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三个月考研心得文

楼主: revenpen (太阳能手电筒)   2017-03-12 23:12:57
[前言]
这会是一篇以化学为主轴的通用心得文,希望能帮助任何想考好研究所的人。因为个人因素,大学毕业快三年后决定要读研究所,并在十一月才开始补习准备研究所的考试,我是全职考生。在二月初考试获得以上成绩,虽然不是特别亮眼,但我相信我的准备方法可以帮助需要方向的人,内容不会提到太多专业领域的讨论。
开始准备前,物理化学连基本的微积分都忘记了,更别说偏微分;量子化学就更悲惨了,我翻开课本甚至怀疑那本原文书不是我的;无机化学与分析这两科在大学修课时在班上成绩是中间;我有机化学是强项。准备考试没有所谓的捷径,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尽全力考试,这是短期准备考试必要的代价,但我觉认为值得。
内容包含了成绩、读书方法分享、时间安排、心态与建议。
[成绩]
台联大 交大应化 正取
国立交通大学 分子科学所 备取24
国立成功大学 化学系 备取4
国立中山大学 化学系 正取
国立中兴大学 化学系 正取
[读书方法分享]
我认为有好的方法,比苦干实干来得有用,更何况我只有三个月能读书,在这种压力下真的完全激发我过去所学所见,并且运用到研究所考试中,我认为值得分享给大家,希望未来能帮助各位考试顺利。以下有五点:
1.要与人比,不追求满分。
第一步是"寻找落点",要知道用什么方法,会得到什么结果。如果想要比他们更好,必须把他们所做的规划找出优点来学习,并把缺点当作是个契机好好把握。考试是一种与人比较的比赛,只要比别人强就好,没必要逼自己每科一定要一百分,时间与脑容量并不允许。以下问题能得知得越多越好,以下问题能掌握得越多对之后规划越有帮助,但以不打扰到人为前提下问。
他们花多少时间做准备,我是指有读书的时间;哪些部份是考试的重点;准备过程中他们读懂大概多少;他们有读哪几科,有哪几科是放弃准备的;他们写某学校考古题的分数平均,写了几年份;他们是准备某科结束后多久才做考古题;有没有使用其他网站来帮助学习。
考试就是"比他好,我的名次就往前一点"
2.重要概念: 0分到30分是最快的,70分到100分是最慢也最难的。
千万不要放掉任何一科,通常会想放弃的都是最烂的科目,也就是0分的科目,挑几个必考重点读,让自己每单位天数能进步的成绩是最多的,保持高效率。像有机的electrophilic aromatic substitution、无机high/low spin、物化内能焓?乱度自由能、量化一维盒中质点、分析IR等…都是非常常出现的题目,再怎么样都要准备,至少可以让你从0分到30分;有些人会放弃分析,希望能够把读分析的时间省下来,冲最擅长的科目。但从70分冲到100分是最难最慢最没效率的。
3.根据我自身经验,即使时间不够,也不要利用考古题反过来学习概念。
考古题本身问题在于"它是所有范围的集结体",每题只是那一个领域中的一小单元中的一个小概念;而我认为学习是要以各种相关概念互相在脑内做神经连结,互相给予暗示,这样才记得住。
举例来说:假如我遇到一题SN2的反应机构,而我只把这个不懂得概念与机构写在笔记本,然后每天看,变成只是记得这一题而已。其实更有效率的方法是我把写考古题的时间省下来,将课本上与SN2相连的概念串联起来。SN2相关的机构是SN1,同时也有E2与E1概念可以结合。这四个观念组合包,可以让我一次应付四种考题。
4.利用想像创造力去帮助记忆。
我最常用的方式是图像记忆法,运用方法就是把很长或是复杂的公式变成一个图片。举个简单非化学的例子: 7898525641123,这一个数据很长,如果要背起来不容易。若是把它以电脑键盘的方式打一次,你会发现其实就是中文字"正"字。当然,没有可能每次数据都那么刚好是某些中文字,抑或是很有条理的规则。所以我建议平常没事的时候,把你眼前所看到的任何东西想像成某个东西,例如把云看成是小狗小猫这样子的训练,我是觉得这样训练久了脑袋里面装的奇怪想法越来越多时,能够让一些复杂的专业科目变成生活中的小东西做连结,记忆容易深刻。
5.压缩与解压缩,便条纸贴墙,读完后第一、三、七天复习。
以无机化学为例,我墙壁上会贴一张小便条纸,上面写"HS LS WHY? 2"。这是将high spin与low spin为什么的概念压缩成一张小便条纸,然后我要回答为什么会造成HS跟LS,后面的2,是要解压缩出两个答案。将便条纸依照礼拜一到礼拜日分类贴在墙壁上,贴上墙后第一、三、七天复习。
