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俄罗斯对中亚的征服(10)

楼主: sam09 (柊鏡)   2019-04-29 22:09:42
十、俄国人在草原
1. 别科维奇
在17与18世纪之交,俄国人重新开辟了里海水路,与希瓦汗国取得了联系,双方开始互
派使节,俄国人也借此探询由希瓦通往印度或中国的道路。1695年,俄国商人小西蒙成功
抵达印度,获得蒙兀儿皇帝奥朗则布的接见,并得到了不少赏赐。然而,小西蒙在返国途
中于高加索的谢马哈1 逝世,留下的纪录也不完整,打通印度商路的计画功亏一篑。
1700年,希瓦统治者沙‧尼亚兹‧伊斯哈克致信彼得大帝,表达愿意接受俄国保护,以
免于土尔扈特人的侵扰,并希望俄国开放贸易,但俄方正困于大北方战争,对希瓦的提议
有所顾虑,因此没有采取实际动作;然而此文件也被视为俄国对希瓦提出主权要求的根据

在尼亚兹‧伊斯哈克死后,希瓦又陷入了一波混战,哈吉姆汗之子亚迪格尔短暂即位,
他派遣穆罕默德‧阿舒尔‧伯克出使俄国,希望获得俄国的军事支援以打赢内战;同年,
一位来自曼格什拉克的土库曼斯坦人和卓‧涅费斯抵达阿斯特拉罕,他自言曾在布哈拉与希瓦
活动,熟悉当地政经局势,获得了沙马诺夫公爵2 的协助而进入俄国宫廷,并在禁卫军上
尉别科维奇公爵的举荐下晋见彼得大帝。
此时,彼得大帝也接获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亲王的报告,指出叶尔羌地区出产金矿;而
涅费斯与阿舒尔也向其提议,俄国人可以破坏阿姆河的堤坝,使其重新流入里海,如此俄
军便可由水路进入希瓦,土库曼斯坦人也会站在俄国一边。为此,彼得大帝决定派出探险队,
其中一支由布赫戈列兹率领,从托博尔斯克出发,穿越准噶尔人的领地,进入阿姆河上游
;另一支探险队由别科维奇率领,走里海水路前往希瓦3 。
亚历山大‧别科维奇─切尔卡斯基是来自北高加索的卡巴尔达人贵族,原名杰夫列特‧
吉雷‧米尔赞,因家乡被波斯人入侵而逃亡俄国,获得戈利钦亲王的庇护,成为亲王的女
婿并皈依东正教、取了俄式姓名;他曾被派往荷兰、意大利学习航海,返国后得到彼得大
帝赏识,进入禁卫军任职,由于别科维奇熟习鞑靼语言文化,因而膺任这支探险队的指挥
官。
1715年四月,别科维奇召集了一千九百名官兵、哥萨克及各类人员,自阿斯特拉罕出发
,沿里海东岸航行,在曼格什拉克半岛上建立据点,并考察了阿姆和的旧出海口与故道,
于当年10月返回阿斯特拉罕。彼得大帝对别科维奇的探勘报告相当满意,决定派他在阿姆
河旧河口建立一座永久要塞,并向希瓦汗国征询重新开放旧河道的意见。
次年九月,别科维奇率领一支规模更为庞大的探险队出发,包含正规军四千三百人、哥
萨克两千人、水手两百人,加上技术人员共计高达六千六百人,并装备22门火砲,以及准
备运往希瓦、印度的大批货物。然而,别科维奇的妻子与两个女儿却在出发前一天发生船
难身亡,似乎对他的决策判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在第二次行动中,别科维奇探险队与曼格什拉克半岛上建立了图布‧卡拉甘的圣彼得要
塞4 、亚历山大要塞,以及阿姆河旧河口的克拉兹诺沃斯克要塞5 。这三座要塞尽管位置
险要,也便于船只停泊,但四周极为荒芜、缺乏淡水,留守官兵对此更是怨声载道,入冬
后减员更为严重,留在当地的三千多名守军只剩下不到三百人,图布‧卡拉甘的一千两百
人更近乎覆灭。别科维奇在克拉斯诺沃斯克派出分队前往希瓦、波斯探勘,自己则先行返
回阿斯特拉罕。
