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台大中文所上榜心得

楼主: hwsh60013 (夏洛特)   2017-03-14 22:47:12
之前从来不敢想自己也能在这里发心得文,一路走来真的得之于人太多,研所板也给了我
很大的帮助跟支持,取之于板用之于板,希望一点微末心得能给未来有志于此的后辈们一
点帮助
背景:
台大中文系,没有转系什么的,就在这里待了四年。也因为这样,以下的心得基本上默认
为台大出身者最适用,如果是外校学生,某些资源的取得可能会比较麻烦
成绩:
国文:39.5
英文:38
中国语文能力测验:40
文字学:24
声韵学:35
中国文学史:52
中国思想史:75
本次英文门槛:28 / 最低录取分数:209.5
总分:265.5 正取一
以下会先从事前准备、读书方法开始,接着是各科的分述,个人的心路历程在最后
开始之前
1.找到理由
在一切开始之前,问自己一次,为什么要考研究所?请诚实地、毋自欺地去自问、去
回答,给自己一个理由。理由是什么不重要,“有理由”才重要。同时这个理由必须足够
强大,能让你即使在最痛苦、最无力、最脆弱的时候,都能从这个理由找到继续下去的力
量。考研的道路比我们所能想像得更加漫长、更加艰辛,先弄清楚自己的理由,找到自己
的目标,因为有理由的战斗,“为了什么”的战斗,才有真正的力量。
另外必须要说的是,研究是需要真正热忱与喜爱的,学术的道路有很多我们从未遇过
、甚至从未想过的困难,如果是中文系出身,我想应该已经稍微能理解这条路上所要面对
的是什么。所以,在决定这条路之前,好好思考吧,扪心自问自己的初衷,不只现在,未
来在这条路上的每个时刻,都要好好问自己。如果真的决定了,那就请继续往下吧。
2.看研所板
请左转出去,然后在这个板斜线“中文”,以及你想考的学校。我自己在准备时,真
的在这个板上得到了很多,现在能找到的几篇心得都写得非常完整而精辟,请好好一字一
字读过,让自己稍微明白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什么东西。研究所考试跟以往我们面对过的任
何考试都不同,如果是中文系出身,大概就是你的期中期末考加起来,然后范围跟难度都
乘上五倍的程度,所以先从前辈们的经验中,得到大致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心得文提供的
书单、读书方法乃至于答题技巧,都请好好地参考,并按照自己的习惯调整,你就会对如
何准备有初步的概念。
当然,找到自己的道路还是最重要的,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而且很多前辈都
是本身就功底深厚或天赋异禀(?)的高手,除非你跟他们一样厉害,不然如果是像我这种
凡夫俗子,最好不要照单全收,不然之后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心得文都写得很简单我自己
读起来却那么难……。最后就是,读到中后期时可以看看心得文来了解实际考试都考些什
么,可以帮助你在时间不够时抓重点唸书,或找出自己哪里比较不足,中文所的学科范围
实在太大,越接近考前越需要抓会考常考的重点看,否则效率会很低。
3.找到战友
在这段时间,帮助我最多的无疑是一起考试的伙伴们,我很幸运,身边最要好的朋友
们都有一样的志向,所以能有一群互相合作与帮助的战友。如果可能,请在系上或哪里都
好,找一些有相同目标的战友,组个读书会或社团,不要小看团结的力量,人多能接触到
的管道、找到的资源就多,彼此交流能发挥出更大的效果,我到最后重复念的那些资料很
多都是靠朋友才拿到的,如果你又刚好像我一样边缘,那就更需要仰赖朋友,一起从各种
想不到的地方拿到笔记、讲义或论文,然后彼此分享,很多东西是你孤军奋战的话永远也
不会知道的,一加一永远大于二。如果唸书有疑惑或不懂(这基本上难以避免),也可以彼
此讨论,你们不一定每个人各有擅长的领域,不一定可以替彼此解惑,但透过讨论经常也
能解决问题,帮助自己厘清思考,甚至激荡出新的想法,这非常关键,研究所考试中,如
果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对教授来说是很加分的。
最后,除了学问上的帮助,心灵的支持也一样重要,同样在苦海中浮沉的人更能了解
你的痛苦,真的撑不下去时,彼此安慰、倾诉、倾听,不然就一起黑特或乱开玩笑,我们
这群人练到最后嘴砲互呛都三句不离思想史声韵学(举例:你这个蟹摄!),真的,你会发
现,笑着笑着,压力就稍稍减轻了,又有力气继续了,人总是要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地活
