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情报] 超单身时代/享受一个人 心灵╳财务╳居

楼主: sony577 (双姓:《姓名权》平等!)   2018-11-01 06:35:43
※ [本文转录自 Divorce 看板 #1RsYoeiB ]
心得: 这篇报导 对于单身人口原因 有概括性的介绍
也提供了些许实际应对建议
可参考看看喔!
超单身时代/享受一个人 心灵╳财务╳居所╳医疗完全准备
作者 : 严珮华
人生从求学、结婚、就业到退休,每个阶段你我都可能面临或长或短的独居。如今随着台
湾不婚、离婚、丧偶共逾700万人,生育率创下低点而寿命却创历史新高,今年每3户已有
1户是独居户。全球独居户激增,台湾独得更快,在20~25年后,每2户就有1户是独居户
,台湾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大国”。
全球趋势大师大前研一说:“未来不管年轻人、中年熟龄或是退休的银发族,都要开始适
应一人的生活潮流。”
过去,人生是为了生存;如今,生活本身及品质才是重点。在全球独居浪潮下,你准备好
了吗?《康健》为你解密,过好一个人的生活,必须有2种准备、3种能力及2项预先安排
,让一个人也能怡然自得。
30岁的长胜在科技公司上班,以薪水的一半租下大安区15坪高级套房,并计划明年连假与
朋友去澳洲玩。“存钱买房子很难,不如现在好好享受。”他目前没有结婚计划,享受自
在独居生活。
晚上12点老板从纽约传来紧急短信,菁文立即起身处理。45岁的菁文是知名科技公司副总
经理,先生派驻大陆,一双儿女住公婆家,处于暂时独居。“这样也好,这个工作需24小
时待命,”她说。
65岁的何太太,子女早已成家立业,原本计划等何先生退休,夫妻出国旅行,没想到,何
先生因心肌梗塞骤然过世,何太太被迫独居。
台湾独居户已达281.5万户新高,每3户就有1户是独居户,并为台湾第一大家户形态(见
图表1、2)。11年来,台湾独居户的增幅比整体家户数多1.6倍,依此增速,25年后,台
湾每2户即有1户是独居户,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大国”。
台湾的独居户速度正追欧赶日。2015年亚洲数据显示,日本独居户占三分之一、韩国达四
分之一,中国为16%。根据国际组织统计,目前北欧人独居占比四成,为全球之冠,西欧
、北美分别为31%、27.6%。瑞典首都六成都是独居。
为何全球独居盛行?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柯林因伯格(Eric Klinenberg)认为,重
视个体自由选择、女性地位上升、人类寿命延长,也就是不婚、不孕、高龄等因素。全球
趋势大师大前研一指出,“单身、中年离异、空巢老人是3大独居族群。”反映在台湾,
这3大族群已占三成(见图表3)。
“独居不等于孤单或寂寞的生活处境,”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助理教授阮晓眉指出,在
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不婚与离婚已从被谴责到接受。即使在婚姻中,少子化、子女外出工
作就学、配偶死亡都可能造成独居。
全球独居户盛行原因
●重视个人选择:个体推崇,珍视自由与个人选择。
●女性地位上升:高学历、高薪、晚婚。
●不婚、离婚率增加。
●少子化:生育率下降,空巢族群更多。
●通讯变革:通讯更方便,联系不成问题。
●大量城市化:愈城市化,独居者愈多。
●人口寿命延长:老年鳏寡增加。
资料来源: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柯林因伯格(Eric Klinenberg)、《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做好2种准备:规划时间、财务独立
不论自愿或被迫,独居已成为人生可能面临的情况,如何一个人活得更好?专家说,应有
2种准备、3种能力:即规划时间与财务独立的准备,以及自处能力、生活心理能力与建立
友谊网络的能力。
《时代杂志》报导,美国心理学家妲兹(Jenny Taitz)认为,“单身是找出个人‘使命
感’的机会,”更能弄清楚自己是谁,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独居生活完全属于自己,可尽情规划,追逐内心的雄心壮志。
6年前悄悄离异的温筱鸿,曾面临为亲人偿债陷入人生的谷底,从此她明白,能为人生奋
力一搏的只有自己。1964年生的她,把1天当作2天用,从饭店柜台人员、杂志社的小AE做
起,没有傲人的家世背景、没有高学历的加持,一步一脚印成为嘉裕大中华区副总、时尚
