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台大社会所

楼主: junjaylim (唱所欲言)   2016-03-22 13:37:59
虽然前几天我就已经写完社会学、社研法两科的心得,把社理的部份留着之后写。但
我对PTT的暂存功能不熟悉。昨天点开要继续写的时候,不小心把空白文覆写上。所以得一
切重来。
原本计画的模式是把我准备期间读过的所有书都做简要的、考试取向的书评。但既然
都得从头来过,就把所有的心得都放在我得分比较高的社研法上面。社会学和社会学理论
的部份,有另外两篇强者的心得可以参阅。
社会学 46
社会学理论 49
社会研究方法84
英文(B) 60 (均标46)
总分 179 (最低录取172)
我本身是公馆大社会工作学系和政治学系毕业,大学时修过社工系的社会统计和社会
工作研究方法。社工系的社会统计内容涵括较广,但都比较倾向应用。意即会用就好。Z检
定、T检定(单一样本、关联样本、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卡方检定、相关、回归(单变
项、双变项、多元)、无母数估计、多重比较、考验力、逻辑回归。学习的软件是SPSS。社
会工作研究方法,因为授课老师的不同有不同的取向,我这一年正好是被要求最奇特的老
师所教,若非助教强大考研究所根本需要砍掉重练。因此在准备研究所前有一些背景,这
个学科的准备方式也就没这么兴趣取向。相较之下社会学、社会学理论是在考研究所时才
接触,整个准备的过程是否满足、欢喜对我而言非常重要。
统计学:
《行为科学统计学》 R. Pagano(2011),潘中道、郭俊贤译
这本书写得简单易懂,却不失内容深度。我个人推荐作为统计学的第一本入门书。不过在
阅读的编排上,我会较建议把相关、回归、考验力部份,留待多变项分析读完后再阅读。
p.335例题─考验力与样本大小,这部份是另一本书比较没有的可以多读几遍。(不过台大
的历届试题没有考过XD )
《统计学─方法与应用》林惠玲、陈正仓(2011)
这本书习惯用牛刀来杀鸡,有些需要微积分的部份,只要参详附图表就可以理解,不用在
运算证明上花时间。本书多数章节有附录,时间有余、兴致甚高,可以挑战。台大每两年
统计的部份难度和内容会有循环,像今年偏向假设检定实际演算,去年就比较多观念题和
母数估计。我认为假设检定的实际演算是比较简单的,观念题和母数估计的部份就很需要
这本书来作补充。如果在E、C、V代数运算上较弱的同学,可以在这本书收获满满。母数
估计的部份这本书也写得比较多。P书的假设检定主要采拒斥域或临界值的方法,林、陈
则有补充用区间估计作假设检定的方法。不过这本书的一些公式和P书有所不同,这个部
份同学不用太慌张,经过代数运算公式都是相同的,记自己好记的就好。建议明年的考生
一定要读这本或其他更艰深的统计书,后年的考生你可以赌赌看两年一轮的循环。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E. Babbie(2013),林秀云译
本书算是经典教科书了吧,译本也非常多,林秀云独译这本是最好阅读的版本。浅显易懂
,举例也很活泼,阅读不会枯燥乏味。每一个研究方法都会讨论它的伦理议题。理论典范
的内容虽广泛却杂乱,比较缺乏统整与结构。信、效度的部份讨论较少。
《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W. Neuman(2007),郝大海译
本书比较无趣,但在信、效度上的讨论很多,可以充分补足B书的不足。以实证主义典范
、诠释的社会科学、批判的社会科学作为三大方法论典范,辅以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书中各个研究方法大多会讨论不同典范的操作与伦理议题。
《社会研究方法─量化与质性取向及其应用》王云东(2012)
本书不建议阅读,但仍放在这边是因为他有一些图表整理得不错,e.g. 77,159,164,178