下去,考试也一样,对我来说,没有这些好朋友,我是绝对走不过来的。所以,尽可能找
到你的战友吧。
4.准备
心理建设完了之后,就可以来面对实际的层面了。中文所的考试,最好不要只念一家
说,尤其是思想史这种门派明显的,要尽量博览众家,才不至于让自己的思考流于偏颇。
所以选书就很重要,除了参考心得文的书单,也可以请教系上的老师或考上的学长姐,除
了知道哪些书好用,哪些著者的书可以看,也可知道它们的难易,甚至有些什么问题或缺
点,甚至不同学校的偏好,像声韵学不同学校的系统差异更显著,所以找书蛮重要的,这
部分在底下的书单会再提。除了书之外,论文也可以参考,但看论文要小心,不要一开始
就看,最好是已经读到一个阶段、有了一点心得之后,拿来当思考练习,如果没有自己的
底子,很容易被某些意识形态明显的文章牵着走,或不小心形成错误的观念,最好请老师
或厉害的学长姊帮忙鉴定。当然,书跟论文都一样,随时抱持适当的怀疑,去试着自我思
辨,这也是做学术的基本态度。
排读书计画时最好分科排,例如文学史可以依照时间朝代排,思想史则可以照主题排
,这样划分的好处是,每一科每个部份你有哪些资料可以一目了然,例如诗歌部分你有很
多讲义,但汉赋却只有一本文学史;宋明理学你找了一大堆专书,魏晋玄学却只有几个篇
章。如此你就能知道自己的功夫都花在哪里,哪个部份偏重,而哪些部份需要加强,也能
避免到考前猛然发现某个部分几乎没看这种悲剧(真的会想死)。一科下分几个段落,一个
段落下分几本书,先从比较基本的那些开始,一本一本排入你的时程表,这样你就有了初
步的计画。读书计画不是必要,但它能稳定军心,让你有踏实感而不慌乱,也能让你明白
到底有多少东西要念,比较不容易有所疏漏,不必一开始就一路排到考前,可以分时期来
安排,订定阶段性目标,维持唸书习惯与一定的进度是最重要的。到了后期,就可以把每
科每段更细分,理学可以分成一个个思想家,声韵学可以把要背的古韵二十二部、两百零
六韵都分出来,方便自己复习与检视。最后要说,读书计画不是用来按部就班的,是拿来
追赶的,进度落后什么的再正常不过了,可能你今天原本预计要四科都唸过,结果光中古
到现代的音韵变化就卡了一整天,这些状况都很常见,重点是保持每天都有一定的进度,
随时调整计画,增补书目跟资料。常常检视自己的整体进度,因为人最大的动力就是恐惧
,觉得松懈的时候,想一下自己的进度跟要念的东西,就会觉得“怎么还那么多要念我怎
么才念那么一点点”,把自己吓醒,就会比较认真去追进度。
读书方法
我认为读书时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只是读过文字没什么用处,必须一边念一边想
,读到一个段落就停下来自己整理一下,确定自己刚才念的东西已经想通了、看懂了,透
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确定自己有吸收,而且也比较容易进一步记忆起来。当还有时间时要
精读,一字一句地读,时不时就停下来,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刚刚看的东西解释一遍或说一
遍,比较复杂的概念,就直接用笔写成眉批和笔记,想像你在教人,要说到自己能够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能了解自己的盲点何在,只是念过去是不会知道自己哪里不懂的。同时,
当你试着思考跟整理,你做的事其实就跟你真正在考试时做的事差不多,考试不只比谁念
得多,更重要的是谁能用有条理、清晰的文字表达出来,念进去不代表你就能写出来,透
过写笔记,你可以练习如何把概念与观点化为清楚有逻辑的文字篇章。
你的笔记一开始可能只有简单短小的眉批注记,随着你越念越多,你每次做笔记能连
结进来的概念跟重点就越多,最后就能替每科每个段落写出一篇完整的笔记。作笔记时要
注重脉络与系统,考试就那几题,不要太关注在细节上(理论上是如此),尤其像文学史思
想史,作家、文体、思想家、概念之间都有共时与历时不同向度的关系,我们必须有条有
理地搞清楚其间的流变与联系,并试着用自己的文字在心中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系统性的
建构既能帮助理解,也能帮助记忆。笔记不只是纪录书上的重点,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想
法,你的观点,你如何把概念跟概念连结,如何梳理出脉络,不要怕提出自己的想法,那
才是教授要看的,能写出很多前人观点与看法当然很好,但绝对比不上你自己想到的、有
