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特斯拉的未来会好吗?(by 42号车库)

楼主: Scape (non)   2019-01-22 04:48:46
这篇文章是42号车库在微博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大致上详细写下了Model 3 发展过程以及Tesla 在这阶段遇到的阻碍
有不少是一般人没特别注意就不会知道的事情
=====================================================================
来源:(微博)
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30669550525063#_0
2018 年过去了。
Elon Musk 说,这一年是他职业生涯里最艰难和痛苦的一年。
但尼采说,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所有杀不死你的,都将使你更强大)
特斯拉的未来会好吗?
◢◣◢◣
◢◣
产品魔咒
在过去的18 个月里,关于Model 3 的产能地狱的报导层出不穷,Model 3 到底怎么了?
到今天我们能看得比较清晰:Model 3没能跳出特斯拉的产品魔咒,它是继Model X之后,
特斯拉又一个生死存亡式的硬核挑战。
做一个简单梳理。
Roadster:第一款产品,如果特斯拉没能在2008年以合理的成本结构实现Roadster的产能
爬坡和交付,它一定会破产。(PS:为了这个,Tesla 两位创办人离开)
Model S:第二款产品,更准确地说,是推动特斯拉从电动跑车制造商向豪华汽车制造商
转型的首款产品。如果特斯拉没能在2012年以合理的成本结构实现Model S产能爬坡和交
付,它一定会破产。
Model X:第三款产品,作为Model S同平台的SUV产品,Model X在特斯拉发展历程中本没
有那么关键。
但包括全景式挡风玻璃、双绞链感应式鹰翼门等设计使得Model S/X 的零部件复用率下跌
至30%,Model X 成为世界上最难制造的汽车。特斯拉团队遇到的挑战不亚于开发一款全
新车型。
那Model 3 呢?其实可以对比一下Model X 和Model 3 的产能爬坡轨迹。
https://i.imgur.com/IqTXqfR.jpg
2015 年9 月,特斯拉交付了首批Model X,但在那之后,特斯拉先后经历起诉Model X 鹰
翼门供应商、座椅产能困境等多个问题,直到2016 年Q4,Model X的产能和交付规模才达
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节奏。
https://i.imgur.com/G0nxi8B.jpg
2017年7月,特斯拉交付了首批Model 3,随后电池组产线,四大生产工艺先后陷入产能地
狱,直到2018年Q4,Model 3的产能和交付规模才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节奏。
惊人的相似。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特斯拉式的产品魔咒。解除这个魔咒需要项目
团队乃至整个公司管理层,在整整一年时间内,承受巨大的压力、投入大量的资金、克服
艰难的技术挑战,才能让产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https://i.imgur.com/40CBZWq.jpg
这是2009 年Q1 到2018 年Q4 的财务数据表,能看到2012 年Q2、2015 年Q2、2017年Q3
前后,分别对应首批Model S、Model X 和Model 3 的首批交付,资金的投入都在迅速扩
大,但其实都已经走到了黎明前的黑夜。比如到2018 年Q3,特斯拉又一次实现了盈利。
如果以上就是特斯拉在2018 的全部,故事讲到这里就该结束了。显然,真相比表象呈现
得更复杂。
◢◣◢◣
◢◣
Model 3 产能爬坡失败
可以给出一个结论:Elon为Model 3设计的产能爬坡计划,基本失败了。
还是前面那两张图,重点在最后两个季度的数据。增幅减小,趋于一致。这意味着特斯拉
产能已经能满足当季市场需求,完全解决了Model X 的产能问题。
但Model 3 不是这样的。到今天为止,特斯拉仍然积压着超过20 万Model 3 订单没能消
化,这个时候产能趋于稳定,不是市场需求得到了满足,而是产能爬坡失败了。
Model X 作为“世界上最难制造的汽车”,特斯拉花一年时间搞定了它的产能。Model 3
到底有多复杂呢?
