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TAV72 (刁民党党务主委)
2025-03-15 18:08:51https://ccc.technews.tw/2025/03/15/the-story-of-hideo-kojima/
别人剪预告是为了卖游戏,小岛秀夫是为了讲哲学
作者 Dindo Lin | 发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15 日 12:00 | 分类 PlayStation , 游戏
即便是放眼全球游戏业,小岛秀夫也是个“怪咖级”的存在。
在竞争激烈、商业逻辑严谨的游戏产业里,宣传预告片的目的向来明确──在短短两到三
分钟内,让玩家了解玩法特色、剧情背景,并刺激购买欲望。然而,2018 年,当小岛秀
夫携新作〈死亡搁浅〉(Death Stranding)登上 E3 舞台,一支长达 3 分钟、完全看不
出玩法、充满隐喻与诗意的预告片,震惊全球游戏界。这种小岛秀夫个人型态的宣传手法
,也是今日探讨他游戏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死亡搁浅〉是他自己的小岛工作室第一款游戏,也是 2016 年至今唯一游戏。看到〈死
亡搁浅 2〉以 10 分钟剧情剪辑预告片,不禁让人想起 2018 年时,他就是以一支 8 分
钟预告抓住全球玩家目光,但看完预告后,没人清楚这游戏在玩什么(或说真的只有走来
走去吗?)有人形容这款作品像小岛秀夫本人“想像极限”的结晶,也有人质疑“这种宣
传究竟想卖什么”。
换句话说,这类强调戏剧张力与电影化行销模式已非小岛首次,但〈死亡搁浅〉的玄妙故
事性逐渐封神后,这次故事非单纯的“死亡搁浅在玩什么”,而是“这次剧情会是什么发
展”。但确信的是,放眼整个游戏业界,会以剧情影片当宣传主轴的,大概也只有小岛秀
夫。
虽然〈死亡搁浅〉的玩法真的很难宣传。
小岛秀夫的独特地位
小岛秀夫早在《潜龙谍影》(Metal Gear)系列就喜爱使用电影式故事铺陈,让游戏预告
像电影展开。IGN 指出,从 2016 年 E3 首支〈死亡搁浅〉预告开始,玩家便像坐在电影
院里看高成本科幻片。迈兹·米克森(Mads Mikkelsen)、诺曼‧李杜斯(Norman
Reedus)、蕾雅‧瑟杜(Léa Seydoux)等知名演员全数加入,即使只是几分钟预告,也
能呈现好莱坞等级的演出。部分独立开发者或者规模有限的游戏工作室,或许想制作长篇
预告,却往往难以负担这种制作规模所需的资源与人脉,更难吸引国际级演员阵容共同助
阵。
除了制作能力,“粉丝文化”也是关键。由于小岛秀夫在科乐美(Konami)时期累积《潜
龙谍影》系列的全球知名度,他离开老东家后,随即获 Sony 投资成立工作室,甚至还有
好莱坞导演、明星大力支援。GameSpot 曾在相关报导中指出,尽管玩家曾对他的新工作
室前景感到不安,却也抱持好奇,期待他能进一步实现“电影与游戏结合”的野心。在这
种“粉丝相信小岛秀夫将带来革新”的情况下,无论他抛出多长、多抽象的预告,都会有
人耐心观看并热烈讨论。于是,就算预告只有隐喻、象征与谜团,也能一次释出 5~10 分
钟却还引发话题。
这种超长游戏预告模式,其他大厂并非做不到,例如 Square Enix 或 Ubisoft 偶尔也推
出篇幅冗长又精致的预告。但就如多家游戏评论所言:“只有小岛秀夫能用实质的剧情片
段及满满符号感,剪出相当于电影短片的宣传,还让人心甘情愿看完”。小岛将自己定位
为“导演”,预告片大玩运镜、气氛塑造与表演捕捉,使影片每个表情与画面都带有强烈
作者风格。
对部分玩家来说,这样的电影感包装卖点十足;但对另一些玩家而言,这似乎只是某种浮
夸自大,且冗长宣传未必能说明游戏玩法,引发“买到手之后才发现内容不合胃口”的抱
怨。
https://youtu.be/HdzIwQhYABQ?si=_mn0RbC-FmpQW7_I
