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汉平老师那听了几堂草书课,偶尔听他抱怨起于右老一两个已成"标准"的错字
又打趣地对学生说:“这就像是我写错字的当下,你们也不ᄡ惟峇ㄦQ纠正一样”无
人纠错、竟成标准。好奇使然,趁空闲翻阅了左岸胡公石《标准草书字汇》与张权
《标准草书要领》两本书……结果引发了一连串精神上的不适,姑且称之为“标草
不耐症”。究其机理,吾人先学楷后再从诸帖中习草,成见既立再看标草,才会觉
得易写与易识往往冲突,造成精神上的不耐。标草蒐罗古人草字而取简约者( 到底
有多爱弘历呀?),省借上似倾向于易写,易识则因涉及多字间的区别,不一定能兼
顾。加之标草省借类化处理同形、拟似字的规则尚且不明,在深究以前,只能勉强
以准标准(quasi-standard)看待。以下H记初习感想,不敢说是公允。
以事后诸葛论,不管是识楷书草或是识繁书简,都和提高识字率搭不上关系,推行
草、简以求扫盲的想法恐怕出于士人的烂漫。以“易识”、“易写”、“准确”、
“美观”为原则所建立的标准草书,其书写省时、益于扫盲的功能需求在数位工具
普及后已然不在。况且在识读用楷、书写用草的方针下,既要学楷又要习草,对学
子来说无疑是额外的负担。简体废旧立新,大幅删减并改造文字,如“干、干、干
”省为“干”、“复、复、覆”省为“复”,要学的只有一套规范字,即便如此,
识字率也未曾高过推行正体的我们。简字有所谓的总表,内容并未穷举,依简化原
则类推简字时必须处理同形相混的问题。标草虽无刻意造立代表符来缩减常用字字
数,然在省借类化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也要处理大量的同形、拟似字。简体有所谓
的简化原则,标草既然冠以标准之名,吾人自然期望它也具备省借类化的规则,好
在类推他字时能有所依循,没料接触后希望落空,举《字汇》《要领》字例:
“变”“燮”字上对称符,故以字下“攵”、“又”特征做为区别;“干”“轧”
字左享字符,故以字右“乞”“乙”做区别。似乎有着两字主部同符时以从部特
征为区别的规则,可是“敌”“毅”字右又字符,不以左旁“古”“豕”特征做为
区别,反而沿用习惯草法改写左上立部。
“副”“耐”左同为豕字符、右同为刀字符,“耐”以右部“寸”原形做区别;“
驭”“效”,左同为马字符(《字汇》补充符)、右同为又字符,“效”以右“攵”
原形做区别。隐含着左右合体字同形时以左旁作为代表符主部、右旁作为区别特征的
规则。可是:“朗”“鵄”“鸥”等字同形:左良字符、右月字符,“朗”左右皆
代表符,“鵄”以左旁“至”做区别,鸥以右旁“鸟”做区别。依同部位主部首不
得异式原则,《要领》不该把“鵄、鸥”归入左良字符下,而是放在右月字符下才
不会产生冲突。若说“朗”是良字符与月字符字面上的"正形",故有代表符优先原
则,但看“覤”“觑”左虎字符、右同部件,“觑”用代表符,而"正形"的“覤”
反而是用“虎”原形做为区别。又“牒”“揲”“搡”左提手符、右草形相同,非
"正形"的“牒”反而用提手符,类推“揲”“搡”等左旁提手"正形"的字时只能靠
右旁原形以兹区别,此又易与传统草法混淆。
按:“觑”为《字汇》字例,“覤”为《要领》字例,“覤”不用虎字符恐缘
于《要领》成书晚于《字汇》,并非依某种原则归类,实则此二字应该是
放在单独符“见”部之下比较恰当。同部位部首不异式的原则先天上就与
一符代多符矛盾,往往有二字主从部皆同符、从部尚且同楷形的情况,此
例可见因从部非代表符又硬要归类,便放弃了原则而更动主部。
“封”“刲”左武字符、右刀字符,“封”左右皆代表符、刲左右皆原形,似因
依循罕字不草的原则。可是“勴”“豦力”同符,“勴”字左旁用虎字符而“豦力”
用原形,此二字皆未收录于部订辞典中,莫非“勴”非罕字? 其他如“鸸、鹝、鶵
鶝”等,罕字与否的标准为何?
