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阿公的关系
这篇文章主要是谈我跟阿公之间的互动状况,不同时期的互动状况会有所变化,我试图反
思我跟他之间关系中两个主要的主题,分别是“被别人看得起”与“回报”,而即使是不
同时期的互动状况都围绕着这两个主题。
“被别人看得起”
我的养父有思觉失调(精神分裂),我会在之后的文章深入谈我与养父之间的关系,所以我
阿公当初收养我就带着很大的期待,他期望着我能够“代替”我养父的角色,因为我的养
父对阿公来说是个“背离亲缘”“失败”的儿子(因为我阿公不识字,不然我真的觉得他
该读一下最近很畅销《背离亲缘》这本书),养父一来没有跟我养母生子,二来也无法像
大多数同辈的人一样有个不错且稳定的工作。因为我养父无法达成阿公的期望,所以“光
宗耀祖”“传宗接代”的责任都寄托在我的身上。阿公的想法是养父的状况让阿公被别人
看不起,所以希望透过我的努力让别人看得起。虽然我成长在这样的期待之下,但我并不
是一开始就努力透过课业的表现以求得阿公的欢心。从幼稚园到国小三年级我其实都在玩
,在功课方面也都只是应付了事,一直到小四时我遇到一位比较用心教育的老师她都会用
下班时间把我们这些“问题学生”特别留下来加强辅导功课,也因为她的用心我才开始努
力认真学习。
社会上的主流故事的叙事模式是“流浪少女读哈佛”(改自中译书《最贫穷的哈佛女孩》
) ,如果你生长在社会的底层你必须要靠自己爬起来,如果你爬不起来是你自己的问题,
也是你自己不够努力才会留在底层的生活。这样的说法其实忽略了人是活在社会之中,人
多少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当然我不是说生长在社会底层的
人完全无法有阶级流动,而是活在底层社会的人所拥有的资源相对比较少一些。相关研究
详细的讨论可以参考最近出版的一本书《阶级世代:穷小孩与富小孩的机会不平等》还有
之前群学出版的《家庭优势》。
而我阿公深受“流浪少女读哈佛”主流叙事模式的影响,所以他很常对我说要让别人看得
起我们家,而那必须透过我的努力。从小四开始我在校的课业成绩开始好转也常拿到班上
的第一名阿公会把我拿回家的奖状贴在一楼客厅的墙上让来我们家的亲戚朋友看到。阿公
也会因为我考了几分给我多少钱算是一种奖励(天阿!千万不要用这种方式教育小孩!
这会窄化小孩对学习的想像。)之后我考上县内成绩最高的高中,后来也就读国立大学英
文系。这些累积的成果都符合了阿公的期望,很多亲戚朋友邻居都会跟阿公夸赞我很乖又
认真读书真的没有白白收养我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大学所英文系所接触的学问与思
想是反思批判的,也因此我后来研究所选读社会学相关的研究所。
下一篇文章会谈“回报”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