1717年七月,别科维奇再度由阿斯特拉罕出发,但此次他却反常地选择了陆路行军。根
据情报指出,希瓦的希尔加齐汗正在集结军队,准备抵御俄国人;土尔扈特的阿玉奇汗也
特别提出了同样的警告,且拒绝支援此次行动,但别科维奇仍执意出发。
别科维奇的第三次探险队约有三千四人,包含正规军九百人、哥萨克一千四百人、鞑靼
人五百人、水兵一百人、以及技术人员及商人等,沙马诺夫、涅费斯等人也以向导身分同
行。别科维奇在夏季穿越了炎热贫瘠的乌斯秋尔特高原,沿途又被卡拉卡尔帕克人与土库
曼人多次袭击,蒙受不少损失。他的部下之间也出现了谣言:别科维奇正阴谋出卖这支军
队,以换取他在希瓦的地位。
希尔加齐汗召集了两万四千兵马,准备迎战别科维奇,两军在三天内不断交锋,但俄军
已筑有防御工事,并架起火砲,以冷兵器为主的希瓦军难以突破其阵地,伤亡相当惨重。
希尔加齐见俄军顽强抵抗,便下令停战,改与别科维奇谈判,并将冲突的起因归咎于土库
曼人擅自行动。希尔加齐汗也邀请别科维奇入宫参加宴会,但因城内空间不足,因此希望
俄军分批进城。
尽管俄军军官们极力反对,但别科维奇仍执意进城,并将俄军分为数批,让希瓦人带到
附近的营地休息。就在别科维奇与其随从进入宫殿后,埋伏的希瓦人便蜂拥而上,将所有
俄军包围歼灭,仅有极少数人脱逃;别科维奇本人亦被杀,其首级被送到布哈拉,但布哈
拉人拒绝接受。
探险队灭团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里海沿岸的堡垒,但希瓦人与土库曼斯坦人的军队也随之赶到
,尽管俄军奋力击退了对手,但要塞中已无资源,且官兵伤亡惨重,守军遂决定放弃要塞
,撤回阿斯特拉罕。
2. 别涅维尼
尽管别科维奇探险队全军覆没,彼得大帝在稳定波罗的海的局势后,再度打起了中亚的
主意。在别科维奇失败后不久,彼得接见了布哈拉的使者,后者希望俄国可以给予布哈拉
几位瑞典俘虏作为礼物,以交换受困于布哈拉的俄罗斯奴隶。为此,彼得便任命来自义大
利的别涅维尼担任出使布哈拉的使节。
弗洛里奥‧别涅维尼出生于拉古萨6 ,早年生平不详,原在俄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托尔
斯泰伯爵部下服务,通晓土耳其语、波斯语、鞑靼语等,因而获得伯爵的赏识与彼得的重
用。
别涅维尼的任务除了谈判奴隶问题外,也希望能在布哈拉确立俄国的影响,包括建议布
哈拉雇佣俄国人组织卫队、建立防御同盟等;在商业方面,别涅维尼也肩负探寻商路、资
源的工作,尤其是阿姆河上游的金矿位置。
1718年九月,别涅维尼自莫斯科出发,在阿斯特拉罕与返国的布哈拉使节团会合后,决
定取道高加索进入中亚。不料当时波斯正与布哈拉为敌,别涅维尼一行人在谢马哈遭到当
地的统治者扣留,直到翌年八月才寻机出城。接着,别涅维尼转抵德黑兰,获得萨非王朝
沙阿胡塞因的接见,但当时萨非王朝境内局势动荡7 ,使节团迟迟无法动身,一直延宕到
1721年11月才抵达布哈拉。
此时的布哈拉也是一团混乱,布哈拉汗阿布勒菲兹实际上只是贵族的傀儡,外有希瓦汗
国与卡尔梅克人不断骚扰边境,内有贵族彼此间的内斗。阿布勒菲兹尽管有意振兴,试图
雇佣卡尔梅克人甚至俄国人充当武力,但其号令根本发不出王宫;掌权的贵族也不乐见俄
国干预,使别涅维尼始终不得要领,一待便是三年余。
在此段期间,希瓦的希尔加齐汗曾多次邀请别涅维尼造访,希望透过别涅维尼居中调解
希瓦与俄国的关系;但别涅维尼害怕落到别科维奇的下场,始终不愿答应。直到1725年四
月,布哈拉局势出现不稳,别涅维尼才趁乱离开,11日后抵达希瓦。