在2017 年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Elon 向股东介绍了Model 3 的设计逻辑。
│Model 3为“易于制造”做了特定优化,它比Model S/X更简单,许多Model S/X上
│华而不实的东西(bells and whistles)在Model 3上都被砍掉了。这样的设计在
│后续产能爬坡中可以显著降低风险,更快地提升产能。
但事实是怎样的呢?2018 年7 月1 日,Elon 下发全员邮件,公布特斯拉在Q2 末的
Model 3 产能提升至5000 辆/周;2019 年1 月2日,特斯拉发布2018 年Q4 产能及交付公
告,显示Model 3 产能徘徊在4500 辆/周。
整整6个月,Model 3产能爬坡停滞不前。在特斯拉历史上,这样的困境尚属首次。
事实上,Model 3 带给特斯拉的挑战,远甚于Model X。
问题出在了哪里?
◢◣◢◣
◢◣
再激进一些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2015 年,以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特斯拉的2018 会如此艰难。
2015 年1 月,Elon 在特斯拉Fremont 工厂的秘密会议室召开顶级工程师会议,特斯拉设
计、电池、底盘、内饰、车身、动力总成、安全和热力学不同领域的12 名顶级专家坐在
一起讨论蓝星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执行。
会议结束后,蓝星项目正式启动(在2007年的特斯拉商业计划书中,Elon将“大众可负担
得起的轿车项目”命名为蓝星项目)。
最初制定的研发周期是:2015 年1 月启动,2017 年年底交付。也就是说,Model 3 最初
制定的研发周期为35 个月。
按照传统车企的研发规律,一款车的研发周期应该在48-60个月。多项测试同步推进、在
多个环节采取“以资金换时间”策略的蔚来ES8,研发周期为38个月。所以说,即便按照
最初的规划,Model 3也是有史以来研发周期最短的车型。
就像Elon 说的,Model 3 是特斯拉最后一次押上整个公司命运的赌注,从一开始,整个
公司就在以All in 的姿态推进Model 3 项目。
2015 年10 月,也就是Model X 开始交付一个月后,特斯拉研发部门大多数工程师都从
Model X 项目撤出,转入Model 3 项目组。
2015 年圣诞节期间,特斯拉设计室没有休假。首席设计师Franz von Holzhausen 带领的
内饰团队敲定了Elon 提出的“一款中控屏显示和控制所有信息”以及“不存在任何可见
的空调换气口”设计。
一切看起来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到了2016 年5 月,一切都变了。
Elon召开会议宣布,特斯拉将在2018年将产能提升至50万辆/年。这比之前的规划提前了
15个月,比最初的规划提前了24个月。为了配合这个新目标,所有的业务进度都得重新调
整。
2016 年5 月,特斯拉围绕Model 3 项目做了一大波密集的调整。
首先,Model 3量产节点提前了4个月,改为2017年7月1日投产。也就意味着,Model 3的
研发周期压缩至30个月。
其次,内华达州超级工厂Gigafactory 1设定的 50 GWh/年产能目标提前至2018年,以
配合50万辆/年的电池组需求。
第三,加速推进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更低的2170电池商业化,100美元/kWh的成本目标由
2020年提前至2018年实现。
然后,通知所有供应商进行产能调整,预计Model 3在2017年产能将翻倍达到10万辆/年,
在2018年达到40万辆/年(加上来自Model S/X趋于稳定的10万辆/年销量,一共50万辆/年
。)
最后,抽调Model 3项目研发团队,组建“Model 3全自动生产线”项目研发团队,由高级
工程副总裁Doug Field领导。
最后一项,也是50 万辆/年产能计划的核心:自动化工厂,Elon 称之为The machine
that makes the machine(制造机器的机器)。在那之后,特斯拉收购了两家自动化制造
机器人公司Grohmann Engineering 和Perbix,以加深对自动化的理解。
尽管做了全方位的调整工作和一系列密集的部署,如你所知,Model 3 产能爬坡计划,基
本失败了。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在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的时候,Elon 为什么在2016 年5 月决
定“再激进一些”?