〈死亡搁浅〉的特殊“电波”
〈死亡搁浅〉预告让许多人对剧情充满期待,但游戏实际玩起来却不见得能让这么多人接
受。IGN 评测后给了 6.8 分成绩(满分 10 分),认为游戏的“漫长行走过程”对部分
玩家来说乏味至极,还有人在 X 批评“走路模拟器”未必值得花大钱购买。
但也有能接收到“小岛电波”的人给出高分评价,强调透过步行穿越荒凉场景的压迫感、
孤独感,能体现游戏想传递的主题,尤其是玩家彼此间在网络留下的痕迹或建筑,能在这
个孤独的世界上将大家连结成一体,这种社群互动让他们觉得温暖而新鲜。GameSpot 曾
指出,〈死亡搁浅〉的步行沉浸感反而成为不少玩家“前所未有”的游戏体验,好像在荒
野求生又好像进入玄妙世界,一旦懂得其中意义,便会有前所未见的满足感。
无论是 2016 年 E3 第一支短片、2017 年 TGA 再度公开的剧情预告,到 2019 年的上市
倒数宣传,皆强调小岛式叙事魅力。同时,他找来包括知名好莱坞导演吉勒摩‧戴托罗(
Guillermo del Toro)与尼可拉斯‧温丁‧黑芬(Nicolas Winding Refn)等知名人士客
串,即便只是几秒画面,都成为引爆社群话题的焦点。
〈死亡搁浅〉男主角扮演者诺曼‧瑞杜斯采访时分享一个小趣事:吉勒摩‧戴托罗直接打
给诺曼,表示“有一个叫做小岛的人会打电话给你,不管他说什么答应就对了。”诺曼困
惑地说:“小岛是谁?”吉勒摩回应:“不重要,答应他就对了。”这故事也能彰显在好
莱坞导演的新中,小岛秀夫拥有多么崇高的地位(专访分享于下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oTxTtd8jg&t=57s
另外一说,〈死亡搁浅〉也曾被称赞“少数能让 PC 移植版本同样跑得流畅”作品,更点
出小岛制作重视最佳化,不像某些作品随意移植到 PC 就交差了事。许多大厂将重心放在
主机平台,不愿多花成本针对 PC 进行深度优化,结果玩家花大钱买了高阶电脑,却面
临 Bug 与效能问题。
不少游戏公司急于满足季度财务目标,而忽略对游戏核心最佳化。然而,小岛制作在〈死
亡搁浅〉主机与 PC 版本整合,据说投入许多开发资源,试图让玩家无论平台都能体验相
同品质,虽然最终还是有人抱怨载具操作与地形设计过度繁琐,或是游戏后期太过冗长,
但最佳化方面得到不少正面评价、同时也累积了他的更多声望。
特殊宣传风格
小岛秀夫之所以能随心所欲地剪出长达 10 分钟的宣传片,部分原因来自他早在〈潜龙谍
影 2〉、〈潜龙谍影 4〉时期就累积“过场影片绵长”名声,甚至〈潜龙谍影 4〉有媒体
统计全游戏过场影片超过 8 小时,最后收尾还一次放映近 1 小时,活脱脱就是电影播映
长度。
许多传统观念认为,游戏预告不宜过长,否则容易让玩家失去耐心,也无法具体展现“玩
法”卖点。可是,小岛秀夫自知自己的定位并不侷限于传统,他多年来不断累积粉丝,有
信心粉丝会耐心观赏 10 分钟且充满隐喻的宣传片。这也不是空口无凭,例如 TGA 2017
那支 8 分钟预告获得极高点阅率,社群网络大量玩家争相破解各种符号,发现预告里每
个角落都可能藏着世界观彩蛋。
这样的宣传既张扬自我,也可能带有风险,尤其是过于特殊的行销手段──过于神祕的影
片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能接受。IGN 等媒体曾多次讨论,小岛式预告能引爆粉丝口碑传播,
但也有部分大众消费者只想快速知道“游戏好不好玩”、“有没有多人连线”、“战斗系
统精不精彩”。
于是,正面支持者盛赞这种“大胆行销”显示创作者决心,反对者则质疑“误导消费者”
或宣传过度空泛,毕竟不少人抱怨买下〈死亡搁浅〉后才发现主轴是“送货”、大量行走
,并没有典型射击或爽快打斗,也有玩家在 SNS 批评:“宣传片看起来多炫,真正玩起
来却是漫无止境的搬运作业。”但这其实是完美符合了这款游戏的玩法:玩家透过运送物