道理的想法。
当然光凭我们的水准,在中文系的领域很难真的有什么新见,但即使你读到后来发现
这个概念已经有人提过了,拜托,你可以提出跟那些前辈大家一样的想法了欸,你不会瞬
间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强吗?所以每当你有新想法,尽量把你如何想出这个想法的过程都记
录下来,思考过程有时比结果更关键,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说思考很重要,即使你的想法最
后发现有错(这常有)也不要紧,因为你练习了如何在这个问题上思考,你已经对这个问题
如何处理有了概念,当你再去看书看讲义,你会发现更容易理解他们在说什么,因为你的
思考已经开始与他们同步了,你知道他们可能是如何得到他们的结论,就更容易真正想通
。当你豁然开朗,得到“原来他们是这样想到这里的”觉悟时,当那些名家前辈的思绪逻
辑仿佛清晰地在你面前流淌时,恭喜你,你的功力又精进了一点。这些过程都是有意义的
,都是你往更深一层概念深入的基础,甚至可能就是你未来写在考卷上的答案,中文系的
教授都很可怕,你的每一分实力他们都能从你的文字上看出来,反过来说,你累积出来的
每一分实力都可能是你在他们手下胜出的关键。
每一科都会有一两本比较基础的、打底的书,这些书通常只写大概念,不会写得太详
细深入,只念这些当然不够,但可以帮你对这科在干嘛有大致了解,也可以帮你初步建立
脉络。接下来每一科每一部份会有专书,或是你过去上必修课的讲义,学长姐传承下来的
笔记等,那些可以帮助你更细致地去思考跟处理每一科的重要问题。当你把基础的那本底
本唸过,开始念第二本时,就一边念一边把你想到的概念与重点都写在底本上,做些简单
的眉批,书写是帮助记忆最好的方式,透过这种联想,可以帮你连结概念、厘清脉络,当
你有意识的去想“关于这个地方我唸过什么”,会发现某些地方虽然隐约有记忆,但却很
模糊,这时候立刻去翻你唸过的书,把那个部份找出来写下去,你的记忆就加深了一次。
每次你开始新的一本,都把你的底本摆在一边,看到一样的地方,就再去回忆一次,一遍
两遍下来,原本记不得的地方就会慢慢熟悉了。每当你唸过一次,你的底本上就会增加新
的笔记,最后会充满之前留下的从其他书跟讲义蒐集的笔记,这样你在第二第三遍复习时
,就不需要把过去的书都再看一次,因为你之前读的时候就已经把那些书做好重点整理了
。慢慢的,你要看的东西会集中到那一两本书上,到了考前一两个月,就可以以此为基础
开始做最后的笔记,把所有东西再整理一次,这些就是精华,浓缩了所有你唸过的东西,
跟过去你的思绪与想法,到了考前几天那种时候,你就可以靠这几本笔记走天下。随着准
备时间越来越短,你要念的东西也该越来越精简,如此一来才能最好地分配时间。
各科分述
1.文学史
范围最大最多最浩瀚的一科,它或许不像思想史或声韵学那样让人各种看不懂,但份
量之大有过之无不及,需要花费大量心力时间去记忆,常常唸过之后,一回想却发现怎么
印象都是模糊的,而且非常容易混淆。我的方式比较单纯,就是“念一遍记不起来你有念
第二遍吗”,依照上面的读书方法多看几次,不停地重复联想来加深记忆,同时藉着笔记
整理每个时期文学的重点。
文学史跟你的必修课不同,单一文体的细节反而次要,重点在于一个时代文学的特色
,为何会形成这样的特色?时代背景有什么影响?从前代的文学得到了什么养分?哪些作
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时代里,这种文学如何被分期、如何流变、有哪些关键节点
?对后代的文学又有哪些影响?文学史是有着大的传统跟脉络的,但在这样的历时性外又
有着每个时代的共时性,同时关注纵横的关系,才能比较完整地架构出文学史的面貌。当
然,理论上文学史的题目都是从大的脉络或广范围的比较入手,近年来除了魏晋到唐的诗
歌这种老牌,汉赋也经常出现,叙事传统每一两年就会出现一次,这部分可以从考古题稍
微看出老师们的偏好,尤其我们或多或少上过老师们的课、知道他们的专业,另外就是当
年必修课的期中期末,也能当作预测依据。这听起来很丧心病狂,但到了那个时候你真的
会丧心病狂,因为题目往往比你更丧心病狂……总是会有意外,例如这次考出来的小说补
续跟1840以后的文学真的杀人,这种放著诗词曲大传统不考硬要剑走偏锋的状况就……祈
祷吧ˊ_>ˋ
文学不外乎形式、内容、情感,每一种文体都必须从这三个切面去分析它们的纵向继
承和横向影响,例如“士不遇”的情感和意识如何横跨时代与文体,每一代的文人如何追
步尚友前贤、又如何在自己的时代下找到自己的答案?词在形式内涵和风格上的真正成熟
、具备宋代特色,经过了哪些作家领导的哪些变化?魏晋的文学自觉、建安风骨的意义?
