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河滨散记-彼岸的生活‧生活的彼岸(第一部)

楼主: wada (笑而不答心自闲)   2007-07-16 08:16:50
河滨散记-彼岸的生活‧生活的彼岸(第一部)
二十五年了,我依旧过著孤身独处的生活,
和所有的伟大心灵一样,和其他被社会价值观所边缘化的人一样,
或者更精确地说,和除了我以外一切曾经活过、正活着以及未来的人类一样。
即使现在的生活正是一直以来我所想望的,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惬意,
我不需要为衣食以及其他琐碎的事务而烦恼。
但有一件事至今仍然让我感到困惑,
为什么人们想要放弃孤独而追求其反面?
无论你身处华尔腾湖畔或置身废纸堆中,在新英格兰或在捷克,
十九世纪或是二十世纪,
还是如现在二十一世纪的我,在美国洛杉矶以东的河滨市(Riverside)生活着,
这个世界的美,生活快乐的泉源,宇宙生命的真谛,
从不曾因人、因地、因时而改变过。
然而,我的确曾经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违背了上述我所坚信的,
但幸运的是,那些都只是暂时的,
虽然这个花花世界总是尝试将我吸附,并与之相融,只是它从未成功。
在来到此处的前几个月之间,
我正为我的微不足道的所谓人生大事所烦恼,
如同绝大多数人们所认定的,
我们-尤其是年轻人-应该有着远大的前程,并永远不丧失雄心壮志。
可是我却感觉到:
我们所追求的总是在前方,
但生活的只是当下,
如果我们不了解至此,
生活永远不会获得满足。
我来到河滨市至我下笔的这一刻,不过四天的时间,
对我个人而言,感受最深刻的,
莫过于住所内的网络设置。
在我的家乡-台湾时,我甚至曾经为之烦恼,以为我必然时时刻刻需要它,
但也许我若将之设置成功,就不会有以下这些文字,
并且,没有了它,我感到了格外的平静。
没有什么是我们必然所需要的,
除了我们自然地面对我们自己。
位于北半球的河滨市,前天刚过了夏至,
这几天天色暗下来的时间皆约于晚间八点多左右;
在这里,由白昼转入黑夜只是一瞬间的事,它并不是慢慢变暗,
而是如同大自然随手将祂桌前的台灯关掉一般。
一如被世界所广泛认知的,美国是个世界人种的大镕炉,
此外,建筑的形式、高速公路二旁的植物、
即使都是美国人的生活型态(因为其国土辽阔)……等等你所闻所见,
绝对可以用多采多姿来形容,处处充满了惊奇与变化。
来到这里,你不会认为你的人生阅历有多丰富,
纵然你已是旅游专家、
或者你是于你的国家在地数十年,声望卓著的耆老,
并且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你也会为这里的一切所吸引─自然地着迷─并乐意以一种最真诚的态度生活。
或许就像我一位目前在温哥华的朋友曾经跟我说的,
他最向往的生活是:在一地,你永远不会习惯、永远都有尝试、
永远都感到新鲜、永远都有挑战,
因而面对生活永远都有前进的动力、并且永远都在进步。
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因为无论我们以什么为职业而过我们的生活,
对于一个人最大的折磨是思想与精神的停滞,以为生活‘就是这样’罢了。
然而,总是存在着以此为乐的人们。
(Everyone is different ; everyone is unique.)
可是归根究底,这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生命观照有关,
无论你在何地,你都可以选择以前者─并非后者─的态度生活,
但无论在何地生活,都不能保证你的生活令你感到愉悦。
无论在我的家乡或在这里,无论我看似积极或看似消极,
投射在我身上的世俗眼光未曾消失过。
有人认为我是命运的宠儿,有人认为我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
但那些都不重要。
我只在意我是怎么样的生活着,
并且是否会让一个更成熟的未来的我为此感到遗憾。
这些年来,我‘无意间’一直在寻找我人生的目标,
虽然我仿佛尚未寻得,但抑或如同前面所述,我的人生目标根本不在未来。
我分别在三年前和去年完成了我的大学学业以及义务兵役,
就多数人看来,我应该以此为基础而追寻一个更好的生活,
-因为至少我已是自由的了-
诸如再获得更高的文凭-硕士学位、或者甚至博士学位,
并于此后取得一更好的工作,甚而成为大学教授等等。
可是什么又是更好的生活,而什么又是自由?
我想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或简短的文字就可以诠解的。