希尔加齐汗热情的接待了别涅维尼,并向他解释别科维奇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阴谋反
叛俄国,且觊觎希瓦汗的位置;而为了向俄国致歉,希尔加齐汗也愿意释放境内的俄罗斯
人奴隶。然而,希瓦的贵族们对俄国人仍有相当深的敌意,不断刁难、威胁别涅维尼,使
他决定提前辞行,于1725年八月启程返国,一个月后抵达俄国边境、雅伊克河河口的的古
里耶夫8 。
尽管别涅维尼没有达成原本的任务,但他在滞留布哈拉的数年中,详细的调查了当地的
地理、资源、矿产分布,还派人混入商队,前往传闻中出产沙金的巴达赫尚山区考察。他
在报告中指出,阿姆河流域并不如预期中充满黄金,但上游的巴达赫尚确实有金矿矿脉,
费尔干那与塔什干有白银、宝石与香料;因此,他建议俄国应积极向中亚推进。
然而,别涅维尼返抵国门时,彼得大帝已在1725年二月驾崩,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9
与权臣缅希科夫亲王10无意扩张,别涅维尼的提议遂遭到尘封。别涅维尼于1727年离开俄
国,回到家乡,其晚年生平不详。
3. 要塞线兴筑
18世纪中叶的草原地区要塞线示意图:https://i.imgur.com/hEweaLb.png
底图来自此处:http://geacron.com/home-en/?&sid=GeaCron92817
(1) 捷夫克列夫
在草原地方,受到准噶尔人压迫的哈萨克斯坦人被迫向俄国求助,小玉兹的阿布勒海尔汗致
信乌法督军布图尔林,希望接受俄国的保护。督军立刻将消息传回圣彼得堡,女沙皇安娜
便派遣外交官捷夫克列夫前去小玉兹。
库特鲁─穆罕默德‧马梅谢维奇‧捷夫克列夫是出身于卡西莫夫11的鞑靼贵族,有俄文
名阿列克谢‧伊凡诺维奇;他早年在彼得大帝麾下任职,曾参加过对抗波斯、土耳其的作
战,也曾随别科维奇考察里海与阿姆河,对高加索与中亚的情势有较深刻的认识,因而获
得女皇的赏识。
但当捷夫克列夫抵达小玉兹后,哈萨克斯坦的首领们都对他不屑一顾,甚至有人试图暗杀他
,但捷夫克列夫藉著雄辩与机运说服了不少对手,除了阿布勒海尔汗之外,中玉兹的萨梅
克汗也决定接受俄国保护。然而,萨梅克汗随即又与阿布勒海尔闹翻,双方兵戎相见,迫
使阿布勒海尔与捷夫克列夫只得逃到锡尔河下游的卡拉卡尔帕克部落暂避,同时又说服了
形势孤立的卡拉卡尔帕克人也向俄国臣服。
捷夫克列夫于1734年回到圣彼得堡,当时俄国上下都认为他步上别科维奇的后尘,早已
凶多吉少;没想到他居然圆满达成任务,并带回了小玉兹、中玉兹、卡拉卡尔帕克人臣服
的捷报。阿布勒海尔汗愿意为俄国戍守草原边境、保护俄国商队;但也要求俄国承认他的
地位,同时在边境修筑堡垒供他使用。
捷夫克列夫以说服哈萨克斯坦人的功绩晋升为上校,往后仍在草原地区活动,协助历任总督
处理政务,包括修筑堡垒、镇压叛乱、外交谈判等,车里雅宾斯克、奥尔斯克等堡垒城镇
的建立皆由他经手。他的另一项著名事蹟是对巴什基尔人12的血腥镇压,在1735年至1740
年的巴什基尔人大暴动中,捷夫克列夫的部队摧毁了几百个巴什基尔人村庄,屠杀数万居
民,残酷行径就连他的俄国同袍都看不下去,巴什基尔人到现在都仍极端厌恶他。
(2) 基里洛夫
1734年,一位名为基里洛夫的参政院秘书官呈上了治理哈萨克斯坦草原的计画。伊凡‧基里
洛夫是出身下阶贵族的公务员,本人精于地理、测绘,也曾参与东西伯利亚与堪察加半岛
的探险,对中亚与西伯利亚的形势有所掌握。
基里洛夫随即被任命为“奥伦堡远征队”队长,派往乌拉尔草原,他同时带上了一批学
者、军官,除了对当地风土民情细加考察外,也训练这批青年成为未来的行政官。他的主
