取代性一点,
因为他核心在于中亚游牧民族的视点。
而当它与中国体系互动时,比较像另一套庞大体系的导入,
让两个具备建构性质的系统边界发生摩擦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