◢◣◢◣
◢◣
“无畏舰”
2016年5 月往回拨两个月,特斯拉刚刚发布了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里程碑车型Model 3。
那两个月是怎么度过的呢?发布会开始前,特斯拉和Space X 的员工订单超过了1 万个;
发布后24 小时内,订单增长至11.5 万个;48 小时后,订单积压达到23.2 万个;最终,
订单超过了50万个,并仍在持续增长。
而特斯拉内部最激进的订单预测是5万个,换句话说,市场的热情比特斯拉的最乐观预期
好了一个数量级。
这种来自全球各地的热情是认可,也是压力。在那之后,Elon的关注点从“如何制造最好
的智能电动汽车”变成了“如何制造效率最高、产能爬坡最快的工厂”。
当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汽车上时,特斯拉造出了Model S P100D 这样的车型;当他认真审视
汽车生产线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2016 年5 月31 日,特斯拉股东大会上,Elon 分享了他对工厂的思考。
│在过去的两三个月里,我逐渐意识到生产汽车的改进潜力比汽车工程本身的
│改进潜力要高十倍。

│我们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潜力所在。我们正
│在打造制造机器的机器,要真正把工厂本身视为一款产品、一款相当垂直整
│合的产品去打造。把工厂中出现的问题更多的看成工程或技术挑战去解决。

│Dreadnought 和你见过任何汽车生产线都不一样,我们不必在产线周围安排
│工人,否则这些工人会拖慢生产速度,事实上,整个生产线不会有工人参与。
│工人会被工程师取代,而工程师的职责是对制造机器人进行维护、升级和应
│对异常情况。

│相同的占地面积,Dreadnought 的产能将达到传统产线的10 倍。
毫无疑问,这是科幻片里才有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机器人产线才可能实现的场景。
但来自Model 3 巨大订单压力,让Elon 推动特斯拉自动化产线团队在2018 年将之落地。
2017 年11 月的特斯拉Q3 财报会议上,特斯拉全球销售与服务总裁Jon McNeill 简单介
绍了设计Dreadnought 的难度。
│extremely complicated machine with combined electrical, mechanical,
│and software challenges. It's not that different than what we do
│bringing up a brand-new car.

│Dreadnought 有着极其复杂的电气、机械和软件方面的挑战,设计这样的产线
│和推出一款全新车型的难度没有什么区别。
◢◣◢◣
◢◣
被高估的机器人,被低估的人类
Jon McNeill 错了,实际上,以2018 年或者说当今的技术水平,这样的产线根本无法落
地。
2017 年8 月,首批Model 3 已经交付。但Model 3 产线上的机器人仍然做不到可靠的识
别和抓取不同颜色的线束,并将之放在传送带上输送到所需的车间。由于产线完全无法运
转,特斯拉大量人工介入打造了首批30 辆Model 3。
到2018 年2 月,自动化产线不Work 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但Elon 把问题归结为供应
商方案难以调整和改进,并要求Doug 团队接管了整条产线所有环节的研发工作,期望通
过自主研发更深刻的理解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更好地解决。
最终版本的Dreadnought 由5 个车间、超过1000 台制造机器人、0 个工人组成,特斯拉
团队设计了数十个子产线来组合成完整的Dreadnought。
它包括100% 全自动化的四大工艺产线和一条超级复杂的零部件传送带网络。包括多种传
感器、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自动化、软件工程、机械、电子电气等多个学科的人才团
队参与设计。
唯一的问题是,运行效率惨不忍睹。
特斯拉团队始终无法解决给螺栓穿孔、准确识别并抓取线束、传感器失灵、机器人大量崩
溃重启等问题。
最夸张的一次,由于零部件传送带停止工作,100 辆驶下产线的Model 3 没有装右大灯。
特斯拉最终为这些车型返工装上了大灯,但自动化产线的问题再也无法忽视。
2018 年4 月,Elon 对自动化产线改进的期望急转直下,也可以说对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更
清醒的认识:特斯拉终于拆掉了那条产线。转而推出了新的半自动化、更多人工介入的产
线。
https://i.imgur.com/Lec9zzp.jpg
帐篷里的3 号总装线,大幅增加了人力介入
Elon 第一次公开承认,过度自动化是个错误,确切的说,是我的错误,人类被低估了。
◢◣◢◣
◢◣
深远的影响
产线拆掉了,但推行Model 3 产能爬坡计划这件事本身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特斯拉的发展

首先是产线本身,很多人对“建起一条产线,将之拆掉”的投入没有概念,更何况是特斯
拉这种业内首创的,大量介入研发的全自动产线呢?