要任务是监视巴什基尔人与哈萨克斯坦人,并诱使两个族群相互削弱对方,以免对俄国的统治
造成威胁;以及控制咸海周边的水陆交通,进而打开前往中亚的通道。
为了增强对草原的控制,并限制游牧人的流动性,基里洛夫便透过捷夫克列夫动员本地
居民,修筑新的堡垒城镇,于1735年在奥里河汇入雅伊克河之处建立了奥伦堡13,翌年再
建立北边的车里雅宾斯克,以及位于布祖鲁克河汇入萨马拉河处的布祖鲁克城。除了规模
较大的堡垒外,沿着雅伊克河与乌拉山一线仍有一系列小型的据点,搭配先前在鄂木斯克
沿着额尔济斯河一线的堡垒,俄国的草原要塞线计画开始成形。
然而,沉重的劳役也激起了本地巴什基尔人的反弹,进而引发了1735年至1740年的巴什
基尔大暴动;基里洛夫与阿布勒海尔的关系也相当恶劣,后者将奥伦堡城视为自己的地盘
,并唆使哈萨克斯坦牧民袭击与他作对的俄国官员。基里洛夫本来计画招募逃亡农奴前来充实
人口,不料却遭到圣彼得堡的拒绝,令其将已招募的农奴一律遣返,对他更是一记沉重打
击。
(3) 塔吉谢夫
基里洛夫于1737年逝于任上,由塔吉谢夫接掌其职务。塔吉谢夫家族是留里克王朝的远
亲,瓦西里‧塔吉谢夫早年参军,被彼得大帝派往西欧留学,学习工程、地理、砲兵等,
返国后在乌拉尔地区任职,主持了彼尔姆、叶卡捷琳堡14、斯塔夫罗波尔15等城镇的建立
,以及一系列的采矿计画,却也因为矿业的庞大利益与当权的比隆公爵16交恶。
新官上任的塔吉谢夫首先展开了行政改革,试图遏止横行的贪官污吏;而为了对付四处
流窜的巴什基尔人,他也向阿布勒海尔汗示好,希望藉哈萨克斯坦人之力对付巴什基尔暴动者
。但这反而让后者得寸进尺,阿布勒海尔虽然信誓旦旦的向俄国臣服,私下仍然阳奉阴违
,哈萨克斯坦牧民也瞧不起这位依附外人的统治者,就连卡尔梅克人也跟着卷入冲突。
尽管俄军透过要塞线的修筑,有效的压制了巴什基尔人的动乱;但塔吉谢夫雷厉风行的
整肃与对哈萨克斯坦人的退让,使政敌有机可乘。塔吉谢夫在1739年卸任,返回圣彼得堡后随
即遭指控受贿而下狱,直到比隆公爵垮台才获释,后曾担任阿斯特拉罕的省长,晚年投身
历史与地理著述,1750年逝世。
接替塔吉谢夫的人选是驻军司令乌鲁索夫亲王,来自俄国古老的贵族家庭,但他是海军
出身的将官,对中亚局势所知有限,多半延续了塔吉谢夫的政策,包含修筑与扩张要塞线
、派出考察队深入草原,并残酷镇压反抗者,巴什基尔人的大暴动在他任内遭到彻底压制

乌鲁索夫于1741年急病逝世,由索伊莫诺夫中将代任,他曾是基里洛夫与塔吉谢夫的部
将,但只在任不到半年便卸职,没有留下太多建树。
(4) 聂普柳耶夫
最后一任远征队队长是伊凡‧聂普柳耶夫,此人为贵族出身的海军军官,曾在对抗土耳
其的战争中立功,官至基辅州州长,但因开罪女沙皇叶莉莎维塔17而被解职软禁。不久,
聂普柳耶夫获得赦免,派往奥伦堡接下乌鲁索夫亲王的遗缺。
聂普柳耶夫恢复了较为宽松的管理政策,一度被压制的贪污风气死灰复燃,却也提升了
部下对他的信任,使他得以一展拳脚。聂普柳耶夫将奥伦堡城往西移动了250公里,迁到
了现在的位置上,并以新奥伦堡为轴心,兴建新的要塞线。
聂普柳耶夫规划的要塞线如下:奥伦堡线从雅伊克河河口的古里耶夫溯河而上,经雅伊
茨克、奥伦堡、奥尔斯克、上雅伊茨克18,接着折向东方,沿乌伊河进入托博尔河流域。
乌伊河线位于托博尔河左岸,从乌伊河口的特罗伊茨克往北到伊瑟特河河口的雅卢托罗夫
斯克。由伊瑟特河河口转向西方,称叶卡捷琳堡线,经过米亚斯河河口、沙德林斯克、叶
卡捷琳堡,跨过乌拉尔山直到卡马河畔的奥沙,最后是由奥沙往南联系萨马拉与奥伦堡的
外卡马河线,构成一个巨大的多边形,将巴什基尔人、哈萨克斯坦人、卡尔梅克的地盘切开。