当你深入去读、去思考,你会发现其实中国文学史也一直在上演着某些相似却又不全相同
的变化,依循着某种深层的共同内在规律与脉络,例如雅文学和俗文学的彼此影响与交化
,从诗经、五言诗到宋词、元曲甚至小说,都不断呈现著一样的演化过程,可是却又不断
变化出独属的新的特色,加以把握,就能提纲挈领。
基本:叶庆炳《中国文学史》、《文学史大纲》、王国璎《中国文学史新讲》
叶老师的书是台大文学史的课本,内容比较精简,但非常注重考据。王老师的著作则
非常详尽,几乎各个时代跟文类都讲得很细致,适合一开始的打底,但有些地方会过于详
细而比较难把握大的流变跟脉络,这部份就要靠自己补足。《文学史大纲》则较为适中,
精要繁详兼具,而且有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依照文体分类也方便整理,不过要注意诗歌
之部占了大多数篇幅,写得也最好,其他部分就稍显不足。叶老师的著作都大量引证原典
,尤其是许多重要的文学批评,例如《文心雕龙》、《诗品》,建议最重要的那些原文可
以直接背诵,不但方便记忆,考试时直接引用也很有用处。
进阶:《剑桥中国文学史》、各种讲义与前人笔记
这边我算是比较偷懒,各时期各文类我后来几乎都是靠以前必修课笔记,或是想办法
弄到本系老师上课的讲义,如果不是台大要用这个模式可能比较困难。老师们上课的内容
又比书本更重要,毕竟他们都可能是出题老师,他们的课程必定包括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跟
心得,考试时能写出跟老师一致的看法自然是最安全的,同时从中也能看出老师们关心什
么样的主题,多少能猜到一点题目的方向。我自己有幸上过系上很多老师的课,如陈志信
老师、李惠绵老师的文学史、康韵梅老师的小说选、李文钰老师的词选,网络上也有欧丽
娟老师的文学史课程,最后的时间我几乎都是靠他们的讲义做加强,这次考的一题文人赠
答,我就是从欧老师关于汉赋的讲义里想到答案。至于《剑桥中国文学史》有很多传统文
学史比较不注重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比较能应付少见的题目。
文学史跟思想史不同,不会有太明显的门派分歧,比较有普遍的共识,所以我的文学
史并没有看很多家,如果有时间(虽然很难)能多看几家是更好的,但我还是选择了尽量把
一两本读到熟的方式。我的文学史笔记有一半跟抄书差不多,架构大概是先写下每个时代
的主要特色跟文学史上的意义,然后是重要文体的大致分期跟流变,最后个别作家,尽量
试着浓缩到几行之内,虽然很多都只是把书上内容精简下来而已,但对于文学史而言,念
通、念懂并不难,能不能记起来跟写出来才是关键,考试时也没时间让你写那么多,自己
做过重点摘要也有助于考试时用最精要的文字写出答案。
2.思想史
难度很高的一科,范围跟量不输文学史,艰涩程度却远过之。思想史最重要的是“懂
”,首先要知道各家思想所关心的根本问题为何,然后慢慢去理解他们的思想倾向跟特色
,他们的义理模式、理论架构,了解他们如何回答那些最原初的问题。在思考时,可以试
著分成几个面向去理解,中国思想一样有着共通的脉络,他们所关心的始终是那几个问题
,宇宙论跟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中国思想是落在主体性和实践上的,他们探讨天,
探讨人,最后探讨天人如何合一,探讨人如何面对世界、探讨理想世界应有的样貌,他们
的问题都很相似,只是儒释道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用这样的架构去思考,比较容易提
纲挈领,也能让写作的结构跟条理更清晰严谨。
思想史要求对个别思想的理解,但不能忽略同系思想甚至各家思想间,历时性与共时
性的关系,例如先秦儒家(孔孟学庸易)和宋明理学关系其实十分紧密,除了分别要读通之
外,最好要连在一起看,你会发现很多概念跟想法都是一脉相承,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他
们最终的理想,其实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儒家,必须这样来看,你才会明白理学究
竟在追求什么。各家思想的横向关系,如先秦思想趋于融合对后世的影响,儒释道之间的
三教会通,都很重要,思想史不能只停留在各家思想,一定要试着去统整、去比较,例如
