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从车的城市到人的城市:台湾该向美国汽车文化看齐?

楼主: yamatobar (747-8I)   2017-11-27 19:11:02
从车的城市到人的城市:台湾该向美国汽车文化看齐?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048/2842031
在一次聚餐中,我与两位美国友人聊起他们在荷兰当交换学生的经验。他们提到一位荷兰
老师,直说他非常具有美式风格,像极了美国人。我问朋友何以认为那老师很美式?他们
异口同声地说,是因为他与一般荷兰人大相迳庭,去任何地方都要开车。
许多人知道,荷兰是个自行车文化盛行的国度,荷兰人日常交通的首选就是自行车;然而
在美国,即便路程不远,第一选项必是汽车。
台湾人该学习这样的美式风格吗?
向美国看齐?汽车文化几乎席卷全球
许多刚搬到美国居住的华人都会赞叹:“美国真是太棒了,去哪里开车、停车都相当方便
!”许多习惯了美国生活的华人,更是眷恋着开车的便利。
美国人养成以车代步的习惯,并非因为国土幅员广大,而是因为许多美国城市是专门为汽
车交通而设计,有着四通八达的各级车道及大量的停车空间,让开车、停车都非常方便,
也让美国成为开车族的天堂。
如果到哪里都可以开车,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以车代步成了典型的美国文化之一。过去
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都努力向美国看齐,打造流畅的行车环境,所以汽车文化也早已全
球化了。
对开发中国家而言,又宽又直的道路就是进步的象征,是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必定得进行的
建设项目,是政府的重要政绩。
一向崇美的台湾,即便经济已经高度发展,心态上仍然停留在“开发中国家”,即使过去
几十年来小小的岛上已经建设许多高速公路与快速道路,也已拓宽无数地方道路,甚至还
有翻山越岭的横贯公路,政府仍然乐此不疲地继续规划和找寻新的车道路径。
海峡另一端、经济愈来愈强盛的中国,为了加速现代化,让“大道畅民心,和谐通四方”
,也极力仿效美国建构汽车道路网,即便目前中国人的汽车拥有率仍远不及美国人,但汽
车数量成长快速,已在201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购车市场。一方面,无论是大小城
市都面临严重堵车状况,但另一方面,因为预期未来汽车数量持续成长,许多新发展区域
的道路盖得比实际需求来得宽,于是,一条又一条没什么车流、但有着十线以上车道的道
路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
“真是了不起的远见啊!”许多人也许会这么想。
表面上看来,替未来的汽车成长预留道路空间的做法是聪明的,可预先避免未来交通壅塞
,但是,恐怕这“远见”还想得不够远。
在气候变迁和暖化的趋势愈来愈显著、车辆交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成为重要元凶之际,会
让人们更想买车、开车的道路建设其实是非常短视的。再者,这样的“远见”与将近一个
世纪前的想法其实没有两样,在时空已改变的情况下,交通规划的本质若没有因应时代调
整,又怎能说是“远见”呢?
