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路过昨日某论坛,东华李秀华教授发表题为"《张迁碑》导论及寇培深临本述要"
文本释义一节下自注:“"八月策民",多家学者释文为"八月算/筭民",根据原碑
文"□"为"策之古体,而非"算"。江兆申《临张迁碑》八屏对此字曾提出疑问,陈
明贵据《隶辨》以"策"字亦作□,有策书于上,所驱策诸下也。笔者据教育部异体
字字典,认同上述所言……。”(按:□此字上似"廾"下似"共",汉隶草头多为竹
之讹)讨论人蔡明赞与主持人林进忠两位先生大概没注意到李的这段注解,于是指
正说此□字应释为"算"字。
吾人啽呓呻吟为同宗稍抱不平。首先,李自注引用陈明贵文章与部编异体字典,似
循环互考,盖二者所据皆顾蔼吉《隶辨.卷五 页四十四》。中有二字例,一、◎
(上竹形似廾,下形似夹)说明“亦有从"夹"作"䇲"者,《礼记.曲礼》"先生书䇲
,琴瑟在前"释文云:"䇲"本又作"策"。《仪礼.士冠礼》"筮人执䇲"与《易.系
辞》"干之策,坤之策"”。二、□(上竹形似廾,下形似共)说明“"策"亦作◎,
复省"夹"为"共"。释名云:策书教令于上,所以驱策诸下也。碑云"□民"盖驱策之
意。”
释◎或□为"策",可见于更早的隶字编。宋 娄机 《汉隶字源.卷六 入声 二十一
麦》"策"字条收有《成阳灵台碑》、《槀长蔡湛颂》两字例作◎,其中"诏◎"即"
诏策",一般误释为"诏英"。
藉《隶辨》、《汉隶字源》仅能暂定口、◎为"策"之异写,而与按户比民的"算民"
间有何关联,还需要额外的证据,吾人知有二:
一、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马(上竹下朵)曰策。以策击马曰敕。经传多假
策为册。又计谋曰筹策者。策犹筹。筹犹筭。筭所以计历数。谋而得之。犹用筭而
得之也。故曰筭、曰筹、曰策,一也。张良借箸为筹。”
二、王国维 《释"史"》,在解释"中"为"盛◎之器"时说:“计历数之"算"则长六
寸,《汉书.律历志》:"筭"长六寸。"计历数者尺二寸与六寸皆与简策同制。故
古"筭"、◎二字往往互相。《既夕礼》"主人之史请读赗,执筭,从柩东",注:
"古文筭皆作◎。"《老子》"善计者不用筹策",意谓不用筹筭也。《史记.五帝本
纪》"迎日推◎",《集解》引晋灼曰:"◎,数也,迎数之也。"案:◎无数义。惟
《说文解字》云:"算,数也。"则晋灼时本当作"迎日推筭",又假"筭"为"算"也。
汉荡阴令张迁碑:"八月◎民。"案:《后汉书·皇后纪》:"汉法常以八月算人。
是"八月◎民"即"八月算民",亦以◎为算,是古"筭"、"◎"同物之证也。……
又古者筮多用◎以代蓍,《易.系辞传》言干之策、坤之策,《士冠礼》"筮人执
◎",又周、秦诸书多言龟策,罕言龟蓍,◎、筭实一字。而古者卜筮亦史掌之,
《少牢馈食礼》筮者为史,《左氏传》亦有筮史,是筮亦史事。"筭"与"简策"本是
一物,又皆为史之所执,则盛筭之中,盖亦用以盛简。简之多者,自当编之为篇。”
初看段注,以为□◎与"算"是字异义同而已;再看王国维《释"史"》,则"□、◎"
与"算"竟真视同一字! 教人从字源上百思不得其解,依所列"证据"只敢推敲□、◎
与"算"既非通假、也非字误,那么以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所提的"同义换读"或许
更为恰当:“有时候,人们不管某个字的原来的读音,把这个字用来表示意义跟
它原来所代表的词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于是,或可归结为:□◎实为"策"字
,《张迁碑》"八月□民"因其义同于"八月算民",所以□训读为"算"。长此以往,
凡文章刊物碑帖对"□民"皆释为"算民",大家也都习惯认"□"作"算"了,明明本字
"策"还很活跃,异写却被本该捍卫文字的学者当成"算",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