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fosm (dfosm)
2023-09-19 07:39:10“当灿烂的星空里不存一丝希望,
你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愿我能告诉你,
这个世界其实配不上一个
美丽如你的人。”
https://i.imgur.com/QemYxSI.jpg
凡高在一个没人要去的偏远矿区
当牧师,矿工们一天工作十几个
小时却难得一餐温饱,
身体因长期劳动而罹患各种病痛。
教会为凡高准备了食物、住宿、
新衣,他只要在主日布道时扮演好
光鲜亮丽的牧师角色,
就可以过著安定的生活;
但这真的能为眼前受苦受难的
工人们带来实际的救赎吗?
于是他将自己所有的食物分给矿工、
将受伤的矿工搬进教堂中急救、
撕下自己的新衬衫包扎矿工的伤口、
甚至亲自与矿工们一起下矿劳动。
这样的举动显然不只吓到矿工,
也吓到教会。
教会决定不与他续聘。
以牧师为一生职志的凡高非常难过,
他只好将重心转移到绘画。
他选择自己关心的贫苦人民为题材,
他画全身沾满煤灰的矿工,
他画晚餐只有马铃薯能吃的农民,
也画孤单绝望的老人。
这样的举动又吓到他的表哥。
谁会想把这样灰暗沉重的画
挂在家中的客厅呢?
他的表哥安东莫夫是当时有名的画家,
他看了凡高的画作后说:
“你还是放弃绘画吧,
你根本不懂解剖学。”
但凡高事后在书信中表达了疑惑:
“工人们因长期的重劳动
而使身体变形,我天天与他们
一起下矿工作,
他们的身体真的是那样的。”
这是多么让人心痛、
却又无奈的抗议,
但却没有多少人听见。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在当时人们不予理会、
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但也许他们现在愿意倾听了。)
虽然已经对歌词有一定的熟悉度,
但在为影片上歌词时,
仍然会因为某些字句而停下来,
静静地想着凡高。
美的完成可以有很多种样貌,
但却不是每一种
都能为世人所理解、接受的吧。
1879年,
凡高用尽自己为数不多的财物
帮助穷人而不被理解,
终其一生也几乎没人
想买他的画作;
但在1987年,
他的一张〈向日葵〉在拍卖市场
卖出了10亿台币的天价——
也许人们现在的确愿意倾听了。
【影片中用到的画作】
〈吃马铃薯的人〉1885
〈向日葵〉1888
〈隆河上的星夜〉1888
〈星夜〉1889
〈自画像〉1889
〈杏花盛开〉1890
〈悲痛的老人〉1890
〈麦田群鸦〉1890
https://youtu.be/iCVAKMFseI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