5000 万- 1 亿美元/周的速度失血
Elon 自己的说法是,巅峰时期特斯拉每周会烧掉5000 万- 1 亿美元,而长期追踪特斯拉
的第三方公司Bernstein Research 给出的预估是,特斯拉围绕Model 3 自动化产线的总
投入大约在20 亿美元。
20 亿美元什么概念呢,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Gigafactory 3 的设计投资额,也就20 亿美
元。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拿数十亿美元试错终归是要付出代价的。
该说人事地震和组织架构重组了。
Elon Musk 尤其推崇以身作则,在向媒体解释为什么要睡在工厂的地上,一周工作120 个
小时没有走出工厂时,他给出的答案是,他想让团队明白:无论工作对他们来说多么艰难
,最艰难的那个人一定是他,Elon Musk。
但问题在于,史无前例的、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加高强度的压力让Elon 变得极度情绪化,
典型表现如2018 年年中草率发起& 终止特斯拉私有化、在Twitter 上与媒体起争执等。
所有管理层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虽然高管离职在特斯拉早就不算新鲜事,但核心幕僚的
离开,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斯拉的发展。
2018 年2 月,特斯拉全球销售与服务总裁Jon McNeill 离职
2018 年5 月,特斯拉高级工程副总裁Doug Field 宣布休假(随后离职)
这两位高管的Title 很关键,特斯拉有几十名副总裁或同级别的高管,只有Jon 去掉了“
副”,Doug 则加上了“高级”。
特斯拉没有COO,而Jon 和Doug 扮演的就是联席COO 的角色,这两位是Elon 在特斯拉与
下面几十名高管沟通的纽带。
在特斯拉的六大核心业务中,Jon 此前领导著销售、服务、充电三大板块,Doug 领导著
设计、制造、工程三大板块。这6 大业务板块中除工程、设计和Autopilot团队直接向
Elon 汇报外,其他的几十个分管各业务的VP 都向Jon 和Doug 汇报。
https://i.imgur.com/FaRpVbr.jpg
在这两位离职后,所有业务VP 都改为直接向Elon 汇报。2018 年9 月7日,Elon 对特斯
拉组织架构进行了彻底的重构,新的管理架构更加极致的扁平化。
前Model S、Semi Truck 和如今Model 3 项目负责人Jerome Guillen 在重组中被提报为
汽车业务总裁。
https://i.imgur.com/t7z65Ym.jpg
2018 年6 月12 日和2019 年1 月18 日,Elon 时隔六个月连续两次发起裁员计划。第一
次裁员,Elon 的理由是特斯拉团队近年来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岗位重叠”问题,一些岗
