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0rz.tw/EUACx
《地狱之行》是中信新思推出的《企鹅欧洲史》的第八卷,是由伊恩‧克肖(Ian
Kershaw)负责撰写,内容是1914年之后至今的欧洲史。作者将这段历史分成上下两卷,本
书写到1949年,中译本尚待出版的下卷《激荡欧洲》则到2017。
作者克肖是当代最知名的纳粹德国研究者,其两大卷《希特勒传》是学界公认的经典之作
,其简体中文版几年前就已然引进,另外一本《命运攸关的抉择》也有幸面市,《地狱之
行》则是最新的翻译。说来惭愧,虽然这些我都有收,但本书是我目前唯一看完的作品。
而克肖的确是不负其盛名在外,看《地狱之行》,如同在读传记般的流畅,丝毫没有那种
严肃冰冷的历史著作之感。
《企鹅欧洲史》这一系列都是走论述型而非叙事史路线,克肖这本也不例外,他把重心放
在讨论历史进程跟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对读者自身则需要先行了解梗概,否则难以明白
作者所言。而克肖基本上,他把这段历史的各家观点加入了自己的见解,融会贯通后用优
美的文字描述重新展现给读者,例如关于争议最多的一战起源,他的结论就比较接近另外
一位史家克里斯多福‧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在《梦游者》中所述:所有的政治家
都知道灾难即将发生,但他们却无所作为,甚至放任其发生。与此相比,克肖更关注的是
战后的那些极端事件生成的渊源。以种族歧视与屠杀来说,就是源自于十九世纪后半发展
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与优生学,只是在繁荣时期得不到普遍的认可而成为少数极端派,但
种子埋下之后,在战后经济衰退的混乱年代,它就随着人性险恶面发芽茁壮成可怕的食人
树。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这边个人另外推荐塔奇曼的《骄傲之塔》,她对战前各国的思潮
与各种社会变化描述之精辟,堪称入木三分。至于作者另外一本《八月砲火》也就不用多
说了。
克肖对于大战,他把重心放在“士兵为何而战”这部分,他简述了各国士兵们的状态,是
我在本书中欣赏的部分。政客喊喊爱国主义的口号是很简单,在战场上面对子弹的却是士
兵,他们或许怀抱着各种不同的理由上战场,但很快地绝大多数人就会发现,这场屠杀毫
无意义。例如,常常被军武迷嘲笑的意大利,他们之所以“表现很差”,关键即在于士兵
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在这”。作者指出,尤其是二战,绝大多数的意大利士兵极端
厌恶被墨索里尼动员,以至于他们往往轻易的就以投降做为“抗议”。但事实上,意大利
人并非“不堪一战”,二战末期,当他们被德国人动员起来保卫“盟军入侵”时,表现又
是截然不同。这种心理变化在战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国家都为了老兵焦头烂额,也
因此成了战后动荡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这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读《美丽与哀愁:第一
次世界大战个人史》跟《不曾结束的一战》(简体版《战败者》)。
战间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第一波,各种“主义”当道,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争夺主导权。
起初,民主主义似乎在战后一度取得了上风,但随着事态恶化,竟然在短短数年内全面退
潮,欧洲整体右转,克肖对此作出了精采的分析。首先,他指出,法西斯主义虽然盛行,
但称不上胜利,除了德、义外其他国家都只是专制独裁化,掌权执政的大多是过去的保守
右派寡头,他们只想保障自己的利益,并不接受法西斯的那种民粹动员,其对国家的掌握
也相对强势。德国落入纳粹,意大利接受墨索里尼,除却个人魅力影响之外,还有因为过
去保守右派的失势造成的权力真空,而左翼分裂与得不到普遍支持所造成的结果,而这些
条件在其他国家大部分不存在。克肖对于这些意识形态的区分非常的清晰,他所做的比较
分析是本书的重头戏。
“战后欧洲的稳定是建立在希特勒与史达林的‘成就’之上。”,这句话虽然残酷,但却
是一针见血。两次大战期间在欧洲爆发的种族清洗、屠杀,以及边界重划,虽是人间地狱
,但确实消除了过去遗留的那些“历史问题”。在民族国家当道的年代,至少大家“纯净
”了许多,十九世纪末的那些纠纷至少不再那么严重与困扰。而冷战的爆发,铁幕的降临
,“将欧洲较落后的区域隔开了”,“西部各国可以在马歇尔计画的帮助下快速的重建与
成长”。克肖的“大实话”有点刺耳,但却难以否认。
本书的篇幅不长,克肖用精练的文字带领读者快速的“To Hell and Back”(英文书名),
虽然他有些见解对熟悉这个主题的读者来说没有什么新意,但我们还是可以随处见到作者
对整体时代的描绘非常清晰,重点鲜明,可以让阅读者轻易的了解整个脉络。不过要注意
的是,这是一本政治史,克肖仅用了些篇幅描写社会变迁,其他面向可以说付之阙如,有
需要的朋友可以去找霍布斯邦的《极端的年代》来做点进阶阅读。
翻译上没有问题,不过私乎有朋友注意到译者对某些语句作了“删减与修饰”,考虑到“
环境的因素”,这倒不是很意外。但我个人读起来是没有什么影响,也非常期待下卷在今
年内(2019)能够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