比较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思想中的呈现,其实就是前面所说,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思想家的回
答,从这里就能看出你是否对各家学说有所了解,是否有进行思辨的能力。
最后就是,虽然建议思想史要看论文,但最好请你的老师帮你鉴定过,有时候哲学系
研究中哲的论文,方向和观点会跟中文系有差距,又或是某些意识型态比较强烈的著作也
容易让你产生盲点,甚至会有看法跟学界共识完全不同的情况出现,那就比较危险,所以
有疑惑就尽量问老师是最好的。在作答时,其实你能写出一家之说已经很厉害了,但建议
可能的话还是多写几家,或是写完后试着指出一些这家说法可能的问题,甚至提出你的看
法跟理由。要感觉像在“客观地”陈述你看过的说法,而不是让人觉得“你只有看过这个
说法”,让阅卷老师知道你不是照单全收,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辨。
基本:王邦雄《中国哲学史》、张丽珠《中国哲学三十讲》
思想史著作通常都有蛮明显的意识形态,也多少会有偏重。上面列的这两部都是打底
类型的,我觉得除非你天生神力,不然就算上了一年的思想史,大概还是对每一家思想在
干嘛一知半解,这两套至少能让你有初步的认识。不过王书是超级明显的牟派,儒家的部
份都写得不错,我的宋明理学是靠他打的基础,其学术取向跟偏好完全是牟宗三一派的,
从这里入手的话,接着读牟先生的书会稍微容易一些。同时,因为它意识形态很强,读的
时候要小心,不要让自己的想法太过偏颇而出现盲点。
也因此,王书在道家和汉代思想、清代气学的部份就稍显不足,相较之下,张书在儒
家早期性论、明清气学跟清代义理学就很突出,所以两者可以参照着使用,截长补短。
进阶:
儒家:劳思光《中国哲学史》、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中国哲学的特质》、《心
体与性体》、《周易哲学演讲录》、陈来《宋明理学》、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
其实我很想说,把牟先生跟唐先生的书全部唸完你就无敌了。虽说这是事实,但基本
上不可能。宋明理学几乎年年考,今年更是一口气考了二点五题,因为这部分很能看出学
生程度,而近年台大开思想史的老师都很关心儒学,加上一般思想史课很难碰到宋代,所
以理学对很多中文系学生来说都很陌生,建议多花点心力。
读过打底的书之后,可以先从陈来的著作开始,算是难易比较适中的,不过他在周敦
颐和张载的部份有些问题,最好向思想史或精于宋明理学的老师请教一下,但他在伊川、
朱子和象山阳明的部分都写得很好,很值得一看。
牟宗三先生的书不是普通的难念,但《中国哲学十九讲》跟《中国哲学的特质》两本
可以作为入门,虽然我没有唸完,但光是前面部分就让我觉得受用不尽了,看过之后会对
中国思想的背景与本质有全盘性的认知,更容易以此为基础去深入理解个别思想。《心体
与性体》我是拿来当查阅用的,因为真的没那个时间,但即使只看那几页,我都觉得学到
非常多,看这种宗师级前辈的著作,真的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大家。如果你行有余力可以挑
战,绝对会功力大进。
我对宋明理学比较有兴趣,所以参考的书也比较多,后来有去请教我们系上一位研究
这部分的老师,她给了我一篇她自己的论文,读完真的是功力大增,所以不要害怕,思想
史不懂都很正常,尽量勇敢地去问老师们,相信他们也会很乐意帮助你。
道家、佛家:蔡振丰《魏晋玄学与名士清谈》、《简明佛学概论》
这部分我真的很弱,所以还请斟酌参考吧。上面提到的两本打底,先秦道家的部分都
很难当作参考,其实大部分思想史著作都没有把老庄写得很好的,因为我的思想史老师徐
圣心先生是研究庄子的,所以这部分我大多是靠当初听他思想史课的笔记,他还推荐我们
一位赖锡三先生的文章,对庄子齐物论有非常精到的诠释。
魏晋玄学除了张丽珠的书可以参考以外,推荐蔡振丰先生的《魏晋玄学与名士清谈》
,以及他讨论王弼郭象思想的论文,后者很难,但一样读完会对魏晋最主要的王弼老子学
、郭象庄子学有更深的理解。
王邦雄书的佛学讲得还算清楚,我的佛学就只有靠那本而已,因为台大的思想史不常
考佛学,即使考了也不至于像其他部分那么难(然而像宋明理学就很爱考,例如这次),所
以我就偷懒的只念这本了。
其他: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这里要说的是,除了儒家(其实儒家也是)以外的部份我都严重吃老本,当年思想史跟
