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ddidas (天堂 地狱 一线间)
2025-05-21 23:14:04网页好读版:https://vocus.cc/article/681a3aecfd897800010517e4
只有20分钟的记忆有办法策划谋杀吗?—《玻璃的杀意》
我是谁?我在哪?我杀了谁?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提出“世界五分钟
假说”,只要赋予记忆就好,逻辑上是可行的一种思想辩证。《玻璃的杀意》主角麻由子
则是因为车祸罹患记忆障碍,每10~20分钟就会记忆重置回高中考大学时期,症状不见改
善近20年之久,泅泳在深不见底的渊薮,得靠旁人的提点或日记书信等方式才能掌握现状
。
造成大脑功能减损的罪魁祸首就是随机杀人狂合田,不仅废了麻由子后半人生,双亲
也没能逃过魔掌。意外撞残麻由子的光治无法承受良心的煎熬与日久生情的催化,拾起照
护衣钵。怎料,因吸毒导致责任能力减轻的合田逃过死刑的制裁,近期出狱,对还在世饱
受生活困扰的遗族无疑是一种挑衅,怀抱复仇欲望的麻由子决定付诸实行早就计画好的一
切…。
一回神,我杀了人;再回神,我在监狱;三回神,地检起诉;四回神,精神鉴定。麻
由子的记忆障碍名符其实,停留在过去青春时刻,每次知晓双亲已逝的扼腕、自己已婚的
事实,震慑都不亚于杀人羁押来得严重,刑警为了还原现场与拼凑事实经过,伤透脑筋。
迫于情状坦承不讳的麻由子,表现愕然后辗转接受供词。由于凶刀、血液、指缝微物迹证
确凿,动机也是为了报复所起,应当没有执念才是,但是总有些蹊跷不对盘,比如:
1. 当事者主动打电话报警(这构成自首要件得减轻刑期,本案则还有心智缺陷另外评
估责任能力问题,甚至可能无罪)、
2. 丈夫非但没护短反而积极提供证据(主动提交警方没有查到的日记,这会评议为预
谋杀人而非冲动或过失的量刑标准)、
3. 不请律师(连公设辩护人都没有,依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属强制辩护案件,且须实
质而有效辩护。这恐有程序违法疑义)、
4. 更生加害者会“单独”与失忆被害者在家一对一谈判吗?(乖离于论理法则、经验
法则)
这是否为精心策画的布局,细思极恐。
你是我丈夫?怎么没有半点印象?
为了确立犯罪事实并且避免冤案发生,根据统计丈夫往往是首要嫌疑人,动机无非是
觊觎麻由子已逝双亲的保险金与遗产、或久病床前无孝夫,嫁祸栽赃既可免除照护义务,
更能因对方尚未离婚或离世可以自行运用资产。对于仅靠兼职收入、申请不受理离婚登记
、当天远赴郊区摄影的不在场证明,似乎明摆着筹设已久的规划,就只等棋子到位。
侦办命案刑警的优香,家里也有失智高龄长者需照护,但碍于工作性质无法随侍在侧
,哥嫂们则有自己家庭无法兼顾,一个蜡烛两头烧分身乏术。喜获麟儿的哥哥还只会说风
凉话以为照护就像育婴一样简单,实则不然,长者执拗的脾气、被害妄想的指责、吃过忘
记、东西乱藏、如入无人之境的窃盗、玩粪、胡闯等脱序行为,都是无间地狱般的精神折
磨,不能锁在家就只能送疗养院,难以想像光治可以忍受多年来麻由子的记忆错置不厌其
烦地提点,就连邻居都认为是鹣鲽情深的模范夫妻。
新记忆无法形塑、镇日待在固若金汤的宅邸、偶尔传出惊骇的叫喊声,但都没有留下
证据。麻由子对合田的杀人欲望货真价实,但难以想像不断回溯记忆的她从策划到收尾是
经过妥当的安排;光是要说服别人杀人都有难度了,更何况从零开始说服失忆的自己呢?
