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1644
波昂刺刺驳斥焦糖对 刻在 的东方主义观点
【回应焦糖陈嘉行转贴《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同志东方主义一文】
伴随电影讨论度扶摇攀升,逆其道而行提出批评观点的意见领袖文章因应而生,其中由
焦糖 陈嘉行 Brother Caramel 转贴匿名作者的同志“东方主义”一文,累计近4000赞
数并超过130次分享,算是《刻在》最受瞩目的负面评论。
(原文:https://bit.ly/2GTonOS )
尽管电影评论非限定格式与知识的文类,任何人皆拥有电影书写的自由,但我决定执笔回
应该文,因该文充斥理论谬误、错误知识、自以为的象牙塔见解。
为避免继续误导散播蔓延,作为一名影评人与同志电影研究者,我认为有其责任指出文章
的瑕疵与错误。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同志“东方主义”?
作者一厢情愿将“东方主义”扣在《刻在》,不正是萨伊德所批判西方理论家的东方论述
?广义而言,台湾第一部同志电影是虞戡平执导的《孽子》,剧情恰巧围绕在作者所提“
同志个体在各种压迫中成长出的不同生命经验”(尽管被伟大的新闻局砍了几十刀)。
也就是说,台湾第一部同志电影就已经说到作者想看的题目了,作者竟期待33年后的《刻
在》仍然讲同样主题,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个期待从何而来。
若要从台湾青春同志电影文类来谈,应该要从《蓝色大门》、《十七岁的天空》、《盛夏
光年》一系列脉络延伸,不过我不见作者的脉络串连衔接,只见霸道的理论帽子。
况且这样的观点在同志电影研究很过时,早在1990年初期学者鲁迪・瑞奇(B. Ruby Rich
)提出的新酷儿电影(New Queer Cinema),就观察出当时的独立电影强调同志社群的异
质与多元文化,发展出不情爱的、非白人的、非男同志的各式同志电影。我认为应该去看
《刻在》的在地化主体性,而非用东方一词囊括台湾同志电影,作者论点过度暴力。
▎浪漫爱情下的牺牲者
作者提及的确实是“阳刚霸权”、甚至是异性恋霸权导致没有错,然而攻击论点应转向于
1988年的台湾社会结构,而非文本的创作意识。1988年台湾没有落实性别平权是事实,《
刻在》仅在还原历史与亲身经历,用2020年的性别论点去攻击1988年导演所见的真实,对
我而言这有点说不过去。
另外一方面,《刻在》反映出这是2020年才能拍出的同志电影。回顾1987年的《孽子》,
主角李青(邵昕饰)在警局面对员警的调侃污辱无法反抗,仅能全然接受异性恋体制的嘲
弄;在《刻在》中的瘦瘦(林晖闵饰),他眼神坚定直视霸凌者,喻血为毒组咒霸凌者。
这次同性恋不再概括承受,而是起身反抗。
阿汉母亲(王彩桦饰)目睹双男共枕的眼神到争执戏的欲言又止,亦反映母亲对于儿子性
向的包容。倘若《刻在》没有任何一丁点性别意识,母亲知道儿子性向当下会怒言相向,
如此的角色描写都来自于现代同志社群渴求的家庭包容。
编导为忠实还原社会氛围,当然不可能让王彩桦进化成《为巴比祈祷》的同志母亲,但作
者若尝试将电影对照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华语同志电影,会发现《刻在》其中些微
的“进步”。
至于被迫承受生产的班班(魏如萱饰),同样出自导演身旁的朋友经验,但与1993年《囍
宴》中为绿卡资格牺“身”嫁给同志的顾威威(高金素梅饰)截然不同的是,班班不是默
默接受,而是怨叹说出:“他妈的!”,直指异性恋霸权社会锈蚀的生殖主义。
上述的牺牲者仅管依旧是牺牲者,相较过往的台湾同志电影,他/她们的“进步”作者看
到了吗?
▎同志电影的社会责任
我的提问是,一部同志电影究竟有没有社会责任呢?倘若如此,那《刻在》有违背这项社
会责任吗?作者没有说出答案。
一位评论者该忽略电影史脉络、同志运动史脉络、电影产制行销面,自顾自的匿名写一篇
骗赞贴文吗?我认为是不行的,每个人都该为自己撰写的文字署名负责。
倘若作者认真有在关注台湾同志电影,会看到台湾同志电影正在前进,开枝散叶。我们是
全华语、乃至是全亚洲最擅长、包容拍摄各式同志电影的唯一国家。
台湾同志短片不用顾及商业回本考量,呈现台湾最多元的性别意识。《未命名》、《军犬
》、《合十》、《前世情人的情人》、《痴情马杀鸡》、《雨水直接打进眼睛》、《雾中
》这些作品,作者你看到了吗?
当有同志电影挑战台湾票房天花板时,我认为应该鼓励。这样才会有更多类似的作品产生
,作品彼此间竞争,才能发展更细致、更多元的题材。
期待有一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银幕中找到自己;每一位现实中的受害者,找到抵御现
实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