加上托博尔河线、伊希姆河线、额尔济斯河线、库兹内茨克线及附属的许多小支线,俄国
在18世纪中叶大抵控制了草原的北疆,从伏尔加河畔的萨马拉延伸到中西伯利亚的库兹涅
茨克19。
这些要塞多半是强化的村庄构成,依托河流或山岳作为防御,少有真正的城墙;要塞内
驻有移民及哥萨克,彼此间透过烽火台或传令兵通讯。为了强化要塞线的防御,俄国政府
也大量迁移农奴、战俘、哥萨克充实边境,并挑动游牧部落之间的冲突,以削弱其力量。
奥伦堡于1744年升格为省,聂普柳耶夫就任第一任省长,直到1758年卸任。晚年的聂普
柳耶夫深受叶卡捷琳娜二世信任,他1764年因病退休,1773年逝世。
========
注释
1 今名沙马基(Shamakhi),位于阿塞拜疆境内,为中世纪的重要商业节点。
2 据捷连季耶夫(Mikhail Afrikanovich Terentyev, 1837–1909)的《征服中亚史》所述
,沙马诺夫又称西马诺夫、札马诺夫,自称是来自波斯的下阶贵族,不知为何来到俄国
,皈依东正教后以公爵自称,极可能是个骗子。捷连季耶夫著、武汉大学外文系译,《
征服中亚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0),31。
3 阿舒尔在别科维奇之前已押运一批枪砲返国,但因亚迪格尔已被推翻,他滞留于阿斯特
拉罕,所部后被别科维奇兼并,本人不知所终。
4 今称谢夫成科堡(Fort-Shevchenko),属哈萨克斯坦。
5 古称红水湾(Kyzyl-Su),俄语直译之,今名土库曼斯坦巴希(Türkmenbasy),属土库曼斯坦。
6 今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时由威尼斯人统治。
7 萨非王朝在阿巴斯二世(Abbas II, r. 1642–1666)中兴之后,国势每况愈下;其子苏
莱曼一世(Suleiman I, r. 1666–1694)无心治国,使大权旁落宦官之手,就连继承人
也让宦官选择,个性温吞的长子胡塞因因而得以继位。胡塞因治国如同其父,阿富汗吉
尔札伊部落(Ghilzai)领袖米尔维斯‧霍塔克(Mirwais Hotak, 1673–1715)见机在坎达
哈起兵反叛,其子马哈茂德(Mahmud Hotak, 1697–1725)于1722年击垮了波斯军队,逼
迫胡塞因投降退位;别涅维尼抵达时,正是波斯与阿富汗酣战之际。
8 1645年时由雅伊克河哥萨克建立,原名下雅伊克堡(Nizhny Yaitzky Gorodok),雅伊克
河即乌拉尔河旧名;1708年时又以在当地活跃的俄国商人古里‧纳札罗夫(Gury
Nazarov)为名,易名古里耶夫。今属哈萨克斯坦,1992年改称阿特劳(Atyrau),意为“三角
洲”。
9 叶卡捷琳娜一世(1684–1727)是彼得大帝的第二任皇后,本名玛尔塔‧斯科夫隆斯卡
(Marta Skovronska),为立陶宛的农民之女,早先曾嫁给瑞典军官,但在大北方战争中
被俘,后因其美貌而获彼得宠爱,成为续絃,为其生下11位子女,但只有两名女儿成年
。三女叶莉莎维塔(Yelisaveta, 1709–1762)于1741年至1762年当上沙皇,外孙彼得三
世(Pyotr III Fyodorovich, 1728–1762)也曾于1762年短暂在位。
10缅希科夫出身寒微,早年曾是小贩,在彼得赏识下成为挚友与侍从,随后在彼得执政期
间平步青云,担任陆军元帅、圣彼得堡总督等,但其贪污滥权之举也令沙皇头痛。彼得
死后,缅希科夫与皇后叶卡捷琳娜结为同盟,进而成为俄国实际上的掌权者,且试图将
