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movie 看板 #1Nm4_fv6 ]
作者: chigusa (自由) 看板: movie
标题: [影评] 海的彼端,八重山的台湾家族物语
时间: Fri Aug 26 22:19:12 2016
海的彼端,八重山的台湾家族物语
专访纪录片导演黄胤毓
放映周报/洪健伦
(文章来源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630)
![]()
今日的台湾,许多人努力地从一幢老屋、一位老耆、一本书,或是一张旧照片,寻找著昔
日大和社会的人与事在岛屿留下的一丝足迹。但你我可曾试着反向探寻,寻找在那年代从
台湾出发的人们,在海的彼端的土地上又曾留下什么脚印?
黄胤毓的首部纪录长片《海的彼端》寻找的正是这样的足迹。
日本冲绳县的“八重山群岛”,是全日本距离台湾最近的国土,与台湾本岛的距离,比金
门还要近。1930年代,300多位台湾农民响应殖民政府号召,前往这个陌生之地屯垦,不
少人就此安身立命,而随着日本战败、美国接管冲绳又归还日本,这些移民的身份、国籍
经过多次波折,八重山才真正成为他们与后代的新故乡。本片拍摄八重山石垣岛上一个超
过百人的三代家族,记录家人为祖母玉木婆婆庆祝88岁“米寿”,并在寿宴过后,家人和
婆婆展开一趟返台探亲之旅。影像与音乐风格平易近人又带着温度,捕捉到这个大家族的
生活况味、家人为了大寿忙碌而喜悦的心情,以及这场聚会与旅行勾起的许多回忆。我们
也透过这个家族,看见了八重山台湾移民八十年的历史轮廓。
一部家族纪录片 揭开八十年移民记忆
《海的彼端》是黄胤毓记录八重山台湾移民“狂山之海三部曲”的首部曲。毕业于政大广
电系的黄胤毓在大学时便选修过民族系课程,接触了日治时期的冲绳台湾移民史,后来前
往日本留学,有了更好的日语能力,他才比较有把握开始访调相关资料,加上2012年读到
冲绳记者松田良孝的《八重山的台湾人》中译本出版,记载“八重山台湾人”移民初期的
艰辛开拓史,但这群人今日生活样貌的轮廓仍然模糊。因而,从2013年起,他便到冲绳进
行田野调查,发展出“狂山之海”系列的构想。
虽然是首部曲,《海的彼端》却最晚开拍。“狂山之海”构想雏形出现后,黄胤毓在友人
建议下,思考如何在完成原订拍摄作品之前,先用一部片概括交代八重山台湾移民的历史
背景。而这部片该怎么拍,他也自有坚持,“我希望电影纪录片的焦点还是在人身上,我
想拍一部家族纪录片,并尽其可能地用一个家族的故事去呈现背后的大历史。”因而,《
海的彼端》便是透过孙子慎吾之口,在家族筹备“米寿”过程中,流畅地穿插家族过去数
十年的回忆,带出他们和所有八重山台湾人如何走过冲绳、台湾从二战到冷战时期复杂的
政治变革。为了让观众更了解其中的过程,在院线上映的版本中,制作团队也透过动画呈
现重要的家族事件与相关资讯。“《海的彼端》是一个的入口,它透过一个感人的家族故
事来看历史的大脉络,也让人容易进入。了解了八重山台湾人的移民史脉络后,到第二、
第三部曲再讲其他的议题,观众会比较好进入。”谈到本片在三部曲中的定位,黄胤毓说
。
![]()
从筚路蓝缕到子孙满堂的玉木家
其实,但黄胤毓在2013年第一趟冲绳田调中,就遇见了主角玉木婆婆。她的全名是玉木玉
代,汉名王玉花,出生于南投贫困人家。她在二战末期遇见了丈夫王木永,他是1935年随
著哥哥前往石垣岛谋生的年轻人,在战争期间数度往返台湾与冲绳。玉花与木永两人在台
