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书店生与死】当连锁书店与独立书店的界线模糊化──谈诚品和青鸟书店
https://www.twreporter.org/a/saturday-features-independent-bookstore-boundary
文字 詹正德
继《联合晚报》于6月2日停刊后,《苹果日报》近日则宣布裁员140名员工,其中近半为
编辑部人员,其他媒体多以“媒体寒冬”来解读这两起纸媒动态,但要说是“媒体寒冬”
,那其实并不由今日始,可能从10年前或更早以前就已经开始。
用不着多么高深的学术研究分析,人们都明白,是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包括阅读的习
惯,而且还在不断改变中。
书作为“慢媒体”,价值在哪?
以往人们阅读新闻、讯息,限于纸本刊物编辑印刷的费时耗工,最快的内容更新,大概就
是一天。然后大一点的报业集团,还可以用两班人做出早报、晚报,将这个内容更新的频
率缩减为半天。其他纸媒大概都比报纸慢,周刊、双周刊、月刊、季刊等杂志对内容的要
求就不在迅速或独家,而在于观点及深度,这是《时代》杂志(TIME)创办人亨利.鲁斯
(Henry Luce)100年前就强调过的“慢新闻”的优势,也是存活的关键。
当然,最慢的媒体就是书籍了,但是书籍也是能存在最久的纸媒。更新愈快的纸媒,则可
能愈没留存价值——报纸可能当天看完即丢,只有少数读者会剪报蒐集特定文章,而会做
剪报这件事的人也愈来愈少了。
尽管不同纸媒的特性各有不同,但是网络的发展几乎打趴各种纸媒,大量的“当下讯息”
充塞到每个人的眼前(且先不论还有其他各种社交媒体、串流影音等各种争夺阅听人眼球
的内容),就算明白阅读书籍与接收网络即时讯息的不同,但各种便利机制及阅读习惯的
改变,都明显不利于书籍这种“慢媒体”的生存。
然而书籍之所以慢,正是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累积,需要时间沈淀、筛选出值得后世珍视
典藏的内容,并不断给予人们启发,进而创新文明,其经过长时间历史积累的价值不言可
喻。
只要书不消失,书店就可以不断转型
纸本书、或曰实体书的保存及流通方式虽然也在改变,但书店及图书馆大体上仍维持运作
。虽然,去年底一篇关于英国的报导指出:
“英国特许公共财政与会计协会(Cipfa)对英国图书馆(北爱尔兰除外)的年度调查显
示,英国有3,583家图书馆分支机构在营业,比2018年减少了35家。自2010年以来,英国
已有773家图书馆关闭。”
该报导同时指出:
“与此同时,图书馆支出下降了29.6%。付薪图书管理员的数量也直线下降。图书馆的访
问量也在下降,2018年,图书馆的访问量为2.26亿次,而2009~2010年的访问量为3.15亿
次。”
这虽然只是英国的情况,但综合国内外纸本书及纸媒的情况来看,几乎可以这么说——纸
本刊物及书籍的消减趋势,几乎是不可逆的。
虽然趋势是纸媒转为网媒,纸本书刊则渐渐消减,但我仍然相信人类社会需要实体书籍,
并且仍然会在书店中流通,即使实体书店本身也跟实体书一样会渐次减少,但只要实体书
不消失,实体书店也不会消失,只是会不断转型。
连锁书店难保持独立精神?当诚品唯一校园书店也将熄灯
时至今日,碰上COVID-19(又称新冠肺炎、武汉肺炎)疫情蔓延,实体店面不论大小都遭
受到一定的打击,有不少老店名店都因此熄灯,实体书店更是灾情不断,然而关店动作最
大的却是诚品书店。
犹记得去(2019)年3月诚品书店30周年之时,诚品生活董事长吴旻洁就曾表示,诚品要
做“具有独立书店精神的连锁书店”,她进一步解释:
“连锁的意思是在供应链、后勤与运作上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与效益,但独立性来自于选书
、职人及活动规划,这部分不应该是连锁的,而是要根据在地社区规划。”
但今年疫情爆发以来,诚品已先后关了6家分店,包括3月底收店的台南安平店、4月底收
店的诚品台东故事馆、5月底收店的诚品敦南店、台北士林店、高雄医学院店,以及6月底
即将收店的大直实践店,除此之外,下半年似乎还可能再收掉2至4家分店。
诚品可能是趁著疫情期间大刀阔斧进行调整,只是是否朝向“具有独立书店精神的连锁书
店”在做,由于并未看到明显的实际行动,还有很多疑问。
单就即将收店的大直实践店来说,这是诚品唯一一间校园书店,而实践大学又是一间以设
计学院著名的大学,周边传统社区及高级住宅区错落、但不凌乱,各类商店林立,从生活
机能到环境都堪称“优质”,诚品书店在此经营,照理说很有机会凭借其设计力,打造出
更鲜明的品牌形象,并与实践大学的设计学院相互辉映,产生加乘效果。诚品实践店原本
有机会呈现独特性格,但在诚品高层立下的3个标准:“未来性、获利性与公共性”的综