位不再必要;第二次裁员的理由更加直白:特斯拉需要通过裁员、制造设计改进和产能爬
坡达到Model 3 标准版所需的规模效应,从而实现Model 3 标准版的投产。
需要指出的是,2018 年全年,特斯拉一共新聘了8000 名员工,在经过连续两次规模为
9% 和7% 的裁员后,已经有超过7000 名员工被离职。笼统地看,从2017 年到2018 年,
特斯拉用大致相当的团队规模,实现了产能、交付和公司的运营业绩规模翻番。
下一个,是因全自动产线走的弯路,导致所有业务及新产品的集体推迟。
2018 年下半年Model 3 产能爬坡停滞,直接导致全年50 万辆的产能目标泡汤;衍生影响
包括Gigafactory 1 产能未能达到50GWh;而更小的规模效应导致电池成本未能达到100
美元/KWh ;从而导致3.5 万美金起售的Model 3 量产时间推迟;乃至后续的Semi Truck
量产计划推迟。
你会发现特斯拉的产品组合规划是一环扣一环严丝合缝的,一旦有一个环节掉链子,全盘
都要受影响。现在,掉链子的是Model 3 未能起量。
◢◣◢◣
◢◣
未来一片光明
现在看来,特斯拉在2018 年遇到的一切困境,都源于2016 年5 月的激进规划。如果没有
Dreadnought,也就不会有这么多困难和挑战出现了。
但所有决定都不是拍脑袋做出的。拿Model 3 开刀验证全自动化产线,是因为它确实是全
行业最有可能实现全自动化量产的车型。除了众所周知的大幅提升集成度,降低制造复杂
度;低至1 万个零件、1.5 公里线束;Model 3 的总装车间只有不到50 个工序,相比传
统车型简化了70%。
虽然最终失败了,而且付出了数十亿美元和高管流失的代价,但所谓“熟能生巧久病成医
”,特斯拉团队在Model 3 产线中对自动化机器人的理解,数十个子产线的设计经验,在
明年的Model Y 投产时毫无疑问会卷土重来。
有人会说,在传统车企纷纷觉醒的今天,特斯拉失去的不仅是高管和几十亿美元,2018
年未能实现50 万辆/年的产能,以及与之匹配的其他业务进展,丢掉的空窗期才是最大的
损失。
对于这个说法,我想贴Elon 的传记《硅谷钢铁侠》中的一段话。
│一位前Space X 高管给过一个比喻:这就好比Elon 要求大家造出一辆车,只
│用一箱油就能从洛杉矶开到纽约。等到准备将车开往纽约的测试时,所有人都
│觉得一箱油最多只能开到拉斯维加斯,但最后却开到了新墨西哥州,比大家的
│预期多了一倍。
别忘了,特斯拉最初的计划是2020 年实现50 万辆/年的产能,虽然2018 年最终未能实现
,但即便推迟到2019 年,也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一年。
所有的传统车企,都不会以这样的逻辑思考问题,调整规划。
2018 年是特斯拉自成立以来最艰难的一年,却也是最成功的一年。就像Elon 说的,今天
的特斯拉,拥有地球上所有消费品公司中最激动人心的的产品路线图。全自动驾驶
Autopilot、Model Y、Semi Truck、Roadster、Powerwall、Powerpack 以及SolarRoof,
这是一个无比强悍、完美闭环的产品组合。
特斯拉的未来会好吗?