科比意的未来城市,热情拥抱汽车的20世纪
话说20世纪初, 法国建筑师科比意(Le Corbusier)就有了这样的“远见”。科比意可
说是上个世纪在建筑和都市规划领域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除了引领现代建筑潮流,他对
都市规划的想法也深深地影响现代都市的设计。
科比意在1929年出版了《未来城市规划》(The City of Tomorrow and Its Planning)
一书,详细描绘了一个理想现代城市的蓝图,称之为“光辉城市”,企图解决20世纪初期
传统欧洲城市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快速工商业发展吸引许多人涌入城市讨生活,许多老城
市的公共建设已经无法因应大量人口所带来的挑战,产生严重的交通、公共卫生和健康问
题,影响城市发展。
做为建筑师的科比意,习惯性地从都市硬件空间的层面来思考都市问题,他断定就是因为
欧洲传统城市空间不规则、毫无秩序可言,才会造成城市运作的无效率。科比意非常欣赏
当时那些有着几何、棋盘格式街道规划的美国城市,因此认为城市应该要以几何的空间形
式来创造高度的秩序;他预见汽车将成为未来城市交通的主流,于是主张建造超级大的街
廓以减少交叉路口,让未来的汽车交通更流畅、更有效率;此外,科比意也认为,要达成
理想的城市样貌,非得把现有城市铲平从头来过不可。
科比意所描绘的未来城市空间样貌看来很眼熟吧?是的,科比意那热情拥抱汽车的未来城
市早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正是美国城市和世界各地新兴都市的样貌,也是当前许多都
市人所处的生活场域。
科比意的都市设计想法影响深远,过去将近一个世纪,欧美的都市规划界基本上承袭了科
比意的理论来改造都市,致力于创造更有效率的行车环境。而许多开发中国家的都市规划
也复制了欧美的规划逻辑,在政府意志远远凌驾于民众权益的情况下,更是能淋漓尽致地
实现以汽车为主的未来城市蓝图。
连科比意也想不到,过去的“远见”成为现在的麻烦
科比意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在实际上却是问题重重。1960、70年代,为了解决美国部分都市
区域贫穷、犯罪、破败的问题,美国政府进行了一连串的都市更新计画,实践了科比意“
从头来过”的主张:将许多原有的都市纹理全部铲除,以大街廓、高层住宅、笔直的大马
路取而代之。
然而,以重建硬件空间的方法来解决都市问题毕竟过于天真,将问题简化了,除了效率外
,完全没有考量到其他细微的社会面向,当时就立刻遭到著名的都市评论者珍.雅各(
Jane Jacobs)的强烈批判。
目前,欧美政府早已不敢再进行如此粗暴的都市更新政策,甚至连“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一词也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可悲的是,台湾的官僚到现在都还奉之为都
市现代化的圭臬,热情地拥抱问题重重、过时的都市更新观念。
时至今日,包括台湾和中国许多掌管都市规划的官僚,不管认不认科比意为祖师爷,都仍
以满足汽车成长需求、维持汽车交通流畅做为空间规划的基本价值。
于是,许多城市成为汽车的天堂,却也同时成为行人的地狱,衍生出许多问题。当都市中
涌入太多的汽车,不但造成交通壅塞,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车撞车、
或车撞人的事故也成了城市安全的大麻烦;此外,行人的空间被汽车排挤,走路空间和安
全保障同时流失;在没有良好公共运输的情况下,许多人不得不选择开车。
另一方面,都市规划者在满足汽车交通需求的同时,也因为创造了良好的开车环境而进一
步鼓励人们的开车行为,在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又制造了未来的汽车成长。
在20世纪初期那个汽车尚未普及的年代,科比意的“远见”在于看到汽车普及的未来,因
此认为城市必须建设大量笔直的道路以因应未来需求。然而,诚心想解决问题的科比意,
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今天汽车的大量增长,还会衍生出当时人们想都没想过的气候变迁问题

科学研究显示,大量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是造成当今全球暖化与
其他气候变迁现象的主要元凶;而化石燃料的使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宗,虽然许多工业
也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但私家汽车也得为气候变迁现象负上很大的责任。也许有人会问,
私家汽车的增长真的可以归咎于道路建设吗?
这也许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但我认为要是没有独尊汽车的都市交通规划,今天
汽车数量也不可能恣意地成长。
这样看来,科比意当初以汽车为考量的“远见”,不但以都市更新的形式造成社会破坏,
也成为今天许多都市环境问题和气候变迁的麻烦制造者;同样的,那些为将来汽车成长预
留空间的道路建设,也不过是为未来制造麻烦。
人性化城市,交通方案不该只有一种选项
都市规划者其实应该再想更深远一点,问问以下问题:当预留的车流空间不敷需求时该怎
么办?随之增加的停车需求又该如何解决?我们可能不断地兴建道路和增加停车位吗?
