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会考虑这个问题是在电脑坏了,完全不能用,
电脑公司告诉你有哪几个零件坏了的时候。
如果坏的是主机板,问题也许比较单纯,可以直接换新脚位的主机板;
如果坏的是其他零件,要怎么判断是否顺便换新脚位?
如果电脑平日使用原本就觉得很慢,做这个决定比较容易;
如果原本的电脑使用上没有什么问题,
是否换掉故障零件就好,继续沿用旧脚位的主机板?
如果有在玩PC game,或是使用一些大型专业软件,
可以看在硬件需求会升级的份上,决定换新电脑;
如果只是文书使用、上网、看影片?
除非要换作业系统,否则硬件需求似乎不太会增加,
如果能找到零件,是否继续沿用旧脚位即可?
除了上述讲的看故障的是什么零件、原电脑效能与规格是否堪用,
以及常用软件的硬件需求是否经常随着改版不断增加以外,
有一个考量点在于重要零件的寿命。
比方说电源供应器或主机板若使用超过五年,
即便坏的不是它们,也许可以考虑汰换;
若硬盘使用MHDD检查显示有超过500个磁区有老化现象,
也可以考虑汰换作为备品。
零件还可以用却买新的,是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这要看使用者是不是一个“钱不是问题”的人,
或是这台电脑的不可取代性是不是很高。
有一种情况可能是:这台电脑平常使用大致上没有什么问题,
但偶尔会不太顺畅,比方说找资料的时候同时开很多分页,
或是脸书看新朋友的一长串照片,
这种偶尔会遇到的需求无法被很好地满足,
要不要花钱升级呢?
如果升级或维修的“单次费用”会超过买新电脑,那么一般而言当然是买新电脑。
但从累计的角度来看,
假设一台电脑主机在电源供应器、主机板、CPU、内存、显示卡、硬盘这六项
总共花费一万元,
那么在主机板阵亡以前,
这台主机在这六项上总共值得花费多少维修与升级的费用?
假设我们能接受一次故障的维修预算上限为三千元,
我们不可能接受很多次的三千元,那么停损点会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