湾度过战争尾声,随着战后台湾与冲绳间划上国界,王木永原不打算回到八重山。但1947
年二二八事件爆发,社会充满不安氛围,王木永决定带着18岁的王玉花偷渡到石垣岛。那
是王玉花第一次离开台湾,迎接他们的是数十年蛮荒之地上的艰辛生活,他们的故事也被
收录在《八重山的台湾人》书中。
筹拍《海的彼端》时,为了找到足以体现全体八重山台湾移民历史的家族,黄胤毓很快便
想到了玉木家族,“石垣岛的第一代台湾移民在世的不多,玉木家成员超过一百人,算是
超级大家族。他们第二代的兄弟姊妹众多,每个人生活背景不同,各经历过不同的时代,
能提供很多历史视角,第三代又有一个在东京做乐团的孙子,个人特质非常显眼。”这些
特质提供了黄胤毓很多切入点。加上再次探访玉木家时,发现他们正在筹备玉木阿嬷的88
大寿,家人也提到婆婆年纪越来越大,想要趁她身体还硬朗,再带她回台湾走走。综合种
种因素,让玉木一家成为本片的不二人选。
带当年渡海来到石垣岛的长辈回台湾探亲,并不是玉木家的特例。田调时,许多移民第二
代都会提起父母在世的最后一趟返台之旅,也会拿出当时冲绳、台湾两家族一起留念的大
合照,每每看到这些照片,黄胤毓都觉得弥足珍贵。台湾与冲绳随着二战结束划上国界,
美军从1945年到1972年统治冲绳期间也严格管制国境,加上当时不少台湾移民因复杂的政
治因素而没有国籍,都使他们无法自由往来八重山与台湾。“对台湾的家人而言,这些年
他们就像失踪了,但这不是他们的错,是历史的作弄。”黄胤毓说,“后来终于能回到台
湾,他们一直在弥补感情,他们与台湾亲人的互动虽然生疏,但又带着浓烈又说不出口的
亏欠,这些心情最后就会浓缩成一趟返乡之旅,台湾移民带着自己的小孩、孙子返乡,让
台湾的家人们看看自己小孩的模样。”在调查访谈时期听了这么多探亲的故事,他也很想
要亲身感受这珍贵的时刻。当玉木家提出这个想法,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海的彼端》的
轮廓便于焉成形。
![]()
洋溢春日温度的家族物语
为了捕捉家庭纪录片的亲情温度,《海的彼端》特别强调春天的温暖氛围,摄影机与被摄
者之间的充分亲密感,传达了这份温度,同样洋溢着恬淡幸福的配乐,则来自曾经研究八
重山传统乐曲的旅美日本作曲家之手,他参照团队在2014年底的初期拍摄素材,照团队的
创作方向谱一段曲子,做为日后导演与摄影师在现场拍摄的灵感参考。
2015年初,拍摄团队收到了曲子,大家都很喜欢旋律中透露的气氛,不久之后,玉木一家
也开始密切筹备婆婆的米寿,家族成员陆续从外地返家,大人们忙着打扫房子迎接即将来
临的家族盛会,也热切的和彼此聊著最近的生活。黄胤毓回忆当天的现场,“大家族的气
氛自然就呈现了,在那样难得的时刻下,玉木家自然就忽略了我们的存在,专注在家人身
上,现场形成很强的氛围,一家人在家常的氛围之下,进行着一件大事。我们也拍得很快
乐,很多东西尽在不言中。也因为参与了这个过程,而和这一家人变得更亲近。”完成当
天拍摄之后,黄胤毓试着搭配乐曲剪出当天的记录,没想到意外的契合,《海的彼端》的
基调也就在这场拍摄中确立了。
除了捕捉玉木家族在石垣岛的生活况味,《海的彼端》中也有台湾亲人间的细微互动。玉
木婆婆返乡探访同辈亲友,每到临别时刻,台湾的亲人不论家境好坏,总在婆婆手中偷偷
塞进厚厚的红包,就怕她在异乡吃苦。见到亲人破费,双方免不了一场推拉,一方责备亲
人多礼见怪,一方坚持聊表心意,镜头则稳稳捕捉到红包袋在俩老双手间送来推去。
这般人情味在台湾观众看来亲切,令人意外的是,捕捉到这个画面的,竟是完全听不懂台