界的CEO。
台湾文学之母齐邦媛,逾八旬高龄自美返台,住进长庚养生村,独自写出撼动史家与文坛
的《巨流河》。
新闻媒体人兰萱于40岁写下《是的,我单身》,教导单身熟女如何宠爱自己、享受生活,
成为职场与生活中,美丽、聪明又有能力的熟女。
享受独处,练好3种心理能力
怀仁全人发展中心咨商心理师及督导赵慧香认为,成为身心健康的独居者,先决条件是财
务上要能独立,此外还需具备以下3种心理能力:
.独处的能力
英国精神学家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指出,独处的能力是指,“一个人与自
己融洽相处的能力”,拥有独处能力者不会感到无聊或空虚,而是自得其乐。
世纪奥美公关创办人丁菱娟说,独处能力是现代人的必备,不要太依赖另一个人带来的快
乐能力。一个人不代表孤独,孤独也不表示寂寞。只要内心是开放、个性好奇,一个人可
做很多事,喝咖啡、散步、上课、旅行等。
.照顾自己生活的心理能力
独居者更需要纪律!赵慧香认为,独居者要有照顾自己生活的心理能力,包括身体健康的
维持、居家整洁的维护,并养成健康饮食与运动习惯。当人无法妥当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
需要时,往往也显示此人的生理或心理功能在下降中。
.建立共同兴趣友谊圈的能力
有能力独处的人长期独居,仍需人际上交流与连结,不论是付出关心或接受他人帮助,不
致失去与人的连结感与归属感。赵慧香建议,独居老人除维持原有的人际网络外,可参加
社区活动或课程,认识相同嗜好的朋友,独居者更需要建立志趣相同的友谊圈,避免心理
上的茧居。
年轻独居者趁早建立亲近的朋友圈,许多人因而找到老后共居的好友。
全球加速老化,联合国预估,全球未来20年内65岁以上人口将激增八成,占全球总人口11
%。欧盟统计,65岁以上独居老人已占两成,85岁以上已近六成,随人类寿命近20年已延
长6岁,独居最怕老时体弱失能需要依赖别人,德国独居老人已占41%,独老成为全球共
同面对的问题。
从独居到共居,改写家人定义
今年日本电影《小偷家族》夺下坎城影展最高荣誉的金棕榈奖。这部电影中的家庭成员毫
无血缘关系,是由一群边缘人组成的特殊家庭,打破过去家庭以血缘牵动关系,引发各界
关注。阮晓眉指出,德文中Wahlverwandte(挑选的家庭成员),是指自己选择的家人亲
戚,可能是好友、邻居或有共同兴趣的人,彼此成为一种“信任、合作、互助”共同体,
打破传统由婚姻或血缘制约的关系。
这种关系已在欧洲展开!英国伦敦北部新地(New Ground)社区为年过50离婚、丧偶、未
婚女性打造老老共居社区,26名熟女住在25个独立单位,共享花园等公共空间,分享彼此
嗜好。日本东京多摩市的混龄共居住宅有28人,每户独立,但共享公共空间,他们称这种
居住模式为“邻居以上,家人未满”。
台湾政府也开始尝试青银共居解决独老问题。文化大学学生住进阳明老人公寓,以每月20
个小时陪伴长辈并教导使用3C产品,换取3000元低廉租金。而个人兴起自选共居者,荒野
保护协会创办人李伟文与他的12个朋友相约,找地自盖银发公寓,与老友一起共度老年生
活。
从独居到共居,最重要的是“注入心力,认真维护”。阮晓眉强调,如果以为这种形式是
可以随便,共同体模式将无法建立。因为“挑选的家庭成员”不像传统形式承载着“永恒
性”的承诺,而是可以轻易解除连结。
全球正积极尝试各种模式解决独老问题,但明显的是,新独居时代下,未来的家人定义将
重新改写。
一个人的安心指南
●喜欢自己,学会独处:养成固定运动习惯,注意均衡饮食,保持身心健康。
●对外保持联络:与亲友养成每日固定某一时间联络的习惯,一旦2~3日联络不上,立即
前往家中探望。
●重视人际友谊:年轻时结交的好友为老后最大的资产,与2、3位知心朋友定期聚会,紧
急情况或心情低落时,可以联络与陪伴。
●参加社区大学或社区活动:培养嗜好或兴趣,并扩大社交生活圈,或参加宗教性团体、
担任义工,绝不可长期不出门。
●与社区邻里互动:外出时随身备妥亲友联络电话、健保卡、身分证等。
●随时准备临急用包包:《不依赖的老后》的日本百岁作者吉泽久子建议,随时准备2个
包,一是放换洗衣物,二是放日常用品和重要身分证件。
●学会3C产品,善用数位工具:可网购生活用品、请家事达人及外送餐点等服务。
●运用政府的照护资源平台:居家照护资讯平台可协助符合条件者爱心送餐、居家照顾、
辅具租借、到宅沐浴、远距照护等各项服务。
●运用政府免费的紧急救助服务:65岁以上失能独居老人、低收入户、身心障碍者可利用
免费救助服务。
更多精采内容,请见康健十一月号《 享受,一个人》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8328&page=5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