朋友们还算认真,期中期末都有额外念各家著作,所以当时留下的笔记对我帮助不小。先
秦儒道以外诸子大多以概念比较的方式出现,很少单考,靠两部打底的书是够用的,但要
自己练习统整比较。汉代思想主要就是董仲舒、扬雄跟王充,除了张丽珠书以外,台大张
蓓蓓老师的汉晋诸子课程讲得非常好,有办法的话请试着弄到笔记。
3.声韵学
最要命的一科,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觉得的。声韵学各校用的系统分别相当明显,台大
是独树一帜的董同龢系统,跟政大、师大都不一样,所以不论是拟音还是分部都请以董先
生的系统为主。
声韵学可怕的地方在于一方面很难读懂,一方面又需要死背,所以我是建议早点把要
背的东西,包括反切上字三十六母、两百零六韵、古韵二十二部,以及最恐怖的谐声字表
,加上附带的拟音跟IPA等等都先整理出来,找回你当年的记忆,千万不要像我一样考前一
个多月才开始背,会背到很想死。这些都是答题的基础,尤其如台大几乎都考音韵现象、
变化和拟音,如果该记的没有记起来根本不可能回答,一定要背到可以条件反射。
小学由于范围大但考的东西固定(台大而言),所以我觉得可以偷瞄一下考古题,知道
大概会怎么考、考什么。台大最常考音韵现象的解释以及流变,非常实用取向,所以关键
就在声母韵母系统各个时代的变化。这里推荐一个方法,当你读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试着
把声母从上古到近代的变化全部整理一次,例如帮系字在上古长什么样子?中古前后期之
间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精庄和知章系从上古到中古如何分合?它们如何在近代合流为卷
舌音?泥娘母如何纠葛?哪些声母共同汇流出国语音系的零声母?又如喻三归匣、喻四归
定、邪纽归定、船禅归定这些口诀,当你试着把每一系、每一个声母的变化从上古梳理到
近代,你会发现这些东西都可以一点一点的归纳起来,变成有条理、有系统的内容,过去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东西,在这样的整理下会一目了然。透过这种练习,你会慢慢熟习如
何去解释音韵的特定现象跟流变,搭配你背好的拟音跟音韵系统举例,你的回答就会很完
整了。
不过必须说的是,韵部的分化就很难用这种方式处理了,那个复杂程度完全不是一个
概念,像介音的问题直到现在学界依然有不同说法,那些就不是我们能驾驭的。我的建议
是各个时代,例如上古音如何分化出二十二部、阴阳入声韵的关系,中古十六摄到近代的
简化,尽你所能的去记。像最麻烦的中古到近代,几乎没有规律,而且讨论必须细到以单
一个韵为单位,在不同的声母、介音、声调下就有不同变化,那真的背不完的。但这里又
会影响到你做反切拟音,台大考拟音基本上都是中古跟近代音的互换,所以这部分非常重
要,我的方法是以摄为单位来记,最重要的那些规则一定要知道,例如蟹摄三等开合口碰
到知章系的卷舌音变化、由细变洪等,大略还是有规则可循的,至于声调变化之类更不用
说。一定要练习,拿考古题什么都好,练习怎样去做反切,找出自己顺手的方式,才不会
疏漏(因为要注意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一般而言题目不会真的考到太刁钻的例外,但是台
大确实考过一次例外拟音,那题的情况是董先生书里直接标示成“例外”的,你照着一般
的方法去切会错,那就……义命对扬听过吧,那就是命了。台大的题目通常集中在上古、
中古以及中古到近代,近代音跟韵书韵图都少考,但这次第一次出现了韵图,所以各时期
代表性的韵书韵图和它们代表的音韵意义之类还是要知道,即使没有直接考,还是能当作
答题例证,所以最好不要放弃。
基本:董同龢《汉语音韵学》、竺家宁《声韵学》、台大李存智老师、徐芳敏老师讲义
进阶:《小学五百题》、《广韵作业》、何大安《声韵学的观念与方法》
说实话,一切你需要知道的东西,在董先生的书里都有,只是看不懂而已。所以如果
你跟我一样大三时声韵学念得很烂,可以先从竺家宁先生的书开始,竺老师的书写得深入
浅出许多,理解上“相较之下”容易一些。
何大安那本比较从语音学(就是大一语概)的角度入手,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其实很适合
拿来打底,毕竟语音学是基础,理解音变现象会容易许多。至于董先生书对我来说,比较
像境界而非工夫,当你看得懂他在说什么的时候,代表你对这部分已经有足够的理解了。
台大开声韵学的就是徐老师跟李老师(所以出题的也通常是他们),一定要想办法弄到