想远一点就会发现,以不断增加供给(道路建设)来满足需求(汽车成长)的交通方案,
最后只是死路一条。
比世界上许多国家早一步“现代化”的欧美富裕国家,早已尝到独尊汽车的城市交通规划
所带来的苦果。2015年,以私家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加州,其交通部终于正式承认一个
事实:盖更多的高速公路并无助于舒缓交通,反而会吸引更多人开车上路。
从3、40 年前开始,许多欧美城市就开始修补过去的错误。欧洲在城市交通的改良上尤其
积极,许多欧洲城市甚至结盟,誓言共同努力,朝向“无车城市”(Car-Free Cities)
的愿景努力,从减少汽车交通、增加其他交通选项做起,最终希望免去人们买车的需要,
让城市从车的城市变回人的城市。
欧洲城市迈向无车城市的主要做法包括:改善市区的步行环境、减低行车速度、增加开车
和停车的困难度和金钱成本等。在抑制私家汽车交通的同时,也发展完善的大众运输系统
、建构自行车环境,并提供汽车共享的服务。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欧洲城市已经成为世人羡慕不已的人性化都市。许多住宅区的街
道做了改善,强迫车辆减速以维护居民的安全与社区安宁;市中心繁忙商业区的车流显著
减少,舒适宽广的人行道增加了,甚至有不少禁止车辆进入的行人徒步区。
许多欧洲城市也建构了高品质、可信赖的大众运输系统,和友善的自行车环境,让人们在
汽车之外有了其他更省钱、更便利的交通选项。除此之外,因为政府刻意施行相关政策来
提高买车、开车、停车的金钱成本,进一步减低人们买车、用车的欲望。今天,欧洲城市
成为人人向往、舒适宜居的地方,正因为她是人的城市,而不再是车的城市。
但,改革的脚步仍然继续。例如,2014年,芬兰首都赫尔新基就宣布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
画——要在2025年,让人们根本没有任何拥有私家车的理由。挪威首都奥斯陆甚至大胆地
宣布,2019年以后,所有车辆都将禁止进入市中心,成为真正的无车城市。
城市的远见,奠基在解决问题的本质
城市的远见,不只在为将来的趋势准备,更在于能否看到问题的本质。
过去人们看到的都市交通未来,不过是汽车成长的趋势,不但没有看清交通问题的本质,
也没有想到汽车成长的可能后果。交通关乎于人们如何在都市中移动,而移动的工具有很
多种,汽车当然不是唯一选项。
当然,人们无法清楚地看到未来,也不可能预知任何行动的全部后果,能看到多远,的确
有其局限。为了减少视野局限可能造成的负面后果,最重要的原则是:多元的解决方案总
比一元好。解决交通问题不能孤注一掷地独厚私家汽车这个选项,多管齐下才是聪明、保
险的做法。(本文摘自《好城市:绿设计,慢哲学,启动未来城市整建计画》)
作者: KingCherry (男男)   2017-11-27 19:23:00
台湾有个大问题就是停车空间太少 导致一大堆违停 久了就变习惯
作者: amou1030 (手牵手一起走过)   2017-11-27 19:24:00
停车空间少是因为垃圾政府从来不关心总量管制
作者: OrzOGC (洞八达人.拖哨天王)   2017-11-27 19:25:00
停车空间少(X)不想走太远(O)
作者: amou1030 (手牵手一起走过)   2017-11-27 19:25:00
让刁民开车开爽爽,政府税金也收爽爽罚金也收爽爽
作者: artiller (砲仔)   2017-11-27 19:26:00
台湾哪是学美国,停车位根本不够学日本也不对,大众运输超弱
作者: niko0202 (Niko)   2017-11-27 19:30:00
字太多 先说结论:文组误国啦~
作者: callmedance (NightFury)   2017-11-27 19:38:00
持有车的成本太低 停车位太少 掌权者不关心不过台湾不是交通问题停滞 是所有问题都在停滞不前
作者: Scape (non)   2017-11-27 19:39:00
把温室效应完全归咎在汽车身上是很弱的叙述
作者: callmedance (NightFury)   2017-11-27 19:39:00
除了小吃文化 我真的看不到台湾有任何进步的指标
作者: Bboykeyes (刘羽剑)   2017-11-27 19:40:00
推四楼。一堆低能以为停一两分钟买个东西就可以违停
作者: LaBoLa (滚来滚去!!!)   2017-11-27 19:41:00
老实说 原文出发点是城市 原PO延伸到整个台湾 其实没必要
作者: Bboykeyes (刘羽剑)   2017-11-27 19:52:00
另外,其实温室效应是近几个世纪的观察,与二氧化碳的多寡虽然看似直接相关,但并未有直接证据能证明是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不应该因为二氧化碳能吸收红外辐射热能,就下此结论。地球的温度变化应该以每万年甚至每亿年来做观测才会准确,不然怎么会有冰河时期。比较冰期与间冰期中,赤道温差约5度C,而极区温差约8度C,短短数十年数百年的变化就去评断百万年的变化其实并不合理,再说把二氧化碳排放完全都归咎于汽车更不合理
作者: vvcc15 (vc15)   2017-11-27 20:07:00
事实上停车问题没那么严重 多数是人懒的走远一点一堆暂停一下不会死的心态 造成直接少一线道
作者: shinkiro (Shinkiro)   2017-11-27 20:18:00
转垃圾文章干麻?台湾有美国大小的10%再说好吗
作者: pneumas (ˉ)   2017-11-27 20:40:00
台湾多大 美国多大?