女儿嫁给彼得大帝 孙、新任沙皇彼得二世(Pyotr II Alekseyevich, 1715–1730, r.
1727–1730),但在政敌联合围剿下功败垂成,惨遭流放西伯利亚。
11卡西莫夫是奥卡河畔的一座城市,在1452年至1681年间曾是卡西姆汗国(Qasim
Khanate)的首都,这个鞑靼汗国是俄国的附庸,作为与喀山汗国之间的缓冲,同时也为
俄国吸收前来投奔的鞑靼人。
12巴什基尔人是活动于乌拉山南部到草原地区的突厥民族,原先臣服于喀山汗国,后又受
俄国统治,但因俄国人不断侵夺他们的土地,而在18世纪前期多次掀起反抗,也因此伤
亡惨重。巴什基尔人目前在俄国辖下拥有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Bashkortostan),首
府乌法(Ufa)。
13奥伦堡城一共被建立了三次,第一次是基里洛夫建城,第二次是4年后被搬到雅伊克河
下游不远处,旧城更名为奥尔斯克(Orsk),意为“奥里河城”;1742年,奥伦堡再一次
搬家,一口气迁到了西边250公里远的现址。
14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彼得的皇后、后来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并非比较有名的叶卡
捷琳娜二世。
15意为“十字城”,为了与北高加索的斯塔夫罗波尔城(1777年建城)区别,通称伏尔加河
畔的斯塔夫罗波尔;此城在苏联时代以纪念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帕尔米罗‧托格里雅蒂
(Palmiro Togliatti, 1893–1964)而更名陶里亚蒂(Tolyatti)至今。
16比隆是来自波罗的海的德意志贵族,获得女沙皇安娜的宠信而权倾一时,于1737年成为
库尔兰公爵,但也因残酷打击政敌与疯狂的聚敛而引来非议。安娜驾崩后,新沙皇伊凡
六世年仅2个月大,由比隆出任摄政,但短短3周就被政变推翻,遭到抄家软禁,后被送
回库尔兰。
17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女儿,以政变推翻伊凡六世与比隆公爵而上台;叶莉莎维
塔在英文中即伊丽莎白(Elizabeth)。
18今称上乌拉尔斯克(Verkhneuralsk),乌拉尔河上游第一座城镇,1734年建城,一度被
巴什基尔人摧毁,后由塔吉谢夫修复。
19今称新库兹涅茨克(Novokuznetsk),位于新西伯利亚东南约350公里的托木河畔,1618
年建城,1932年时与城郊的大型工业区合并而改名。
索引
小西蒙(Semyon Matveyevich Malenki, ?–1702)
亚迪格尔(Yadiger, r. 1712–1713),希瓦的哈吉姆汗之子
穆罕默德‧阿舒尔‧伯克(Khoja Muhammad Ashur Beg)
和卓‧涅费斯(Khoja Nefes)
亚历山大‧别科维奇─切尔卡斯基(Aleksandr Bekovich-Cherkassky, ?–1717)
杰夫列特‧吉雷‧米尔赞(Devlet Giray Mirza),别科维奇的原名
波里斯‧阿列克谢耶夫‧戈利钦亲王(Boris Alekseyev Golitsyn, 1654–1714)
希尔加齐汗(Shir Ghazi, r. 1714–1728)
弗洛里奥‧别涅维尼(Florio Beneveni, ?-?)
