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婚过了,但现实生活不只是结婚而已。
我在某个 line 群里看到某年轻底迪说,他工作环境中的学长们,对同婚通过的新闻嗤之
以鼻,他觉得,就算能结婚,也很难改变社会的眼光。
的确如此。
虽然如此,我想跟他说,你还是要展开你的人生啊!初恋!你不是一直嚷说你还没尝到初
恋的滋味?人生正要开始,别让流窜在社会和社群的负面眼光浇熄了你心中的种子。少年
维特该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才是。
那么,到底,下一步该怎么继做?
放假的时候,我追剧。前几天一次看完《我们与恶的距离》,在最后的几段哭戏,我几乎
没法承受。如果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体会所谓《我们与恶的距离》:让平常置身于事外
的人们去了解,“死刑犯”、死刑犯“家属”与被害者“家属”的感受,社会与网络霸凌
下“霸凌者”与“被霸凌者”的感受,“精神病患者”、“家属”与“医者”--说到底
,一个人之所以能承受与不能承受,要嘛亲身经历,要嘛亲眼所见。
挺同者与反同者,在离开这场子之后,不也都老老实实的,工作中被老板压榨,放假很累
不想做家事--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世界一直再转,平凡到不能再平凡,说讨厌对方讨
厌到不行、说生活累到不行,不也是照样在过。
我想到的方式之一:能否请剧作家开始把同志纳入戏剧中?
未必是主角,也未必要惊心动魄,但求呈现。以一部 10 集、一集 50 分钟的电视连续剧
为例,分散在 10 周、一集 1 小时,细水长流的呈现方式,或许可以增加曝光度,攻略
宅妈宅爸的心房。
另外,目前最主要的标的群众之一,是不愿意去了解与自己主张相反的人。以电视新闻和
报纸来说,经过他们自己主观过滤之后便不可能收到讯息。而社群网站、 line 群组也是
自己亲近的社团、甚至还用来散布讯息。
另一标的群众是长辈。即便把想法说清楚讲明白,他们也一再跳针,基本的论理很有难度
。似乎他们总有道槛过不去,若不把他们心里那一道恐惧和忧虑的阴影扫开来,没法说服
。一则是他们对于社会现下歧视的忧虑,一则是在他们生活年代下所构筑的社会支援系统
中并没有同婚的例子,蓝图只有一张就是结婚生子。
现在,同婚终于有了法律上保障,但是法律通常是最低限度的保障。即便两人间有了约束
,但是同志在家人朋友之间、公私领域之间仍有许多说不出的难处。
可否请大家一起来想思考,在同婚法公布生效之后,除了关键的两位婚约缔结者之外,我
们还能够进行什么样的策略?无论多大多小、长期的、缓慢的、各种舆论接口,什么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