洛杉矶时间六月十九日晚间六点三十分,
七百三十分钟的飞行旅程终于告一段落,
即便这是我第一次只身异乡而处,离开我的父母与朋友,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是年纪的增长让我更加懂得面对自我?
还是懂得面对自我后让我们的年纪增长有了其价值?
抑或是其他的原因导致的,
至少截至目前为止,我的确无法完全了解这最深层的理由。
在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年轻人,他来自中南美洲,
结束了到台湾台北拜访他朋友的行程后,
经由洛杉矶转机,将回到他的故乡,
并继续他的生活。
这一面之缘对我来说意义深远。
在这个世界上,一天之内,有多少的飞机航班载着多少的旅客,
从一地至另一地,有多少不同国家的人到过了多少不同的地方,
有多少不同的人们以数以千万计的型态过着他们的生活,
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员,且永远如此渺小。
无论我们的肉体如何强健、世俗地位如何崇高,
我们毕竟不过只是这个世界的点缀而已,如果我们不从精神层面出发的话。
人的一生就像一个国家的开发进程,甚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
一个人的生活也就如同一切人所曾经活过的那般。
如果我们将之分为三个时期:
人生的初期,绝大多数的时间花费于摸索,
摸索于如何能让自己生存下来、什么是生存的最基本要件,
也就是寻找关于人们身为动物的最基本需求的满足。
这个时期是属于物质层面的创造。
第二个时期,一个人若处于青壮年,
一般而言所着重的在对于更高层次以及不同层面的物质创造,
诸如对于地位以及所谓人生目标的确立与追求。
第三个时期的人们,
你可以说当他们已获得了物质层面的基本满足并且经历了不同层面的人生,
他将更加正视他的精神层面,同时他将对于同一个生命重新诠释。
然而我们必须留意,
这三个时期的分野,并非以时间的绝对性或年龄来区分,
而是以身心同时发展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相对而言的。
综观这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因为动物性本能的缘故,故而如孔子所言“戒之在斗”;
第二个时期,人们对于这个世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但他们仍不认识自己,被世界的外相所迷惑,故而“戒之在色”;
当即将进入第三个时期,
亦即当人们的思想能够体会到世界的外相与自我内在的分别时,
他进入了一种更贴近于生命的生活模式,
但此时因为较之青壮时期体格及各方面机能的衰退,
多数人多数时候即使有心也无力于伟大事业或新事物的开发与创造,
故而因害怕失去而一心守着原有的一切,
或者想要得到一些以前想得而未得,但却对生命本质毫无助益者,
此种不得已情况下的‘得’,往往让人们陷入自我催眠的满足状态而不前,
‘生命’(非动物性的寿命)因而面临告终的危机。
第三个时期应以精神的高度自然地超越前二时期,
并以一个人所可能达到的最高的精神层次来观照生命,
然而因年老力衰而让自己的心境负面变异,
则是这其间常常绊倒生命旅人的绊脚石,
当人只能借由得的假象(对得的追求),来掩饰害怕失去的恐惧,
即是一个人面对生命的关键抉择所在,
故而“戒之在得”。

当我下了飞机,完成了入境出关手续,
我第一个见到的新朋友,是理察先生(Mr. Richard)。
他亲切地欢迎我的到来,并准备将我接到我的住所。
他告诉我这一段车程需要一个半小时,
对我的家乡来说,是个不算短的距离,
但在美国,的确是稀松平常的事。
虽然初次认识,车程也有一个半小时,
且语言上当然并不像二位母语人士交谈那么样地完美顺畅,
但相互地敞开心胸,让我们有了很愉快的一段旅程。
他告诉了我有关河滨市气候,以及洛杉矶通往河滨市沿路的地理形势,
甚至关于我们所提及的美国的一切,当然,我也告诉他许多台湾的事。
是在美国?还是因为我在台湾时预想的心境、或以当下之直心面对生活所致?
我们的初次交谈就像老朋友般地融洽无间,
没有任何的目的,就只是纯粹的心灵交流,
心之所至,意之所想,直接地表达出来,而他也没有任何隐藏。
该怎么看待人与人间的缘分是一件很特别的事,
它很微小,只是生活中最轻巧的那一部分,
但若我们将这每一个部分串联起来,
却也足以在一个层面上诠释我们的人生。
我以后还会和理察见面吗,也许;
我以后还会和那位中南美洲的年轻人见面吗,也许;
但不可否认地,他们都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如果我记得他们,或让他们以某种形式存在于我的心中、存在于这个世界,
那么,我的生命也如是存在。

