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6928/4015869
2019-08-28 23:34 联合报 记者章凯闳/台北报导
教育部政务次长刘孟奇昨天宣布,明年起扩大产学合作培育博士级研发人才计画(产博计
画),由教育部建立平台,接受特定领域企业“出题”,提出研发瓶颈,再媒合大学教授
、博士生参与“解题”,作为产学合作新模式。教育部也加码,不只发奖学金,也会赞助
研究经费。
教育部一○三学年度推出产博计画,采“由下而上”模式,由学校自行提出博士生培育计
画,寻找相关领域企业合作,教育部则负责“出学费”,提供入选博士生每年廿万元奖学
金,但企业也要出资至少十万元,支持研发专案。
但刘孟奇指出,台湾高教面临学生学用落差的问题,产业界也出现研发人才不足、转型乏
力的困境。为此,教育部打算改被动为主动,新增“由上而下”的产学合作模式,目标是
让大学进化成“小工研院”,培育未来产业创新所需的技术人才。
教育部高教司科长李惠敏表示,一○九学年度起,产博计画将新增第二模式,从行政院提
出的“五加二”产业领域中,择定三者,由教育部搭建平台,开放企业提出研发瓶颈,再
媒合大学教授、博士生找出解方。教育部也加码,除提供博士生每年廿万元奖学金,再加
发研究经费。
对此,交大前校长张懋民乐观其成。他指出,美国研究型大学没有“产学落差”,只有“
学产落差”,也就是大学走在企业前端、解决产业转型的难题,并引导企业创新;台湾的
大学也应朝此路迈进,而非跟在企业后头。
但也有科大校长表示,教育部产博计画锁定博士级人才,只有高端、大型企业,及顶尖大
学能够相互媒合,其他大学的媒合机率低。且产学合作也有地域性因素,若企业与大学分
隔两地,也未必能媒合成功。
宏碁创办人施振荣指出,教育部推动产学合作策略,是在正确的方向。但过去大学与企业
的合作限制大,不少大学“停留在旧时的思维”,教授也怕与企业太接近,成为产学接轨
的阻力。如何订定弹性法规、凝聚社会支持,是教育部迫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