《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毕恒达(2005)
这本书大推,简单易懂又小本,我在替代役专训的某一天晚上失眠,在浴室把这本书喀了
一半。〈哪一种研究方法比较好?〉、〈论文的核心:发现与分析〉这两章对考试的用处
较大,其余部份虽然适合研究生一读再读,但对考试效用不大。针对需要撰写研究计画、
论文的同学,非常推荐这本小书。
《好研究 怎么做》R. Alford(2011),王志弘译
本书对于需要进行论文评析的同学非常有用。作者将三种研究典范区分出来:多变项、诠
释、历史的论证。运用各篇社会科学经典,将三种典范与前后景运用以分析作者将研究方
法、理论、证据三者连结的论证。例如涂尔干的自杀论将多变项关系置于前景,各种不同
的群体变项会影响社会整合度。而社会整合度如何与自杀率连结在一起则是被置于背景的
诠释论证的工作。群体自杀率的历程也同样被置于背景(历史论证)。
《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H. Becker(2009),郭姿吟、吕锦媛译
本书介绍了很多做研究的撇步,但要将这些撇步运用在试卷上就非常看功力了。我就是功
力不足的那群人。第二章〈意象〉和理论家的方法论可以扣连整合,如果是强者应该可以
运用得很好。我考完了之后才想到,如果可以把涂尔干、韦伯的方法论用在社理考题里会
不会表现得更好。不然看了他们的方法论作品却用不上,超心酸。
《以身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与学》谢国雄主编(2015)
本书是AA团体的研究生版,全书读起来很有趣,但若针对考试只需读完第一章,或p.4,5,
23即可。
《质性研究:理论与应用》潘淑满(2013)
《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胡幼慧主编(2005)
好些质性研究论文常常抄录、引用这两本书。潘书第三章介绍质性研究的理论典范,很值
得一读。胡书第一部份则将各种理论典范讲述得更深。这部份由浅入深,参详两本书可以
收获更多。
统计学除了一些基础观念有见解上的歧义,其他部份都有标准答案,算是最能把握的
分数一定要拿下来。每两年一轮的循环要掌握的重点不一样。在重点着墨上可以考量这个
循环,节省时间。公式之间的差异最好试着运用代数运算把他们划一,训练自己代数运算
和函数的感觉。报表的阅读,林、陈书内有报表可以练习,一定要知道一个数字和其他前
后左右的数字间的关系。
社研法的部份我没有特别去看额外的论文,但多看一点别人实作或自己做过一定会有
收获的。量化、质性研究的信效度是重点,每年多少会考一点。研究伦理、研究方法差异
、抽样方法也是考试重点。去年考到研究问题的设计,这个部分我认为需要把方法论的部
份运用上去,再运用Alford前景、背景分析,设定一个适合特定方法论的研究问题。之后
再考量需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与证据,将理论、研究方法与证据彼此镶嵌在一起。至于三
者之间的间隙,就如同Alford所说的,来场词藻华美的修辞演练吧。
我个人缺乏长时间埋首苦读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的经验,这次准备研究所考试也不例外
。所以在社会学方面偏废颇多。不过整个过程我得到很多对于求知欲的满足。社会学之于
我,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虽然在同一栋系馆也常常被误认为彼此,但其实根本对对方完
全不清楚。虽然一直想旁听社会系课程,但总是没有如愿。完全就是一个新鲜人。
准备的过程几度放弃应考,只想以求知欲被满足的愉悦作结。几番推动我的,以及我
只挑台大社会所应考的都是相同的私人因素。
因此整个备考的心态与学科背景与前面的强者大大们都不太一样。没有补习、读书会
、学长姐的砥砺和切磋,真的很容易缺乏动力。第一本社会学读物Allan Johnson《见树又见
林》让我对社会学起了兴趣。(好在不是Elias的《什么是社会学?》)之后是片桐新自等人
所写的《基础社会学》、Bauman的《社会学动动脑》,这样的兴趣一直未被削减。期盼有
一天自己也能透过社会学的理路、视角来解决问题。推荐这三本书作为社会学的入门书,
希望更多人能够借此找到/找回对社会学的热爱。
准备研究所考试的过程中,读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
日》以及其他节录(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他各种纷杂未统一的概念搞得天花乱坠
之余,感受到他对于无产阶级无力的悲鸣与对资产阶级、权力者的愤恨。阅读韦伯则觉得
这个人很偏执,类型学分类很详细却也很无趣,特别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落落长的第
一章。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则一再的看到他对于社会失序
的痛心,对于社会整合的企求。过去机械连带为主的社会转变成有机连带分工为主的社会
,过去的道德是统一的整合每一个社会成员。现在的道德则纷乱杂陈,往者已矣,再现过
去的社会已不可能,适用于有机连带社会的共同道德尚未建立。因此涂尔干的作品都扣连
著整合社会成员的方法。读原典的好处是可以设身处地的从作者的关怀,了解他分析的角
度、有兴趣的主题。至于认为二手书可能会写错原典的内容,我觉得无关紧要。P.
Bayard就认为,即使是原典作者也无法将原典诠释完美。
感谢在11月从成功岭下机构后一路砥砺的朋友
子莹、盈萱,感谢两位在考前一周,下来高雄陪我打球、聊天。
弘哲,虽然推坑要我主办N届大社杯,考完那天如果没跟你和子莹吃饭,我一定会很崩溃

芩仪、钰娸、建诚、叶翎、盈升,我能一路准备考试绝对是因为你们希望我如此,感谢你
们的短信、LINE、FB问候。
香兰,能和你吃饭、聊天真的很开心。
在我备考这段时间,一直照顾我的阿替们,首要感谢韦豪和政哲,阿替里韦豪正好是社会
系毕业的,只有你可以在我讲社会学鬼话的时候回应我。政哲则是在我每个早班、晚班轮
调、日夜颠倒摧残得无心读书时,给我正能量。感谢美娟姐、源益、杰哥、宜暐的各种
COVER。
感谢损友:家安、高贤、庭均、小卷、柏纲。既给我正能量,也让我不骄矜自满。在被亏
的同时,完全体认到自己的不足。
感谢涂尔干那明白的、直接的对社会的爱,让我喜欢社会学。
我英文颇差,但如果没考上国内研究所可能会被爸妈丢到国外”深造”,感谢两老的用心
良苦,让我为了不被丢到国外,努力的准备了考试。
私人因素,
欢迎大家加入社会社工系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