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ilmwalker (外é¢çš„世界)
2022-12-27 15:44:06“潮流书店”变形记:不断快闪复制的“青鸟书店”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369/6865168
日前(12月22日)在脸书社群上面传出了一桩发生于“友善书业合作社”与高雄“承风青
鸟”书店之间的“退书”事件。
回溯事件源头,起初是由“三余书店”店长钟尚桦以不具名指涉某家“潮流型书店”(即
“承风青鸟”)短期经营的大量书籍进退,很有可能会因此而严重伤害到他们这些平日协
助独立书店经销书籍、由两百家小书店共同创立、获利不易且艰苦维持的“友善书业合作
社”,并且语重心长呼吁:“有权决定文化政策或有钱能投入文化事业的各位大人物,请
多看看脚边的小花小草,扶植一个潮流书店的资源,已经可以让许多地方书店茁壮成长”
。
随之,同为“友善书业”会员的“南崁小书店”店主夏琳也接着挺身呼应、发出不平之鸣
:“昨天听闻合作社去向那家潮流型书店催七位数字的帐,从7月至今都没付过钱,要专
程去催帐款。钱是催到了,幕后大老板豪爽支付了全款,并约定100天后退书的款项必须
归还,今日起开始退书”。
不久,该篇文便有超过上千人分享转载,引起极大回响。
由于这起“退书”事件很快透过脸书传播掀起了一阵舆论风暴,不仅引发众多网友强烈的
关切与愤慨,甚至惊动文化部长、出版人文司司长及高雄市文化局等公部门高层关心。且
因“承风青鸟”书店涉及高雄市立总图二期的BOT案,最后由高雄市文化局出面协调,并
承诺回应“不会退书退款”,事件才暂告落幕。
回顾其前因后果,就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起“退书”事件所透露的种种现象。我个人认为
,被指涉为“潮流型书店”的青鸟书店团队本身最值得令人担忧的,并不全然只是滥用退
书转嫁营运成本的个别问题。而是该书店主事者不断利用政府资源拿到标案快速展店,同
时借由媒体密集强力宣传、收割完短期成果之后,旋即转移地点“快闪”离开。对于在地
的商家文化与相关书店业者来说,这种做法往往才是伤害最大。
书店以三年左右为周期的“快闪”、“变形”经营模式
据悉,从2016年在台北华山艺文特区创立第一家“华山青鸟”开始,迄今“青鸟书店”已
经在全台各地陆续开设了屏东“南国青鸟”、台北“艺所青鸟”、“和平青鸟”、“青鸟
居所”、“南村青鸟”、“森大青鸟”,以及基隆“太平青鸟”与高雄“承风青鸟”等书
店。其中有的是在营运初期给予协助之后分道扬镳-比如“艺所青鸟”后来改称“文心艺
所”,另外有的则是仿效国外时尚界流行的“快闪店”(Pop-Up Store)概念,配合建案
销售搭建的样品屋书店“和平青鸟”。
值得注意的是,若把整个“青鸟书店”发展史的时间轴拉长来看,就会在这当中对照观察
出一些有趣的现象。
譬如今(2022)年6月在北艺中心二楼刚开幕的“北艺青鸟”,其脸书粉专原来最早其实
是“和平青鸟”所使用,后来由于“和平青鸟”在2020年2月停业,到了2020年10月“森
大青鸟”开幕时,就直接改成“森大青鸟”粉专。然后经营了一段时间,等到2022年6月
“森大青鸟”停业,便又再改成了今天的“北艺青鸟”。
同样情况,台北大稻埕“青鸟居所”于2019年9月开幕,到了2021年6月停业后,四个月后
(2021年10月)另一家位于基隆的“太平青鸟”全新开业,原先“青鸟居所”粉专就直接
改为“太平青鸟”。
相同模式,屏东“南国青鸟”于2018年12月开幕,到了2022年8月停业之后,原始粉专也
就直接“改头换面”变成了下个月(2022年9月)全新开幕的高雄“承风青鸟”。
类似的“变形”手法,同时也沿用到一些由“青鸟书店”经营团队所主导的大型标案活动
粉专上,比如原本从2019到2021年连续承办三年的屏东县政府“南国漫读节”,后来因为
没拿到标案、另外接了别的案子,便直接改为现在的“青鸟图书馆”。
若从上述“和平青鸟”、“森大青鸟”、“青鸟居所”、“南国青鸟”等这些没过多久就
注定“会消失的书店”来看,维系其营运存活的时间大概平均以三年左右为周期,等结束
之后便直接弃守,并将原先所有资源“快闪”转移到下一个目标地点继续扩张。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各地方政府以标案喂养“文化政绩”的迷思
早在2019年,本人即已发表过一篇〈书店,作为“炒作房地产”的新宠?〉专栏文章,针
对建商利用书店获取名气来助长土地炒作的样品屋(伪)书店“和平青鸟”予以公开批判
。
岂料,时隔三年后的今天,类此短期操作挹注大笔资源、依靠深谙公关行销手段、拥有媒
体声量的非在地团队(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来举办推广阅读或文化体验的经营模
式仍一直复制,持续吸引著同一批文青到各地看展参加活动,然后打卡赞叹这个城市的进
步!甚至出现了许多专门以地方或中央政府标案补助维生的公司,不断地重叠寄生。
坦白说,能够源源不绝拿到政府标案、利用书店和媒体制造“潮流”来赚钱,其实也是一
种本事,就经营层面来说亦无所谓对错。
最近这几年,台湾各地方县市政府都很愿意编列大笔预算、频频举办大型集中式的节日活
动(配合开书店),以标案养出一系列美好的幻景,用来包装政治人物的“文化政绩”。
据此营造所谓的“文化潮流”,不外乎就是透过“媒体宣传”(要说是“媒体化妆”也无
不可)来刷一波印象,直到那波印象退潮,紧接着再制造下一个潮流......
至于最后结果是否能够促成扶植本地经济、乃至真正提升整体大环境的“文化根基”?或
是会不会对那些平日用心深耕经营地方的独立书店、在地艺文工作者或团体造成排挤效应
?那就留给各位读者来评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