他们的讲义,如果可能尽量直接去旁听,我大四上旁听了李存智老师一学期的课,那真的
是受用无穷,老师学养之深、功力之强绝对能让你大开眼界,我几乎是靠她的课和讲义才
把破烂到不行的声韵学基础慢慢补回来。
4.文字学
文字学大概是我这次准备得最差的,也反应在惨烈的分数上。我这次超晚才开始背古
文字例,大部分的准备几乎都是在考前一个多月才开始,非常可怕。台大的文字学除了写
甲金文跟隶定,多半集中在六书的不同看法,及三书说、右文说、同源字、异文等等概念
的解释上,“相较之下”没有那么可怕。其中很多概念都是相通的,毕竟即使到了现在,
中国文字学依然立足在六书的基础上,例如段玉裁的“形声多兼会意”、右文说、转注的
成因等等,其实都可以找到一脉相承的脉络,把握了这些纲领就很容易理解。
书体演变等等很少才考,所以我几乎没有注意那部分,结果就是今年那题战国楚简我
死得很惨……还是那句话,也许从考古题中可以看出一些趋势,但还是尽量以都会考到的
心态去准备会比较好,考了那么多年,考出一些比较冷僻东西的机率也慢慢变高了,今年
就是不错的例子。例如过去几年几乎没考转注,因为对转注的解释分歧比其他六书都大,
但今年就出现了。
基本: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台大徐富昌老师讲义、许进雄《简明中国文字学》
进阶:龙宇纯《中国文字学》、小学五百题
裘先生的书并不好读,要多念几次才能懂他的思考方式,但很重要,许多概念书中都
有,例证也很丰富,他的三书说也是很重要的一家之言。
徐老师的上课讲义非常重要,内容很丰富也足够详尽,六书都列举了很多家的说法,
其中的异同,最重要或老师比较赞同的几家都要记起来。特别要说的是,哪一科都好,在
念的时候不要只念抽象的概念,一定要记例子,申论题很看重举例,从你举的例子也能看
出你对这个观念的真正理解,小学更是如此。文字学的举例越多越好,在读上面两位老师
的东西时请连他们的举例都一起记。
许进雄的书有很多字例,可以的话尽量都写过一遍,如果你跟我一样没时间,至少你
要考的学校考古题出现的字要会,像台大就蛮容易重复的,甲金文一定要练习,这就真的
是有背有分了,背起来的字例更可用到其他题目的作答,是非常有用的。
最后龙老师的书我是作为参考,他有自己的一套对六书的看法,可以在答题时备为一
说。在基本的东西已经熟悉的前提下,尽量多背多念绝对是好的,答题时能写的都尽量写
,并不是大家都能写出自己的创见,所以让老师知道你读过很多也是很重要的。
其他:
其他三科我没有特别准备,到后来就会知道没有那个巴黎时间。国文向来都是一题作
文,有空可以瞄一下考古题,但方向真的很多变,所以想猜题也不容易。不过作文的目的
主要是看你这个学生是否适合研究,例如今年就很时事,“知识份子的期许”怎么看都像
在针对某些高层(咳咳)。总之尽量真诚的去写,写出你真正的想法就好,这也是为什么前
面说要找到理由的缘故。语文能力测验大约等于训诂学,所以准备其他科的时候也可以多
读原典,看古文跟句读应该是中文系的基本功了。
至于英文,就,拜拜。这不是开玩笑,台大中文所的英文考试真的很不合理,用相对分
数当标准(要在前70%),意思就是“一定有人会被刷”,用PR值当标准的意思就不是“我
要确保研究生有一定英文能力”,而是“我今天一定要刷掉一定比例的人,啊那就拿英文
当标准好了”,然后就导致了明明是中文系,却因为英文刷掉思想史98分或总分三百四的
神人的奇妙事件,而且我们考的还是比较难的英文A,每题要嘛看懂题目看不懂答案,要嘛
看懂答案看不懂题目,就是没有两边都懂的。我的英文是真的很破,但这个难度实在非常
不合理,如果真的想准备,就当念托福多背单字吧,还是会有用,只是制度实在让人很赌
烂而已(我认真考虑下次系主任时间去反映)。
心路历程
这边选择性阅读(?)。其实我的准备过程非常跌跌撞撞,简而言之就是蛮惨的。我从
大三结束的暑假开始,暑假时的准备强度不高,各科都只有念一两本而已,不过进度还算
平稳。然而八月底时我发现我的成绩有到推甄的门槛,所以接下来的整个九月到十月中,
我完全都在准备推甄的备审,考试的书就这样放掉了一个多月。结果当然就是没上,不幸
中的大幸大概是一阶初审就被刷掉了吧,可以早点毫无悬念的回归考试。推甄如果有机会
自然要把握,但真的也是赌注,这样一来进度整整落后别人一个多月,而且你还要试着捡
回之前断掉的读书状态跟心情,其实是很痛苦的。
后来想想,那一个月对我影响真的很大,一方面是我后来的进度实打实的被影响了,
所以几乎各科都有一大部分的空缺,导致后来进度整个紧张。但另一方面,我想推甄失利