语的日本摄影师。黄胤毓笑说,当初他们完全没预料到此事,甚至当婆婆拜访弟弟时,因
为室内狭小光线不足,他还退到屋外,独留摄影师在室内拍摄,事后看到拍到的画面,他
也非常惊喜,“语言不通或许也不是坏事,我们听的懂,反而会留意语言。当他听不懂时
,他可以注意表情、语气与肢体动作,因而才会立刻发现家人间的细腻互动。”
![]()
家庭录影带,回忆的宝藏
玉木一家的生活氛围,不只是透过摄影机在现场捕捉,还有很大部分来自于家人多年拍摄
的家庭录影带。黄胤毓很庆幸能得到家族的信任,让他浏览运用这些私人的生活记录,“
家族纪录片要有一定程度的家庭生活,透过它们的温度、热度来吸引观众,家庭录影带就
有这种温度。”黄胤毓说。谈到家庭录影带,黄胤毓说他很喜欢这种媒材,从他2013年的
纪录片《夜晚的温度》开始,也一直在开发运用家庭录影带的方式,而他欣赏的创作者诸
如河濑直美、《家园—伊拉克零年》导演阿巴斯.法迪勒(Abbas FAHDEL),也是爱用家
庭录影带的创作者。
但家庭录影带能够带给纪录片什么样的视野?谈到这个,黄胤毓的眼睛发著光:“我觉得
是记忆。录影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它会随着时间会变成一种档案影像;但他也可以让
你穿越眼前这个人的现状,去触碰到他的记忆的真实样貌,是探讨记忆时很关键的核心。
”对于喜欢处理记忆的他而言,家庭录影带像是一份宝藏。“在漫长的拍摄过程里,我一
直拍著一个人的现状,听他描述回忆,但有时仍感觉总碰不到最关键的地方,我也会想透
过绘画、表演、照片等方式重现他脑中的记忆,但我总觉得还是需要一个‘就是这个’的
素材来撞击我,让我们直接被那个真实的回忆撞击,它不是动画也不是表演,而是这个人
真的在某个时间点讲了那句话,那个东西的力道强劲,这就是我一直在挖的宝藏。”
纪录片的社会责任,与消失的菲律宾妈妈
但在院线版的纪录片中,有一个成员缺席了,她是主角玉木慎吾的继母,一位在美军统治
时期从菲律宾来到冲绳的菲律宾女人。在台北电影节放映的版本里,我们看到慎吾因为这
个新妈妈的加入,以及新的手足诞生,刺激他思考自己的身份认同。而慎吾的父亲为了凝
聚家人的情感,还特地带全家进行了一趟菲律宾之旅。菲律宾妈妈的出现,也拓展了冲绳
移民社会的层次。但这些部分在九月上映的院线版中,除了加入动画则被其他玉木家族成
员的访谈回忆取代。
谈到院线版的内容取舍,黄胤毓说,其实自己也很受菲律宾妈妈的那段回忆吸引,也曾尝
试将所有内容全部放进影片中,但前后花了快一年剪接,最后还是决定整理出两个版本,
在台北电影节以及其他影展放映的98分钟版本,着重从慎吾个人角度来看家族记忆,透过
当年的菲律宾之旅与现在的台湾之旅两相对照,凸显慎吾从青春期到成年后的对于自我身
份认同的思考。院线版由于为了将历史层面更清楚交代,篇幅增加到150分钟。将历史脉
络处理的更清晰易懂,也是团队考量到本片将在台湾与日本电影院上映,顾及观众对于历
史的了解,以及人物处理的需求,也因此,在叙事角度上,也更聚焦以家族为整体来代表
八重山台湾移民的集体回忆。
院线版《海的彼端》面对更广大的社会大众,也让黄胤毓更审慎地实践本片的社会责任,
希望让更多人透过本片了解八重山台湾人的故事,他说:“三年前来到石垣岛进行田调,
过程中受到多少台湾移民的照顾,听了多少他们的故事,其中有非常多的事情,是台湾人
、日本人都应该要知道的。这是在认识了这群人之后《海的彼端》必须负起的社会责任。
因此,我还是希望有一个‘院线上映版’把这些重要的事情推到观众前面,以这个家族为