合评估下,它最终还是不得不熄灯走入历史。
盘点全台校园书店,遭遇相似困境
诚品虽是连锁书店,但这唯一的一间校园书店与其他校园书店相比,却成为一个较独特的
存在。目前全台大专院校的校园书店大概分属3个连锁系统——高雄复文书局在政大、淡
江、中正大学、中山大学、高雄师大、东华大学等20多间公私立大学院校设有直营书店;
以原文书为主要经营的敦煌书局则在辅大、文化、东海、中央、静宜、中兴等11所大学院
校内设有校园书店;五南书局则仅有海洋大学、台北大学及岭东科大3家校园书店。这3个
连锁书店亦都还拥有非校园书店的一般门市书店,从出版、发行到通路都有经营。
除此之外,交通大学内的华通书局于今年5月也已结束营业,确定将由高雄复文书局接手
,元智大学的校园书店原本是敦煌书局,但2017年时退出、由天河书屋接手至今,元智大
学外还有间瑯嬛书屋,内外二间独立书店彼此扶持呼应、互相支援,形成一种奇特的“双
子关联性”。
若说台湾校园书店的龙头,该是清大的水木书苑,水木在清大已经33个年头,店主苏老板
更是近年独立书店组织“友善书业供给合作社”的重要推手,串连全台独立书店可说不遗
余力,但近年受网络影响,书店生意愈来愈困难。
一般总以为校园书店就是直接在目标消费社群内开店,生意一定很稳,其实近年来已经大
不如前,主要是原文教科书的订单缩减,大学生对一般书的阅读需求也在降低,且网络书
店买书可能比校内书店更方便,我就曾在清大校内的便利商店看到堆积如山的网络书店待
领包裹,虽然多走100公尺就是水木书苑,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不想多走那100公尺。同样
的情况可能也发生在像东海大学这样较大的校园内,先不说大部分学生住在校外,即使住
在校内宿舍,或是课间想去趟书店,结果还得上坡下坡……。
不论连锁或独立书店,进驻校园都不必然能经营出自己特色,最终都只能离开(例如实践
诚品、及交大华通),因为目标消费者的心态及行为都已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连锁书店
想“以独立书店精神经营各家分店”实际上更加困难,光是考虑到必要的组织内部变革,
就已经阻力重重;反而独立书店尝试用“连锁书店精神”的方式开设不同分店,可能较易
达成,目前有个现成例子就是青鸟书店。
青鸟书店,用连锁精神开独立书店
青鸟书店自台北华山本店成立以来,先后又开了几间分店:在屏东孙立人纪念馆的南国青
鸟、在台北内湖的艺所青鸟、与达永建设合作在台北捷运麟光站附近的和平青鸟、在大稻
埕的青鸟居所以及在台北信义区四四南村的“PLAYground 南村剧场.青鸟.有.设计”
。
其中,与文心建设合作成立的艺所青鸟,已改由文心艺术基金会单独经营、而成为艺所书
店,而和平青鸟则由于是开在建设公司的样品屋里,开店之初便已言明只会存在180天,
所以是一间“会消失的书店”,之后又延长了2个多月,至今年2月正式结束,目前青鸟书
店还有4间分店。
较特别的是大稻埕的青鸟居所内部,还“夹藏”了一间季风带书店,是马来西亚医生作家
林韦地来台开设,店内陈售除台湾出版的书籍之外,尚有来自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华文书
籍,带给台北华文书店不一样的文化风景。在此之前,林韦地亦在新加坡接手草根书室(
原由老作家英培安经营),将老店翻新;季风带初时开在六张犁的安居街上,后来因缘际
会认识了青鸟书店的店主蔡瑞珊,两人对于经营书店有共同理念,于是林韦地便将季风带
搬进了大稻埕的青鸟居所里面,成为店中店,但这并非首例,彰化花坛的有此艺说书店里
,就曾让好好生活书店进驻,如今后者已搬到员林自立门户。
界线模糊后,异业结盟或许是书店出路?
青鸟书店在台湾的独立书店里看来是个异数,虽然开了许多家分店,有些方式不无非议,
亦遭受许多公开批评(例如和平青鸟),但各店仍保有不同特色,亦未被媒体或读者视为
连锁书店,令人称奇;青鸟的不断扩点,而诚品则想汲取独立书店精神,这两件事使得连
锁与独立书店的界线开始变得有些模糊,或许在新的时代里,经营实体书店与是否连锁、
独不独立已经无关紧要,反而若能透过异业结盟,因地制宜,或有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书
店形式产生,只不过这些变化对书业来说是好是坏,恐也得等到成真那时才将自有分晓。
对实体书店而言,更加险峻的情势,可能不是争议何谓连锁、怎样才叫独立的界定,而是
网络书店的新兴挑战者,有可能带来新一波的割喉大战,这对整个书业来讲可能是场比疫
情更糟的灾难,而我们还没看到新任文化部长对书业有任何政策宣示,这些或许才是当前
最令人忧心、也最值得关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