丈夫都会被认为是陌生人了,从报章新闻得知的合田,真的就会相信他是弑亲杀人犯刚出
狱吗?没有共犯或帮助犯偕同在场难以说得过去,当然测谎效力也不彰。
她是谁?她想怎样?雪中送炭还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程咬金出现,因大脑高次机能障碍家属的久江,在医院认识了麻由子,探监才发现麻
由子即将被起诉,而在日本只要一被起诉就有99.9%定罪率,是个兹事体大的转捩点,立
刻替其聘请律师到场。目前侦办的方向都是麻由子杀人为前提,再陆续蒐集线索,几乎都
是在未充分告知权利义务及不公平暗示下认罪,现场模拟发现身高153公分的麻由子无法
以水平角度刺杀180公分的合田、还想起丈夫要她承认自己是凶手等,佐以久江供述的丈
夫虐待证词(家暴包括但不限于生理性、经济性,精神上不法侵害亦然【台湾高等法院暨
所属法院99年法律座谈会刑事类提案第9号研讨结果参照】)顷刻间猪羊变色。光治消声
匿迹,搜索工作室发现有疑似想东山再起的报导文学,还有隐藏起麻由子遗嘱悉数捐出的
草案,真相呼之欲出了吗?《玻璃的杀意》结果会是《我的失忆女友》还是《别相信任何
人》呢?
记忆是痛苦的根源,私以为遗忘或精神分裂是一种人体自我保护机制,隔绝恐造成身
心灵打击的外部因素,便可好好享受人生。若一味纠结在过去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是作茧自
缚,仇恨的链锁一旦紧扣不放更易钻牛角尖,《玻璃的杀意》以第一人称麻由子的视角让
读者体会记忆障碍患者,不定期出现大梦初醒状况外的表征,仿佛真实社会才是南柯一梦
般错置,身体与心理都不断受冲击所苦,产生无尽鬼打墙的错觉,宛如深陷《全面启动》
LIMBO泥淖,需借由文字讯息或话语传达不断植入观念,才能认知自己当下所处的情境方
便应对。中间数度扬弃复仇的欲念,但这也是她及另一名幸存者活下去的动力,或许在没
有付诸实行的阶段,也是一帖良药妙方,某种程度上荼毒心灵同时却也滋养着意志茁壮,
有目标就不会浑浑噩噩像行尸走肉。记忆会消失、但爱会留下,宁可用爱拾遗补阙,胜过
仇恨的荆棘与倒刺。
不可逆的认知功能障碍
另外作者想提的长照争议,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课题,我国65岁以上失智长者的盛行
率为7.99%。《玻璃的杀意》中透过持续性记忆障碍对比长期失智者的应对与照料方式,
在同一屋簷下还要疑神疑鬼,殚精竭虑又心力交瘁下崩溃只是早晚的问题。爱的相反是冷
漠而不是仇恨,泰半辈子相处的家人不认得自己,情况还会继续恶化下去,那无力感不可
言喻,更甭提站着说话腰不疼的亲属作壁上观,家人间龃龉逐渐频繁、罅隙愈裂愈大。
近期笔者看过因失智而与案件唇齿相依的作品《那年雪深几呎》、《请保持名侦探原
来的样子》,可以在早期就察觉症状并做好准备,就像退休、理财计划一样,陪伴跟维持
体面就是共同责任,每每到此时久疏问候的家族成员才得以重新联系(不过往好或坏的一
面聚首就难说了)。顺带一提,极重度失智囊括在《病人自主权利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
四款可预立医嘱中,保障当事者有知情选择及决定善终的权利,维护生命品质与尊严。
《玻璃的杀意》人物情感刻划到位、法律释疑鞭辟入里、科学证据经得起检验,是部
难能可贵的佳作。
首发于读墨.阅读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