彼得‧安德烈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Pyotr Andreyevich Tolstoy, 1645–1729)
波斯沙阿胡塞因(Sultan Husayn, r. 1694–1722)
阿布勒菲兹(Abulfeyz, r. 1711–1747)
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Yekaterina I, r. 1725–1727)
亚历山大‧达尼洛维奇‧缅希科夫亲王(Aleksandr Danilovich Menshikov, 1673–1729)
亚历山大‧波利索维奇‧布图尔林(Aleksandr Borisovich Buturlin, 1694–1767)
捷夫克列夫(Kutlu-Muhammad Mameshevich Tevkelev / Aleksey Ivanovich, 1674–1766)
基里洛夫(Ivan Kirillovich Kirilov, 1695–1737)
塔吉谢夫(Vasiliy Nikitich Tatishchev, 1686–1750)
恩斯特‧约翰‧冯‧比隆公爵(Ernst Johann von Biron, 1690–1772)
瓦西里‧阿列克谢耶维奇‧乌鲁索夫亲王(Vasily Alekseyevich Urusov, 1690–1741)
列昂尼季‧雅科夫列维奇‧索伊莫诺夫(Leonty Yakovlevich Soymonov, ?–1743)
聂普柳耶夫(Ivan Ivanovich Neplyuyev, 1693–1773)
沙皇叶莉莎维塔(Yelisavita Pyotrovna, r. 1741–1762)
谢马哈(Shemakha)
图布‧卡拉甘(Tyub-Karagan)
克拉兹诺沃斯克(Krasnovodsk)
拉古萨(Ragusa)
古里耶夫(Guriev)
卡西莫夫(Kasimov)
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
奥尔斯克(Orsk)
奥伦堡(Orenburg)
布祖鲁克(Buzuluk)
彼尔姆(Perm)
叶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
斯塔夫罗波尔(Stavropol-na-Volga)
上雅伊茨克(Verkhneyaitsk)
乌伊河(Uy River)
特罗伊茨克(Troitsk)
伊瑟特河(Iset River)
雅卢托罗夫斯克(Yalutorovsk)
米亚斯河(Miass River)
沙德林斯克(Shadrinsk)
奥沙(Osa)
萨马拉(Samara)
外卡马河线(Zakamskaya)
库兹涅茨克(Kuznetsk)
卡巴尔达人(Kabardas)
巴什基尔人(Bashkirs)
奥伦堡远征队(Orenburg Expedition)
========
下一集或下下集会有新角色(?)登场。
作者: dragonclwd   2019-04-29 22:32:00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9-04-30 13:04:00
每次光看到这堆人名我都觉得头痛了起来,佩服版友还能疏理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9-05-01 16:38:00
推 还有作图非常用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