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政治决策或是社会运动行为产生大致上脱不了这个模式
1. 价值
2. 目标
3. 策略
4. 实践
不管你要搞什么,都要先确立价值,例如:“同志应该被平等对待”。
再来,依据你的价值订定一个目标,像是:“落实或修订性别平等教育法”
而策略就是如何达成目标,“瘫痪XXX”可能是一种。
而实践就牵涉到如何“瘫痪XXX”的细节。
今天游盟有否依据这个模式被剖析? 如果没有,那内在的矛盾与缺失就无法展现。
如果我们不能处理游盟与游盟以外的人的关系,那这样的批评就只是一种强加的要求。
(或者说这其实不是一种批评?)
这几年看到不少类似的稻草人,莫非桃乐斯有生产过剩的倾向?
我不否认有些人希望游行能使同志立即得到些东西。
但是我想就现实悲观一点来说,没有人可以平白获得或取回自己认为应该拥有的。
这取决于你愿意牺牲多少,
也正因为如此,凸显出愿意付出的人,其品格与道德之可贵。
不过每个人困境与难处都不同,但应该还是有自己可以动起来与做得到的事情。
※ 引述《honkwun (反皮草 拒绝血腥时尚)》之铭言:
: 标题: [文章] 同志游行的能见度问题
: 时间: Wed Nov 5 21:23:24 2014
:
:
: http://tinyurl.com/pq4h3pm
: 东方报 同志游行的能见度问题 文/宋竑广
: 推 teemocogs: 你要谈运动策略 那我谈运动策略 策略可以谈成败. 11/05 23:29
: 推 teemocogs: 你要谈核心价值 那我谈核心价值 价值存在差异不谈成败 11/05 23:31
: → teemocogs: 现在的问题是 你到底想谈什么? 成败? 策略? 价值? 11/05 23:34
: → teemocogs: @竑广 你都写第二篇了 看得懂你写的含意的人数没有 11/05 23:37
: → teemocogs: 显著增加呀... 11/05 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