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友起家的Dcard,注重匿名需求,让网友勇于分享心情。成立五年,在台湾各大学渗
透率超过六成,累积超过200万会员,成绩亮眼。
上一代的大学生,喜欢窝在PTT交流,但乡民们长大后,大学生的最佳取暖地,近年来已
经悄悄地换到了狄卡科技推出的匿名社群社群平台Dcard。
成立五年的Dcard,在大众都不太注意的时候,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匿名社群平台。
溽暑难耐,来到Dcard办公室,里头的气氛欢乐得就像夏令营。要动员平均年龄25岁的员
工拍一张团体照,可热闹了,大伙忙补妆,绞尽脑汁摆pose。活力、青春,与Dcard给人
的印象,不谋而合。
只有Dcard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林裕钦,显得最平静。问他成功关键在哪里,25岁的他回
应得老气,“就专心把事情做好。”
Dcard还真的做得蛮好。2016年底,欢庆五周年时,就缴出一张漂亮成绩单。目前在台湾
各大学的渗透率已超过六成,累积超过200万会员,每月不重复访客突破800万,平台每10
秒就有一篇新文章,还有文章被改编成小说、拍成微电影。
抽卡、聊天 正中年轻人喜好
但Dcard一开始只是想创造一个让大学生扩展生活圈,清新、安全的平台。2011年底,就
读大二时的林裕钦,和同样就读台湾大学资讯管理系的学长简勤佑,在台大男宿里催生
Dcard。并在2015年成立公司“狄卡科技”。
Dcard有抽卡和校园聊天两种功能。大学生每天能以抽学伴的概念“抽卡”一次,认识不
同学校、不同系级的朋友,其中还有浪漫的“错过”元素。抽到彼此的对方,若没能在24
小时内成为好友,就会永远错过。
“抽卡给予期待,让人每天都想回来,”林裕钦说,抽卡帮大学生走出同温层,扩大生活
圈。
校园聊天部分,“匿名”则是最大的特色,使用者能没有后顾之忧,单纯分享心情。
Dcard非常强调使用者体验,会定期做线上、线下使用者访谈,再根据意见修改功能。
Dcard产品经理林怀宇以注册流程为例,过去要加入Dcard,必须填写大量资料,并经过确
认身分,才能完成。后来林怀宇拆解流程,待使用者需要什么功能,再填资料。改善流程
后,每日注册会员提升五倍。
另外,“动手做”的基因也内建在每一位工程师的血液里。林裕钦回忆,公司刚成立时,
曾租用民宅做办公室,员工来来去去,若没有人人配置钥匙,进出相当不便。工程师发现
问题,立刻想办法解决。他们在内部沟通软件Slack上,研发透过讯息开锁的方法,让钥
匙问题迎刃而解。
“酷、活泼”变名牌代名词
随着Dcard使用者愈来愈多,品牌力也愈来愈强,Dcard成了“活泼”“酷”的代名词,许
多年轻人都想一探Dcard究竟。
曾有一名饮料店员接到Dcard的外送订单后,兴奋得在Dcard发文,表示自己即将要一睹
Dcard的庐山真面目,结束任务后,又在文章内po出“到Dcard一游”的照片。文章一出,
瞬间引起热烈讨论,最后获得超过2万7000颗爱心。
林怀宇也曾带家教学生到Dcard访谈,只见学生这里拍照、那里打卡,直说能在Dcard工作
真的“超级酷”,“你在鸿海、台积电工作,和他都无关,他只知道是常听到的公司,但
讲在Dcard工作,他自己在用,就觉得酷,”林怀宇说。
目前Dcard收入来源为广告。美妆版热门的讨论产品都造成抢购。林裕钦也不怕这样的模
式太单一,他强调,Google去年广告营收达794亿美元,脸书为269亿美元,代表广告市场
非常大。但要吃到这些广告市场就须往外走。今年初Dcard已挥军日本,“我希望台湾人
才在Dcard,能有改变世界的机会,”他说。
Dcard办公室中间有个投影萤幕,会即时秀出最新文章、使用者意见、在线人数等讯息。
林裕钦伫立前头,伸手比划,“这也是工程师自己做的!他们想到什么,就加什么。你看
,现在还有天气显示,今天台北好热喔!”
林裕钦没说出口的是,他带领Dcard向前冲的心,就跟外头的天气一样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