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同志游行是我第一次参加,但关于我个人的事之后再谈,这篇我想记录一些感受。
另外,游行结束后,我去参加了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举办的《我和我的T妈妈》纪录短
片讲座,黄惠侦导演也出席了活动。文中我会提到她所说的话。
游行前日仍在犹豫要不要去,主要是我想不出有谁能够结伴、只身前往又怕到现场不知道
该做什么。但心中不断有股“今年必去”的声音,或许是近来大幅提升的知识面在催促我
走出去,又或许是公投议题的推波助澜。后来莫名想到,如果带着相机就不至于没事做,
于是跟朋友借了单眼,决定到场参加 (超级荒谬)。
结果现场实在令人眼花撩乱 (没见过世面)、人又爆多 (平常不喜人群),加上我没有拍照
习惯 (不管是自拍或记录生活),因此游行的多数时间我也就是跟着人群走、到处乱看,
照倒是没拍几张。所幸后来逮到一个机会,捕捉这个画面,否则相机就真的是带心酸的。
https://i.imgur.com/5FF6GtN.jpg
各位西门町老司机 (?) 应该都知道,这个视角是从中华路开封街口的天桥上向南拍摄。
我完全不懂摄影,当下只想拍绵延的人群,就随意找了一个还行的角度。后来用电脑看,
突然觉得画面还挺有故事的 (自己讲)。
人群所在的左侧,和车辆行驶的右侧形成强烈对比,而这一切又嵌在路树和街景之中。我
总觉得这就是游行的 (主要) 意义。在其他日子里,同志或多或少得压抑自己的“特异”
,只为融入那“主流”的日常。还好,至少有那么一天,大家能尽情展现自己,用各种符
号来解放被压抑的一切,让那些“正常人”瞧瞧平时见不到却又真实存在的面向。但活动
总得落幕,最后每个人都还是要回归日常,去准备考试、赶企划、应付上司和客户、照顾
家人的温饱。黄惠侦导演在座谈中提到,同志运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要让同志们不必再
透过出柜和游行等举动来博取世人眼光和争取认同,也能和其他人一样平常地过生活 (我
忘了她的原话,但大意是这个样子)。右侧那再平凡不过的车水马龙,才是我们的终点。
然后照片也拍到每次都会有人 (无论是圈子内外的人) 争论的一件事:赤裸的男性肉体。
对此我无意着墨,毕竟相关的论述已经有很多,但还是每年都在吵。我只想说,不管是歧
见中的哪一方,都会有人用谩骂的方式对待另一方,但这在一个倡议平权与多元的运动里
,其实是很讽刺的。虽然我不敢保证自己面对不同意见都能心平气和,但我提及此事并非
想指摘谁,只是想提醒大家 (也提醒自己),就算对方的言论再怎么刺耳,它的内容是一
回事,能不能包容它的存在又是另一回事;而后者,我相信是这个民主自由 (尚未成熟)
的国家里,最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另外,我听到有人经过那台肉体车 (?) 的时候说“
我是为议题来的,完全不想看那些人露肉”之类的话;但就算你对肉真的没兴趣,说这种
话到底是纯粹说出自己的来意,还是想表达自己比“某些人”要有高度,我非常怀疑。
延伸上面所讲的包容,其实“参加游行者各有自己的用意”也是个应当被接纳的现象。有
人分享他对游行的观察是“标语和奇装异服者变少、留下来听短讲的人很少”等,我知道
这不是批评,而且以我第一次参加的身分也无从评断这样的观察正确与否 (甚至我根本不
知道游行后会有议题短讲)。只是,一个年年举办、主轴又是接纳各种声音的活动,怎么
可能期待它有个不变的调性或样貌?更不用说还有时代变迁、参加的人不同、公投影响等
因素。就算去的人只是想见朋友、当作联谊、凑热闹、看肉看网红,甚至目的是 after
party (?),我觉得都没有什么好置喙的,也不代表这些人就不关心议题。或许这标准很
宽,但换个角度想,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个让大家自在享乐的空间,不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
事?
然后说回《我和我的T妈妈》这部片 (转得也太硬),《日常对话》就是同一个故事的长篇
版,两者都是黄惠侦导演拍她和她身为同志的母亲之间的事,我觉得这个故事给我看到一
种很不一样的同志样貌。以前比较主流的同志影视,不管是欢乐或悲惨,呈现的通常都是
比较“城市”的同志文化 (游行其实也是很城市的),但这个真实故事描绘的是很民俗、
乡村样貌的同志,很推荐大家看。
如果你读到这里,感谢你。最后还是不免俗要提一下公投。不论你会不会进入婚姻、不论
你的性倾向,“没有人是局外人”,你不知道你或你在乎的人会不会哪一天受偏见和歧视
伤害,所以为创造一个更多元和包容的社会而努力应当是很自然的。重点是,不是在户籍
地生活的人要记得买车票阿 (现在说会不会太晚)!没买到票的35岁以下人士,可以考虑
青年民主协会的返乡列车计画 (这真的很棒)。
“当不义成为法律,反抗便是义务。”
(When injustice becomes law, resistance becomes duty.)
P.S. 过阵子会讲我自己的事,可以期待一下喔 (以为有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