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赖清德上周五失言以来,甲板文章量大增。但文章大增,讨论的品质也必须跟上。
目前大概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1. 类比是弱论证。
我们使用类比时,必须要理解自己论述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认为类比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论证,这其实很难,
类比往往能达成的只是经由不同事物相互对照,获得比较好的理解与沟通。
2. 无法厘清事实或概念,或产生理解的分歧。
举个简单的例子,到底性自主是什么?
如果性自主就是对自己的性拥有最终决定的权利,抗拒他人的支配。
但是如果只把性自主理解为就是性生活活跃,就会彼此无法沟通。
以性自主来大概是比较容易切入的分歧,但是有些概念,例如善与恶,
不同脉络与方法下就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彼此讨论时,这必须先厘清。
3. 基于彼此的文字与行文的风格,错误理解对方的态度。
有时候直觉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判断,但有时候不太行。
我们觉得一个人很凶,但很可能只是无法感受到对方的情绪。
而有时候我们又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在他人的话中,以为对方就是在反对自己。
这样可能让讨论变得很危险。
4. 诉诸个人特质的谬误,而无法真正回应对方的论点。
因为一个人是同志、用药者、爱滋感染者,或其他特质、经历与背景。
有时候我们可能对于他的说法会有保留或是抗拒。
这时候如果有人又将这些特质贴上一些负面的标签,或转移焦点。
那么我们可能就容易对这个人的言论失去兴趣,甚至一时冲动去攻击这个人。
在公共讨论中,我们有时无法察觉自己已经犯上这些错误,
或许我们生活很累,对于公共讨论觉得困难、复杂、或是成本太高。
但如果我们期待一个有效沟通与讨论的环境,就得常常提醒自己避免这些错误。
个人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