我认为这样做有几个优点:第一,一张便条纸可以省下我用无数的字写在笔记纸上,去描述一个概念。节省时间省纸爱地球;第二,考试的时候也只会问哪个化合物是HS或LS,与考试模式相近;第三,当一个问题被压缩成便条纸时,脑袋中只会留下最精华最重要的部份去记忆,减少记忆的负担;第四,解压缩时可以测验自己,有时自己只记得不重要的部分,却忘了最重要的观念。第五,照墙上日期第一、三、七天后复习复习可以加强记忆。这方法我认为比做纸本笔记来的好,因为我读书通常前面很认真复习,后面懒得看,复习比重分配不均。
[时间安排]
我告诉我自己"要先做好时间管理,才要去做效率管理"。即使再聪明,不读书也没用;即使再勤奋,方法不对也只是浪费时间。补带补到哪里,一定要复习到哪里。一个不懂的逻辑放掉,之后印象只会消失更快,除非确定不是很重要。
根据补习班补带所需时间: 
有机化学=149小时;无机化学=135小时;物理化学(不含量化)=158小时;量子化学=36小时;分析化学60小时
我的安排:
十一月物理化学: 补李鹏展老师的影带,里面题目有收录考古题,但太多了要挑着做。
十二月无机化学: 补潘奕老师的影带。由于我无机程度不是很好,所以我将台大17年份考古题都做过。最后考最好的科目是无机。
一月初有机化学: 我大学就把母校所有有机化学相关课程都修完,另外又做的约九个月的研究助理,有点基础,所以我用三天把方智的课本看完,没有看影带。之后每天晚上做老师给的综合考古题。
一月初分析化学: 补郑官老师的影带。我知道我没有剩太多时间扎稳脚步,根据影带一开始所提示的,把考试的重点补完而已,大约补了三分之二。
一月中量子化学: 补姜临老师的影带;用Google打关键字自学;台大郑原忠线上课程,挑自己不清楚的单元读。做了交大分科95、97、98、99考古题。
然后我就没时间了,所以我中兴、中山、成大、台联大的考古题都没有写过,台大除了无机以外也都没写过。
[心态]
只有三个月时间可以准备,其实也不用太给自己压力,反正考不好可以拿这个当借口XDD我觉得就平常心看待,很少有听说过考研究所只准备三个月,感觉满刺激的,眼前充满著挑战,觉得相当的兴奋。既然我借口都想好了,还担心什么呢?
读书过程就告诉自己能学多少就尽量学,能当学生真的很幸福。我很喜欢做实验,也许在未来实验上会用得到,既然都考决定要考试了,就认真面对,把LOL删掉。
平常读书没有分假日,没有规定读书的时段,睡眠时间8~9个小时,下午最多就睡一个小时,反正考不好就说我才准备三个月(相当积极)。我读书作息是依照身体状况每天做调整,我除了吃饭与睡觉,我已经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在读书了。那最重要的就是效率管理,让自己身体状况保持在最佳状态,学习才是最快速的,不想硬撑又没读进去。
我准备过程遇到最大的困难点是"量化不知道该怎么准备"。听人家说姜临老师量化教得普通;可是我在还没有底子的时候去听台大郑原忠教授的线上课程又听不懂;自己看原文书跟天书一样。根本让我想放弃这科。但我告诉我自己,抱怨老师教得普通、听不懂、自己也看不懂,分数并不会往上爬。而这些方法虽然不适合我,但总比没读好吧!
从0分到30分是最容易的。直到我真的敞开心胸愿意相信姜临老师至少可以让我进步,我才开始认真读。有了底子之后,我可以听得懂郑原忠教授在讲什么,我另外自己常用Google来学习衍伸的观念。所幸在一月底时把量化准备得勉强可以考试。
[建议]
我个人的建议:如果自认不是会认真读书的人,不要让准备时间超过六个月,我认为最适当长度为四到五个月。
试想,一年前就先去补习班上课了,当时也没有太多考试压力,并且认为考试前再认真复习就好,因此去补习班时可能沦为抄抄笔记而已,很难认真学习。到了考试前又认为补习班的讲义都已经写过笔记了,结果看了一下笔记又发现完全不懂,此时又懒得重新听一遍录影带。这样会很痛苦而且又挣扎。很容易因此又偷懒个几天,再来就是雪崩式的程度下滑,时间拖越久忘得越多,甚至影响到其他有把握科目的复习,一起陪葬。除非有决心重新读一遍,不然无解。
每个人状况都不同,祝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也是我打这篇的初衷。
感谢我的女朋友给我心灵上的支助,虽然远距离但还是每天聊天,一个人准备考试并不孤单;另外要感谢给我笔记、分享考试经验的女朋友和朋友们,让我有很好的基础能冲刺读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