又,在无拟似或同形的情况下,“勍”左京不用享字符、“郊”左交不用马字符,
若说有沿袭习惯草法的原则,则同样无拟似字的“敬”何不沿用? 如“初、摇、丽
、剪、布、照、带、勉、声”等则又循传统草法更进一步省借。而取传统草法者又
以易写而非易识为优先,如“静”取冷僻的“主争”形,来源似是未可信的阁帖晋
武帝书,左旁“青”省简为“主”,“靓、靛、䴖”依此套用。
以上所举种种不耐中,最不能适应的就是过度的类化与省借。
固然,标草在纠古人错笔加以区别而使之易识的工作上非无建树,譬如规范单一写
法后解决了草诀歌字例中许多刻意拟似的字,如“类、严”“孝、存”;处理“孜
殷敦敲效驭”等易致混淆的草法,将“殷”首画排除短横,左旁归入角字符必免与
马旁形似,“敦”习惯上有“高、马”草形的左旁回归享字符,“效、驭”则依右
旁原形特征作为区别。然在追求易写而将某部件舍弃笔意上差异、约化为代表符的
同时,可能又有新的同形字产生,若不能像隶变后楷书那样同形兼通,就只能放弃
其他部件的简省以兹区别。如将传统草法左旁中保留行意而各有差别的“身、耳、
牙”、“示”、“衣”等统一类化为示字代表符后,“射”字只能放弃右旁从部“
寸”的简化,否则将与“初”混淆;“耶、邪”草形由“祁”占用,于是只能保留
左旁原形以作为区别。“耐”因左旁归于豕字符,“耐”字只好放弃右旁从部“寸
”的简化,否则将与“副”混淆。
虽然规ᄑd代表符意在易写与易识,然而所代表的部件愈多,辨识的难度恐怕会是呈
指数增长。请试想将26个英文字母两两依序由数字01至13代表,我可以轻易将一段
话(楷书)编译成一组数字(标草)来传递讯息如:(5,10)(5,10)(7,8,10)(3,1,10,13)
(1,10)(1,6,6),收到讯息的人知道编译的规则便能将数字还原成字母如:(ij,st)
(ij,st)(mn,op,st)(ef,ab,st,yz)(ab,st)(ab,kl,kl),排除无意义的字组与缩字后
可得(it/is)(it/is)(mot/not)(easy)(as/at)(all),判读结构可以辨别前两组同形
号码,最终解译出原始语句:it is not easy at all。倘若减少分配数字,譬如将
ab编为1,其余每三个字母依序由2至9代表,虽然略可提高编译的效率,却已让解译
过程变得十分困难。
非主部进一步省借原则下,“辞”字右辛省为干;“余”字左旁《字汇》另立食字符
省似“么”,右余省为辛字符,这些都可接受,然而阅读此二书时总能遇见让人觉得
夸张到有违“形失不草”的字例。理性上虽一直说服自己那标草不耐症状纯粹是心中
成见所致,像是传统草法如“叔、甚、使”这类简化字就不觉排斥,也愿意相信直接
从标草入门学草的人应该不会有这种困扰。可是站在实用立场上很难不去思考:做为
沟通媒介的文字,在易写边际效用递减下,为多省那一两笔而大幅增加辨识上的困难
,真是明智之举吗? 当然,换作是艺术的角度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毕竟“所有文字
的呈现终究都是影像”(The word is an image after all)。
后记:这篇牢骚原本要当做读过《字汇》《要领》后一系列字例抱怨与纠错文的引言
(如“台、()”ᄀu侯、儋”的混淆),结果写完后气也消了,可见不耐是可被驯化的。
人间亦有症状更为严重的标草过敏者(如耕○砚斋老板),却罕见有撰文批判,大国有
篇赵联磊《浅析于右任标准草书之得失》,求知若渴,可惜不了解入手管道。
图版:https://goo.gl/84td3f
注:末段()缺字无法显示,其为“老”下去“匕”加“至”。
再注:冷静过后想想,传统草法真得需要改革,像是借部浮滥的问题,大抵古人认为
就算讹误,只要整体看来差不多,知道对方想写的是什么字就行。像“公、名
、召、台”常常借到错乱,一个“绍”字草法有时借“公”,反正没有(糸公)字
,有时借“名”,(糸名)都借成了绍的异体,可是有的是借到“台”的,“绐”
可是不一样的字呀。
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