作者: TaiwanNeko (台灣小小貓)   2017-11-27 21:33:00
推四楼
作者: agow (猴子)   2017-11-27 21:36:00
违停(X)我就停一下下(O)
作者: ROTFL (LMAO)   2017-11-27 21:42:00
歹丸城市规划就非美式,是要学半套的?
作者: nctufish (暂 别 校 园)   2017-11-28 00:05:00
台湾的交通解答就是机车,应该鼓励低污染安全机车而非打压
作者: ciswww (Farewell)   2017-11-28 00:29:00
三轮+油电混合
作者: GitServer (Git)   2017-11-28 00:57:00
还满烂的文章 一开始论述就不对了
作者: KingCherry (男男)   2017-11-28 01:39:00
你讲的不想走 最主要就是停车空间不足 那些停车空间都是后来才盖的 但习惯早就养成 加上没人抓机车就乱源之一
作者: MADNUG (1234567654321一下吧)   2017-11-28 06:39:00
老大!
作者: s6567627as (lamigochampionship)   2017-11-28 08:01:00
都市的停车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的好吗 楼上几位别一直强调停车位不够 要想想如何减少私人运具 就是不断的规划停车位跟兴建马路才会使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作者: kimisawa (杨)   2017-11-28 08:42:00
住桃园要在南港上班 不开车要多久通勤
作者: kawashimaai3   2017-11-28 10:13:00
高铁应该蛮快的
作者: Killercat (杀人猫™)   2017-11-28 10:57:00
车子目前来讲还是必须,你要去武岭出游住个几天又要带着一家老小又要带着行李的 不开车有点不切实际要去高雄屏东访友开会出公务 用车子也是简单的多
作者: x8501991 (卍乂鲁鲁a大魔导乂卍 )   2017-11-28 11:04:00
一人一车就是自私的行为,自己一个人骑机车不是方便也节省空间吗?
作者: cystal (专业代PO)   2017-11-28 11:36:00
看一下两国气温差距 荷兰夏天了不起25度 台湾多了10度不只 要骑脚踏车当文青也是在秋高气爽的季节
作者: horb (猴柏)   2017-11-28 11:37:00
台湾汽车已经是无敌了 光是号志设施都是汽车优先 我现在出门都不想骑机车了不过电动机车才是唯一解 大家都骑机车 汽车才不会塞车 赞
作者: cystal (专业代PO)   2017-11-28 11:38:00
骑脚踏车骑到内裤全湿 看你还有没有心情做其他事
作者: d88647511 (Ricky Rubio)   2017-11-28 13:00:00
这还有卫生观念的问题 有卫浴间的公司不普及穿着车衣骑车去公司 在淋浴换装 不过又牵涉到工时的问题 房价高又导致只能住很远通勤落后国家就开燃油车大家一起痛苦自行车生活圈是给先进国家玩的
作者: madaoraifu (没有反应,就是个Madao。)   2017-11-29 00:47:00
我乡下人通勤可要来回60公里啊,骑脚踏车会往生
作者: CORSA (重型爬行兽)   2017-11-29 09:39:00
说从车的城市到人的城市 结果都在推崇自行车?自行车不是车?
作者: iifz32 (yi yuan)   2017-11-29 21:38:00
笑话,自行车是会排碳,比电动车更环保一百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