经过的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到了住所附近,
来迎接我的是麦可,这位我即将和他相处两个多月的新朋友。
我们和理查道别后,
时间刚过九点,
麦可知道我还没吃饭,就准备先带我到附近的餐厅用餐,
并且很体贴地带我到一家中国菜餐馆。
但那间餐馆九点打烊,刚在整理店面,
麦可,虽然已经五十三岁,
但还是童心未泯地透过落地玻璃门,对店内的服务人员做出诚恳的祈祷手势,
表达他的殷盼,
而那间餐馆的服务人员便随即请我们进去,
麦可对他们说“这是我台湾来的新朋友,所以我带他来你们这边用餐。”;
这是我在异乡的最初款待:热情。
回到住所,
终于在这个天地之间有了另一个安身之地。
距离故乡一万余里的另一个世界-美国加州,
许多人心目中的人间天堂,
是不是可以让人如置身梦境之美,并且无以附加?
虽然我们知道这个现实世界不存在完美,
但我们依然如此想望,认为-总有一天。
河滨市距洛杉矶数十英里,
此地又是河滨市的近郊,
没有嘈杂的人声及车马,
和我在台湾所见同样的夜空,显得格外宁静。
这个社区只有六户人家,
占地广阔、视界宽敞,
每户只有二层楼的高度,
建筑风格简明朴素,使人有一种自然的贴近感,
此时不禁令我脑中浮现现代隐士生活的遐想。
然而或许这是我身处异乡的第一天,
没有任何的烦恼与逆境,
让我得以如此惬意地看待这一切。
时间还是这样地在流逝,
无论我们用什么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
当我们只意识到我们自己,而与外界分隔时,
时间对我们的心灵仿佛没有影响,
犹如时间只是一个衡量客观世界存在过程的一个测度单位罢了。
人们想要从时间中获得好处,
却又害怕时间从他们身上不断显示客观世界的真理,并带走所谓属于他们之物。
这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矛盾,
但,生活,还是得照样过下去。

进入屋内,
麦可就带我到我位于二楼的房间,
窗明几净,且做了完全的清洁工作,
就像招呼自己的亲人或最好的朋友一般。
卧榻上还放著一个竹篮,
里面放著几样见面礼:古龙水、防晒油,以及精致的盥洗用具。
在他向我介绍屋内以及房间大约的摆设后,
我开始整理我的行李。
每一样东西都有其功用和价值,
否则我就不会带来了,
可是到底它们的价值在哪里,
我是否真的需要它们?
当在台湾时,我以为我在意著很多事物,
可来到这里,我才意识到,
生活真正必须的东西其实少之又少。
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最诚恳的态度面对生活,
除了维持生命的基本所需,
对于其他的物质层面,其实都可以很容易就感到幸福与满足。
这是我在异乡的第一个夜晚,
因为时差的关系,
这一天经历了三十多个小时,
虽然在飞机上有小睡二、三回,
但生理上的疲倦还是难免。
我很想在第一天就即时记录所见所闻,
不过或许,经过沉淀和日后经历的淘洗,
能够让当时间思想更加深刻与具体呈现。
写作是我决定此行后的设定目标之一,
但是写作之谜又再次向我投示信号,
一个作家永远不知道他的文章和文体将在什么时候成熟,
而什么文章又将是其被后世人称为历史性的代表作-至少就他个人而言。
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未来会如何,即使有无数的人已经如是活过。