作者: pc007ya (Wasoneric)   2019-01-22 04:53:00
push
作者: jason0330 (哈哈灭修干魔哈哈问题,9)   2019-01-22 05:20:00
最棒惹赞赞赞
作者: N48212   2019-01-22 06:33:00
好复杂
作者: qDaniel (去Lava写Java)   2019-01-22 06:46:00
好险我看到一半就end,内文有大量重复,用不同字堆叠相同观念或论述,简单讲就是model S/X虽然难量产,但最后产量仍然有赶出来,而3截止目前缺没有,3少掉一堆配备跟制程产量上不去,是因为老板想搞全自动化,但目前搞失败又花了一堆资本,除非找到更大金主,不然前景不被看好
作者: yaritai (雅立钛)   2019-01-22 07:30:00
都没人买是要怎么好起来喇
作者: siviglia (刺激阿!)   2019-01-22 07:47:00
推一个
作者: DYE (跟脑残争最后都会变脑残.)   2019-01-22 08:54:00
end M-3的订单没消化完只是因为不想做入门版的因为入门版的定价低于现在的成本 做一台亏一台现在还去接新的欧洲跟中国的M-3高价版的订单
作者: suntex01 (tears in my heart)   2019-01-22 10:41:00
但即便推迟到2019 年,也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一年。这句有点问题啦.因为一般正常的上市公司不会全压然后冒着失败公司就会垮的险去做事.以结果论他提前一年算是成功啦.可是有没去想过这成功的代价跟失败的结果会是什么.不是说不能push团队去超越极限,但某种程度来说他做的事已经是贸进.而且更别说原本规划然后拆掉的自动化设备要算谁的?时程快了一年,可是当初的产线规划也失败了.终究还是靠传统半自动化的产线推进一年.不然说当初要不不要贸然全自动化又要缩短时程,今天说不定不会亏,时程也有可能还是可以更轻松的的提前一年.
作者: ru04hj4 (纯朴乡下人II)   2019-01-22 12:01:00
台湾老板就知道人工的好
作者: somedayborn (克里斯)   2019-01-22 12:12:00
都是结果论啊,不贸进怎么促使产业的大幅提升,别忘了当初一堆人说电动车很简单,只是传统车厂觉得没市场不做,现在看来是做不出好的电动车!
作者: Barolo (Barolo)   2019-01-22 13:06:00
好笑 那当初一堆然在讲全自动化很难 所以国际大厂没做时你是怎么笑那些大厂不思进取的? 你怎不看看你当时一付你Sca葛格最会最懂的嘴脸是怎样?机器人的调校就是很神奇的难 明明试做没问题 但规模化后就是会莫名其妙跑掉 重点还找不出正确原因只能重调结果你又是怎么嘴的?
作者: dcoog7880 (给猫)   2019-01-22 13:31:00
作者: m82 (消脂努力中)   2019-01-22 13:40:00
我觉得下一个难关是他在贸易战未完结时贸然进中国设厂
作者: Barolo (Barolo)   2019-01-22 13:41:00
只想靠燃油车赚钱而不想发展电动车的传统大厂(Toyota)
作者: m82 (消脂努力中)   2019-01-22 13:41:00
中国去年12月汽车销量比前一年12月降了19%如果中国经济下行持续,中国车市会整个萎缩
作者: Barolo (Barolo)   2019-01-22 13:42:00
你当丰田的燃料电池车是燃油车腻 哈哈 反正你的嘴脸就是这样 不用镜子你自己也很清楚啦无视就彻底点 不用一边说我无视你唷 然后又一边自打点回一堆 就跟你当初说要怎么叫我的 结果也没实现一样
作者: treeson (树桑)   2019-01-22 13:44:00
Tesla不那么激进其实马上就会被传统车厂吃掉了
作者: Barolo (Barolo)   2019-01-22 13:45:00
我同意新创公司就该激进 不过不表示Sca葛格在那乱造神还顺便喷别人就是对的
作者: treeson (树桑)   2019-01-22 13:46:00
传统车厂只要做出效率差tesla 10%但能量产的车子 teslar就再见了
作者: leemingjing (免惊)   2019-01-22 18:20:00
不如说中国只要半导体技术能追上差台GG一个季度内,美国就要GG了。这种结论不是废话吗?问题是目前还追不到,VW因成本过高放弃平价电动车,BMW寻求跟Tesla合作,这都显现要追到差10%何其困难。
作者: ingmu (good for you)   2019-01-22 19:51:00
这篇超赞!! 感谢分享!
作者: suntex01 (tears in my heart)   2019-01-22 22:00:00
讲干话你最会阿.你去看看哪个大厂现在会没事拿新车产线全自动化,又贸然推进时程的?拿投资人的钱去烧设备搞到最后还是得走回头路...范正都给你讲就好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