的那种“不甘心”,多多少少化为了动力吧。大概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才能真的称得上
认真吧。文学史、思想史,都是从那时候才开始每个朝代、每一个思想家,一点一点地去
精读深思。声韵学也是,坚持每周去旁听似乎总算开始见了一点点效果,大三开始碰这门
课以来,大概要到那时候,才真的有稍微看懂声韵学的感觉。
但是我当时的时间分配其实问题蛮大的。文学史还好,顺着时间看下来即使有遗漏也
能知道,可以计画之后的补完。思想史大概有一整个月都在宋明理学,一方面是这里实在
太不熟悉,以前接触太少,本身又超级艰深困难,所以光一个思想家就得花上大量时间。
每次唸完一个人,就会想到“这只是思想史的几分之几,甚至还不到一科”就超崩溃。但
是另一方面,我想也是理学有着让人愿意钻研下去的乐趣吧,只要读通读懂了,慢慢将线
头一点点接起来构成了有轮廓的系统,就会让人很开心,虽然有点诡异,也有可能是被虐
过头的逆反心理,但那确实是会让人燃起挑战下去的动力。声韵学也有一点类似的情况,
但因为难度又比思想史高一个档次的关系,所以更困难,加上我太晚开始背东西了,这里
又犯了之前的过错,或者该说这几个月的准备中我一直都在犯这样的错,那就是容易拖延
,每次都有着对剩余时间的误判,导致最后时间的不够。加上进入月底年初又有期末,为
了各种报告考试也浪费了很多时间。人总是这样,至少我都是这样,就像伊川说的真知,
知道期限、知道时间不多,都只是认知而已,没有“体认”之前,都是假的,一定要死到
临头,有了真切得令人恐惧的“实感”之后,才会醒悟,对那时的我来说,大概就是寒假
开始之前吧。
当真正明白到“倒数一个月”时,那种崩溃、恐惧跟无力感真的会碾碎人。但也许正
是那样切身地体感之后,才会激发出动力也说不定。那时候我拿来自我安慰的,就是上届
某个神人学长的事蹟,我只能那样告诉自己,只剩一个月还是有可能,还是有机会,只有
那样,我才能告诉自己不要放弃。于是把所有书在寒假第一天搬回家,之后的每一天大概
都念上九个小时左右,只有在吃完饭和睡前会看一下PTT听听音乐,其他时间,从早到晚几乎
都待在书桌前。因为有那种“再不拼会死掉”的感觉,所以才能那样吧。我想,这种高强
度的临时抱佛脚多少是有用处的,在一个月之间我几乎又把前两三个月念的东西再唸了一
遍,并且做了更多的笔记。只是小学还是一样惨烈,声韵学要背的东西真的跟海一样多,
那时真的后悔得要死自己没有早点开始背。另外就是文字学从暑假到年底只断断续续的唸
完两本书,一个月时才发现这里念得已经不是太少的程度了,该死的海量古文字例几乎都
没背,所以包括各种观念名词解释和考古题的各种字例,几乎都是在一个月内补完的,可
说十分悲壮。然而不得不说,真心觉得考前那一个月里,念的份量跟程度可以抵前面半年
...若是早点开始以这种力气准备,也许就不必那么累了。但反过来说,若不是到了那种置
之死地的绝境,或许也不会有那样的动力吧。
总之考完回想的感觉就是,好像好多题都是硬写硬凑的几行,所以一开始我其实超级
担心,太多题都写得不满意。最后的结果跟分数只能说出乎意料,最担心的思想跟声韵反
而最好,文字学则是一个惨,文学史就...预料中事。对于这种考试,考不上的可能太多太
多了,主科准备得再好思想史写到98分,一个英文就能干掉你,所以我真的很紧张,那几
天完全是提心吊胆啊。最后的这个成绩,真的是上天厚爱,当下的那份喜悦,和努力得偿
的感觉,我会记得很久很久吧
最后还是那句话,要感谢的人真的太多了,太多太多了,不论家人,朋友,老师,每
一本读过的书跟论文,每个在这段时间里出现过的人事物,都帮助了我,虽然听起来很像
什么选美或上台领奖时的陈腔滥调,但真的,这样的结果,必须归功于在这段时间以来,
出现在我生命中每个时刻的人们。
最后想对准备走上这条路的学弟妹们说的,就是绝对不要放弃。“读不完”的这种恐
惧大概在你准备的这段时间都会如影随形的跟着你,但反正这也是事实,不要被它控制而
自暴自弃,而要利用它督促自己戒慎恐惧,给自己适当的压力。如何在其中自我调适、取
得平衡,让自己的心理与精神维持在适当的状态,必须自己找到方法,别人是很难告诉你
的。一开始读著读著会松懈,越到后来你的精神状况会越来越耗弱,读书读到身心俱疲又
要面对精神上的压力,读不完的崩溃、无助、无力、黑暗会如影随形,这种时候,我只能
说,真的千万不要放弃,找朋友家人情人哭诉讨拍什么都好,一定要坚持住,拿出你当初
给自己的理由,回想你走过的这段时间,真的,撑下去你就已经赢过很多人了。
最后,希望所有选择了自己未来的人们,都能以不愧初衷的姿态背负起自己的道路,
祝大家都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