或许因为太累,第二天起来已接近中午,
我下楼第一个看到的人是雷恩‧玛莉-麦可的太太,
他说麦可告诉他,我经过长途旅行,一定很累,所以早上不要叫醒我,
同时问我要不要吃什么,
并随即弄了美式的早餐,榖片、鲜奶、烤土司(奶油)作为我的早午餐。
他向我介绍家中墙上四处可见的裱框相片-
他的父母(已过世),他的儿子(服役中),
他的哥哥(哈佛大学毕业)及妹妹(加州某大医院的护士),
还有他的姪女(学生)。
照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故事,
而且的确是身为家人才能作出如此深刻的描述,
但他们的家庭关系让我感到更像朋友一般-尊重和友谊,
这也是我日后看见麦可和玛莉能维持良好婚姻关系的最重要原因。
下午约莫二时许,
玛莉说我们得去接另一位我的室友-
弗兰多‧欧力维拉‧梭瓦里尔斯,来自巴西圣保罗。
我们来自地球不同的半球,
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浸润于不同的生活文化,并且有着各自的习性思想,
然而,为了几近相同的目的,我们在美国加州的河滨市相遇。
他的母语是葡萄牙语,我的母语是国语,而玛莉的母语是英语,
但在车上,我们相谈甚欢-
谈论各自的文化背景,见识这个世界蕴藏着多少我们未曾接触或思及的事物。
晚上用完餐后,我和麦可在餐桌聊天,
我说你们夫妻对我们都很好,你们是让人感到舒服,并总是替人设想的人。
麦可说:“玛莉天生就是一个好人,而我则是努力成为好人。”
(”Mary is naturally nice, and I just work to be nice.”)
在罗曼‧罗兰所著的《托尔斯泰传》中有着这么样一段话:
“从他二十岁时的粗暴犷野,塞白斯多堡从军时的呆板严肃起,
他有了多少的变化!但清明的眼神仍保有他锐利逼人的光芒,
表示无限的坦白,自己什么也不掩藏,什么也不能对他有任何隐蔽。”
这就是我在世界史的文学家当中,最崇敬托尔斯泰的原因
-除了哥德在我心中与之并列为最伟大的二位,
但对于哥德的仰视是理性的,而对于托尔斯泰则是感性上无以摆脱的震撼-
他的伟大不是偶然的,
而是靠着一步一步的努力与不断战胜内心无数次无比的纠结与挣扎所诞生的。
托尔斯泰一生的内心世界,
仿佛从地狱到天堂,呈现出人心的向往与归宿过程,
直探所有人类生命的最底蕴-
卑劣到崇高、虚伪到真实、邪恶到善良、丑陋到美丽……其实都只系乎一心。

在河滨市的第三天早晨,
是我此行目的的正式开始-
再次成为正式的学生:如同我大学毕业时潜意识所告诉我的,
我将来有一天会再成为学生,虽然不知道是何年何月。
学季开始第一天的主要行程是注册和能力分班测验,
当一进入校门,
Patio(天井,西班牙式房屋的内院)已有一些各国人士各自成群聊天,
而我则是和我巴西的室友,同样和他们一起等待八点的注册程序开始。
在填写个人资料和完成各项相关手续的过程中,
无论是否相同国籍的人,明显地已打成一片,
似乎是不同国籍的人反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隔阂,
抑或是因为大家来此的目的相同,而产生了一体感?
也许,这些都不必去刻意分析,但的确,一团和气是当时氛围的最好写照。
分级测验势在必行,
它能让教学更有效,或者是更有效率。
在行事历上,隔周三还有一次等级变更测验,
诚然,这可以让注册当天考试中真正失常的人有补救的机会,
然而,在当天下午成绩公布后
-当天只公布达到最高等级的学生,并于同一天进行写作测试-
就听我来自巴西的室友说,
有人开始抱怨自己如何失常,或者自己怎么可能输给某个人,
抑或是某个等级对于自己来说太过简单等等,
也许,这不是等级变更测验的原始精神内涵。
人们喜欢比较,天性使然。
但因虚荣心而生的比较,
只是将时间花费在自我催眠上,往往使人滞步不前,
还不如利用此时间去确立想做的是什么并付诸实践,
因为我们的精神在世界的哪一个层次,我们的生命也就以哪一种层次展现。
即使因为虚荣心的比较而让我们在外在得到更高的认定,
可是那样的假象却不能让我们在夜阑人静独处时感到平静与满足。
虚荣的比较之所以无意义,不在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而是当我们反思至最深处,我们开始产生疑惑:究竟为什么而比?
就像究竟为什么有喜怒哀乐一样,
当我们想找出其根源时,答案仿佛就在追寻的过程中消逝了。
除了注册程序、分级测验与写作能力测验外,
都是自由时间。
当天没有其他的目的,
我便利用空档时间在校园内随意闲逛,借机认识校园
也因而结交了许多新朋友-
来自日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韩国……当然,还有台湾。

