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闻天祥人间影展-谁怕同志电影

楼主: rayfish (长歪的孝全)   2018-01-11 22:46:23
2018年01月11日 04:09 中国时报 闻天祥
《墨利斯的情人》30年前即深入探触同志情节。(摘自网络)
上届(2017)金马影展反常地在宣布大师名导参展新作前,率先公布“性别越界”(L.G.
B.T.Q)以及散布在其他单元的同志电影片单。理由很简单,这块成形得早而且阵容极坚
强,然而消息一出、影迷大呼期待之际,也出现极少数好事者跑来官方脸书叫嚣“金马影
展什么时候变成金马同志影展?”没想到一个单元就可以让人以偏概全且原形毕露。殊不
知当“同志”这个让不少当今保守派吐血的概称出现之前,金马影展早就是性别平权的基
地了。
它在1980年代引介了法斯宾达(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德瑞克贾曼(Derek Jarm
an)、《同窗之爱》(又名:他乡异国,Another Country,1984)、《豪华洗衣店》(My
Beautiful Laundrette,1985),之后顺势做了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专题,199
2年更与香港同志影展创办人、也是剧场名导林奕华合作了金马史上最大的同志专题,影
片内容与型态达到百花齐放的地步,直接刺激了台湾大学第一个同志社团的成立。亦即当
时观影的认同取暖还不够,现身与行动也随着1990年代新酷儿电影(New Queer Cinema)
的兴起而成为自我突破的里程碑。新世纪后,更是百无禁忌,至少在影展这方面。
所以最好的性别教育场所,就是影展。好电影浓缩但不简化人生的问题,深刻而非狗血人
物的情感,让我们得以看清偏见之所在,也透过艺术的感染而将心比心或感同身受。影展
的长期作为,不只为自己培养忠实观众,也在为观影环境撒育种子,然后让片商有志一同
(当然也要看到市场而有利可图)乐于在影展之外引进这类电影,或者进一步刺激主题影
展的出现,那么像金马这种领头的综合影展就可以在特定单元暂时功成身退、继续开发更
多元的面向。
影展走得较前面,虽然结束了,有些片却才刚要跟一般观众结缘。例如这一年来堪称最为
风靡的男同志电影《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就要上映。本片表面
上不过是描写1983年意大利北部乡间,17岁的教授之子(提摩西柴勒梅)和父亲来自美国
的研究助理(艾米汉默饰演)短短六周的初恋情事,但那股欲迎还拒、彼此试探的细腻情
态,几乎是“小题大作”的完美示范。透过影像,卢卡格达戈尼诺(Luca Guadagnino)
把生活里看似再微小不过的细节都化为彼此的试探。一旦确认,那倾泻而出的浓情蜜意,
又让每场戏自然而然地愈变愈长,宛如主人翁不舍分离的心境一般。尽管唯美浪漫是最常
落在本片的形容词,但清纯倒不见得非不食人间烟火,在“守”与“离”、“射”与“尝
”的心理与行动上,片中进退都是学问。当晓得剧本出自《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19
87)编导詹姆斯艾佛利(James Ivory)之手,影迷之间可能又要激起一阵“原来如此”
的涟漪回荡。都30年了,同志电影走到这个地步,人心呢?
也有人提,一定要用“同志电影”框架这部片吗?分类本来就是必要之恶,就像电影竞赛
时常影把影片分长短或者虚构纪实,不见得是先天高下,更和奖项的宗旨有关。言归正传
,《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当然是同志电影啊!若非同志身分,男孩父亲那段鼓励、羡慕他
去爱的促膝长谈就不会那么撼动人,初恋情终究遁入家庭窠臼的选择也就不那么理所当然
又身不由己,小男主角最后那个奥斯卡级的长镜头表演也才意义非凡啊!
所以“同志”不该是自我限制的标签,而是激化电影的养分。例如在上届坎城影展同时囊
括评审团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及酷儿金棕榈奖的《BPM》(BPM),一方面追记了上
世纪末爱滋行动组织“Act Up”在巴黎对抗制药公司及政治部门的作为,另方面也聚焦其
中成员的爱欲关系。没有歌功颂德和过于简单的因果,反而挖掘出看似激进行动背后,那
些生命的奋力挣扎,也不避讳内部的不同声音。对于带原者的情欲刻画大胆之外,更是诚
恳有加。从写实到象征,场面调度从容不迫,无论是对个人主体性或时代样貌的捕捉,都
富含引人的特质。可惜的是从坎城错失金棕榈奖后,在年度竞争又遇上《以你的名字呼唤
我》和《不思议女人》(A Fantastic Woman)夹击而被占去一些光彩,其实是毫不逊色
的杰作。
而获得柏林影展最佳剧本银熊奖与泰迪熊奖最佳同志剧情片的《不思议女人》比前述两部
作品都提前在台湾上映,可惜票房惨澹。容我说句不客气但确实的观察,“跨性别”在同
志(电影)世界里是弱势中的弱势。本片描述喜欢唱歌的女主角有个年纪稍长的男友,在
帮她庆生完的那夜,突然脸色苍白,送医不治。接下来的不只是悲伤,男友前妻迅速要回
车子、儿子忙着把她赶出公寓,她被禁止出席葬礼。就连医院、警局都不公平地对待她。
只因为“她”不是他们以为的“女人”。主角跨性别的身分其实在影片不久就已揭露,导
演塞巴斯蒂安雷里奥(Sebastian Lelio)并不卖弄,而是透过生活中的另眼看待来体现
“她”的不易,以及势必要更坚毅。无论多数暴力与歧视,或是所谓专业人士的先入为主
,都处理得非常可信。是一部足以令卫(伪)道团体视为邪物却最接近纯真的一部电影。
台湾表面上在性别(向)平权上跨出一大步,但随着表达自由与社群媒体的混乱,我们也
察觉那些似是而非的偏见和歧视性言论并未减少,甚至透过更积极的政治与社会介入去打
压非我族类。电影不见得是最激进的改革工具,但也不只是艺术和娱乐的工具而已,你看
了,自然就会懂的。谁怕同志电影,是被出柜的人物,还是视而不见与除之后快的假道学
呢?
(中国时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111000880-260115
作者: datog (datog)   2018-01-11 23:43:00
推!
作者: akrsw (quo vadis?)   2018-01-13 20:58: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