资维系各城市生存,并在孤寂跋涉中感受到网络连结的意义,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却可能
深刻打动特定族群。
就算许多人嘲弄小岛做游戏过度沉迷自我,〈死亡搁浅〉销售成绩在全球范围仍具有一定
水准──根据小岛本人表示,〈死亡搁浅〉销售超过 1,900 万套,即便有些人不喜欢,
但 Steam 大部分评论仍是“极度好评”。
游戏是小岛的重要信念与叙事媒介
小岛的独特作风多年来在粉丝间累积了一种特殊信仰,这种信仰来自他对“叙事”的坚持
,愿意花费庞大预算、顶尖技术、还带来国际影坛的人脉。即使是同样大笔资源倾注,也
不见得有人能像他那样,弄到宣传片不靠解释玩法、仅靠抽象情节、演员魅力就能抓住观
众注意力。〈潜龙谍影 2〉预告隐藏主角雷电,把玩家耍得团团转,也曾引发“挖坑行销
”争议;但最终,〈潜龙谍影 2〉依然成为 PS2 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可见市场对小岛秀
夫的包容度超越常规,只要他敢抛出奇特概念,粉丝往往都愿意接球并创造热议。
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实验空间”,是因为《潜龙谍影》系列全球销量与评价足以证明其
创意价值,并在 Konami 长期累积国际声誉。尽管双方最终分手,小岛 2015 年成立新工
作室,旋即获得索尼看好,签署发行合约,让他无顾虑地继续大胆创作,他更在 X 积极
与粉丝互动,分享自己看过的电影与书籍,建立“导演兼作家”形象,强化粉丝对他“艺
术家”身分而非纯商业开发者的印象。
Variety 访问小岛秀夫时提到,许多人认为他只要掌镜,无论是游戏还是影视都可能融合
得天衣无缝。但小岛秀夫强调“我对〈死亡搁浅〉,一直都只当成游戏看待”。他同时透
露曾写过新的电影剧本,只是不想担任导演,因无暇分身。
他认为〈死亡搁浅〉世界观与故事,依然优先锁定游戏媒介,希望粉丝以操作体验孤独与
连结。但既然他的叙事手段带有浓厚电影感,也使玩家看预告片时感觉“像在看长篇科幻
片”,引发小岛是否要正式跨足电影的猜测。小岛制作回应过,目前已有多个改编计画,
例如与 A24 合作的电影版本,以及更多跨领域创作,但都还在筹备阶段,暂无明确公开
资讯。
▲ 小岛的知名好友吉勒摩‧戴托罗。(Source:HIDEO_KOJIMA)
未来发展与多重跨界
Vice 谈论〈死亡搁浅 2〉预告时,以标题嘲弄“只有小岛能在星期天突然丢出 10 分钟
影片,还让全世界爆炸”。新预告看到类似《潜龙谍影》主角 Snake 的影子,还有合金
装备风格机体时,小岛粉丝对“小岛 IP”可能全部合而为一的想法爆发了,不知道是小
岛刻意致敬旧作,还是与老东家达成新协议?
但不管怎样,照小岛风格,就算有朝一日延续“游戏电影”概念,把不同 IP 元素放入新
娱乐载体也不会令人意外。Variety 报导,小岛与不少国际导演保持友好关系,包含乔登
·皮尔(Jordan Peele)、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访谈时也透露有更多计画洽
谈中。可见小岛式跨界并不限于“游戏改编电影”,更可能是创作人与导演级人物之间的
全新媒介合作。
这种独特的游戏制作风格逐渐成为“小岛显学”,有人担忧他离开 Konami 后,巨资砸入
如此奇特的游戏,是否还能获得如过往的成功?但事实证明,即便是如此奇特、怪异,比
起游戏更像是交互式小说的〈死亡搁浅〉也取得巨大成功,大众对小岛的期待已经从怀疑
延伸到“他能不能再做出下一个颠覆性的奇作”。
即便有人抱怨〈死亡搁浅〉步调缓慢、剧情晦涩难懂,还是有人奉其为“改变自己的游戏
想像”经典──这种两极化,也许正是小岛秀夫不愿走中庸之道的回应。
(首图来源:Kojima 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