在第一天结交的许多朋友当中,
不乏已经待在这里一年或以上的,当然也有初来乍到如我。
有人预计作短期停留,
而也有人早已做好正式留学,在美国取得学士或硕士、博士学历的打算。
无论前者或后者,无论目标明确与否,无论是否自觉为满意的生活状态,
我们确是在这里,
无论如何,我们得找出最好的因应之道。
当我回顾我十数年的求学生涯,
我不禁惊觉,
其实不是我达到了什么学历或拥有什么名校的光环而让我成为了什么人,
在这一连串的过程间,
曾几何时,我在多少大小战役中惨遭滑铁卢,
然而,命运之神又总是在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对我表示青睐。
我曾经失败,但我不曾失望;我曾经受挫,但我不曾感到挫折。
我曾经身满污泥、匍伏前进,因而我不会在我处于客观优势时对任何人嗤之以鼻;
我曾经深受命宠、羡煞同侪,但那却不曾改变我对于真正生命价值的坚持与追求。
我无法肯定我未来会成为作家,或教授,还是商人,
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或是如同哈佛毕业的亨利‧大卫‧梭罗,
靠着打零工,过著被社会视为边缘人的生活。
然而,无论未来及现在我身处如何的生活环境,我自认是幸福与幸运的,
这根源于我的生长环境─曾经衣食无虞,但也经历了家道起伏。
曾经的衣食无虞让我得以思考其他层次的生命问题,
家道的起伏则让我能从人生的不同面向看这个世界。
犹记哥德所言: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伟大的环境。
我想这是一位伟大文豪的自谦,但却也是事实。
只是什么又是伟大的环境,似乎颇耐人寻味。
衣食无虞,是的。
但历史上仍有许多伟人出身贫寒。
总是耳闻好声、眼见好事,是的。
因为激励的声音和良善的人、事、物,能使我们成为正面思考与积极乐观的人。
然而,悉达多太子若不是眼见世人的生、老、病、死之苦,
又怎会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这个问题如同人世间的许多问题一样,难以骤下定论,
但也许,我们可以时时自我提醒:
不是说一个人处于什么环境就一定会怎么样的人
而是在什么环境下他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能将自己转换为一个更好的人。
伟大的环境可以造就出伟人,
但也有可能没有-或者端看我们如何对伟大的环境下定义。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是环境让人伟大,还是人让环境伟大?
我深信这不是先后的问题。
即使因为人让环境伟大,
但伟大的人懂得感激与谦虚,
所以他会认为是伟大的环境造就了他。
或者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
因为他时时懂得感激与谦虚,所以造就了他的伟大。
然而遗憾的是,
在这个社会上,
我们看到许多人因自身优渥的物质环境,
获得了较好的教育,或者见闻广阔,
但却看轻别人,
而非懂得从而以更高层次的悲天悯人的胸襟以及同理心来感受他人。
当一个人视界愈高愈广,他更该时时提醒自己谦虚的重要以及努力没有止尽,
且他更该有此认识:对于生命的永不放弃比外在的成功更加伟大。

这一天是到学校的第一天,
如同前两天刚到美国一样的心情,
心中满是家人与朋友的祝福和鼓励,
因此,我买了十张明信片,想要给他们一个惊喜。
随手写来,没谈什么,都是闲话家常,
这是最简单却也最真切的心灵交通。
无论是亲情、友情,或爱情的离别,都令人难以超越,
人们也喜欢相聚胜于离别,
然而,只要多一次相聚就多一次离别,
却也是不变的真相。
我很喜欢东坡的离别词,数年前读之亦时有落泪。
而今虽案前无书,但心中再次涵泳,韵味益深,
泪则化入生命之海,一似东坡词云:“高情已逐晓云空”。
东坡虽也写有关爱情的词,
但更多的是关于友情的词,
他的情感层次是升华的,不仅仅侷限于一个层面;
或者我们可以说,亲情和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是友情中不同层次的极端。
人生不断前进,本就是聚散相交错,
此间聚散,不只是我们与人相交的见面与分离,
更深一层看,是我们每天待人接物与内思自省间的反复观照。
因此,所谓人生中的聚散无常,
不是我们和某一个人相聚离别的不断复制,
而是我们总是在独处与否之间作出生命的抉择-喧嚣中的孤独艺术。
作者: FDPase (彦棕)   2007-07-18 17:21:00
可以给我你的住址吗?以后有机会去找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