主体做为全体移民的代表,还是最完整的叙事方式。在这脉络之下,菲律宾妈妈的回忆就
变成支线,是比较属于个人的角度,因此还是拿掉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一家人过去的身
份认同,以及第二代、第三代以前被欺负的记忆,以最完整的状态去面对观众。”
![]()
狂山之海三部曲:凝视个人生命当下,映射岁月蚀痕
谈到“狂山之海三部曲”的未来走向,黄胤毓透露《海的彼端》将会是三部曲中处理历史
讯息最多的一部。之后的二部曲《绿色牢笼》与三部曲《两方世界》,都将更聚焦在当下
,以更大胆的型式融合剧情与纪实,呈现各个世代移民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现状。《绿色牢
笼》重回扮演二战事情重要能源补给的石垣岛西表矿坑,描述第一、第二代移民的故事;
《两方世界》则记录在冲绳学习舞龙的台侨第三代,他们对于一切和自己根源相关事物的
热切追寻,也是让黄胤毓深受感动、开始拍摄三部曲的起点,从那时开始,黄胤毓花了将
近一年的时间,跑遍冲绳各岛、日本本岛与台湾各地,尽可能找到所有的八重山台湾移民
,拍摄超过150人的访谈。
尽管累积如此大量的访谈,黄胤毓仍选择聚焦特定人物呈现议题,而非以调查报导的型式
呈现,谈到型式的选择,他相信;“电影里面要展示的,还是人的生活和精神,关注历史
事件的磨难和状态如何在人的身上造成创伤与改变。因而,选择拍摄人的故事,才是电影
纪录片该做的事情。”黄胤毓以自己奉为神片的韩国纪录片《蜘蛛之地》(Tour of Duty
,2013)为例,整部讲述韩国美军基地慰安妇历史的纪录片中,只有一段历史访谈,在其
余的篇幅里,电影用了大量长镜头,安排慰安妇的混血后代回到废弃的军营,身着华丽的
服装在废墟上歌唱起舞,“整部电影拍的都是这些人当下的生存状态,他们身着华服在废
墟上唱歌跳舞,视觉非常冲击,情感强烈,这就是纪录片作家的精神。”黄胤毓认为电影
纪录片该做的,不是向观众钜细靡遗地呈现资讯,“我们要当的是一块入门砖、中介者,
把议题介绍给不了解这些事情的观众。让他们感受到这些人的处境,引起他们的兴趣。例
如我看完《蜘蛛之地》自己就迫不及待想要更了解他们的历史。”在数位时代里,资讯唾
手可得,而电视纪录片也处理相关议题的讯息面,“因此,电影纪录片就可以把这部分丢
掉一些,更专注在电影、故事之中,让大家跟着这些人的故事一起进入他们的生命。”黄
胤毓说。
《海的彼端》将在9月30日进行院线放映,但在上映之前,发行公司也别出心裁的举办群
众集资,将在9月16日中秋连假之时,在距离八重山最近的宜兰乌石港海滩上,举行露天
放映。期待在月圆人团圆的佳节夜晚,台湾社会将与海的彼端久别的同乡人,在银幕上重
逢。
+++
【海的彼端】台北 台中 台南 高雄 宜兰|9/30起 代代相传
前导预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9uLxV9718
粉丝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tamakifamily
集资专案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tamakifamily
官方网站 http://www.tamakifam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