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超载的幸福与诅咒》读后心得:打破迷思的七个重点摘录
从行为科学角度破解资讯愈多愈好的迷思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too-much-information/
“资讯越多,不见得越好。”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清楚了解每一项资讯发挥什么作用、
真正达成哪些用途,这样才会让生活变得更快乐、自由、长久与美好。
这本书在说什么?
《资讯超载的幸福与诅咒》的作者是哈佛法学院的行为科学专家凯斯.桑思汀(Cass
Sunstein),他在书中探讨现代社会“资讯过载”的现象,以及如何面对这些资讯过多的
问题。书中围绕着那些对生活有影响的资讯,特别是哪些资讯有助于幸福,哪些则可能造
成负面影响。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如何在资讯过载的时代有效筛选、过滤和吸收资讯的策略
”,但书中内容反而更聚焦于政府机构、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相关的公众资讯管理。
对于我关注的网络资讯筛选和个人的应对策略,书中的讨论相对较少。
这是一本我自己的期待错误,导致我愈读到后面感到愈无趣的书。所以,这本书我就决定
不制作成说书内容(提不起劲讲一本跟期待落差很大的书),而是摘录七个书中的研究与
观察,让大家一起涨涨见识。
一、人类求知的两大动机
我们为什么要获取资讯?主要原因有两种:
第一,这些资讯能带来“正面情绪”,例如开心、乐趣、惊喜或宽慰。更广义一点来说,
是能够带来“情感价值”,例如寻找令人愉快的资讯,或寻找刺激惊吓的资讯。
第二,这些资讯能具有“工具价值”,能让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想做的地方,以及选
择想选择、或避免想避免的事物。
在两大动机之外,还有一种动机“纯粹”是想让生活变更好、更丰富、更充实。
例如想知道朋友和家人的事,不一定是为了让自己快乐或其他用途(尽管知道太多也不一
定会快乐)。另外,想知道莎士比亚的生平、地球的起源、猫咪受欢迎原因的人,常常也
不在乎这些资讯能用在哪些地方,单纯就是想知道。
二、不一定需要知道一切
并不是“所有”资讯都对我们有帮助,有些资讯反而会对我们的幸福和决策能力造成负面
影响。
有时候,知道太多的资讯可能会让人过度焦虑,而无法做出理性的选择。
例如一位年轻女性在进行基因检查之后,发现自己有罹患某种癌症的高风险。这个资讯让
她陷入了长期的焦虑,甚至开始过度的检查和治疗,导致生活品质严重下降。
其实,这类基因检测结果往往只是“风险”,并不表示她一定就会生病。如果她选择不去
做这个检查、不要获得这个资讯,她可能会过得更轻松,只需要依照以往健康生活就可以
了。
三、资讯太复杂的问题
人的注意力有限,太复杂的资讯只会让人觉得“都好啦,随便”,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
就像是网络上到处可见的“隐私权揭露”事项,你觉得是在说什么事情?
根据统计,真正会阅读内容的消费者不到 3%;更有高达 75% 的消费者以为隐私权政策是
要“保护”消费者的隐私。然而,这些政策的作用恰恰好“相反”,它们是要确保消费者
“放弃”自己的隐私权(我就是那 75%…)。
作者在书中感叹道:“我们接触的资讯这么多,真正注意到的却这么少。”
四、不想知道资讯的权利
作者主张人们“有权选择”是否要了解某些资讯。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具有“选择不想知
道”的权利,以避免过度的“资讯疲劳”。在现代社会中,过多的选择和资讯会导致决策
的负担加重。
像是在购买日常食品时,营养标签上的资讯五花八门,有些人可能会非常在意“每一种”
成分的含量,而有些人则选择只注意“最关键”的几个指标,例如热量、糖分和脂肪。
后者往往可以避免资讯疲劳,因为他们选择性地只关注对自己最重要的资讯,减少了无谓
的选择焦虑。
就像是去电影院看电影时,你应该不会想知道爆米花的热量有多少,这是何苦呢?
五、强制揭露资讯的问题
许多学者提出有力的论述,反对政府要求强制揭露资讯(许多资讯的揭露成本是非常高昂
的)。
很多资讯就算揭露了也没任何人在意,根本是一种浪费。政府自以为有助于改善人民的健
康与安全,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学者主要反对的情况之一,是当揭露的资讯太过复杂、冗长,或根本难以理解,例如合约
里面长达 75 页的术语大集合。许多资讯揭露的意义空泛,只是做做样子,或者避免被告
。
在某些国家,食品或药品包装上必须披露所有成分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虽然初衷是好的
,但对一般消费者来说,这些详细的资讯不仅看不懂,反而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或错误
理解。例如,看到某种药物的长长副作用列表,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害怕而拒绝使用,即使
这种药物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
强制性资讯披露的效果,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必须审慎评估。
六、提供简化资讯
与其提供繁杂冗长的复杂资讯,倒不如找出那些最关键、有助于人们做出决策和行动的资
讯。
书中提到,在标示不同热水器的效能的研究当中,收到“简化资讯”的受访者比较容易做
出符合成本效益的决定。
关于节能的程度,选择“分级分类式”的标示更好理解(例如 A、B、C 三级),而选用
“连续量表”的则让人难以做出判断(例如 1~100 分)。
此外,最能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方式,就是简单指出这个节能效果可以“省下多少钱”;就
算将这项资讯以其他方式进一步呈现,或提供更多完整的资讯,效果也不会显著提升。
七、提供社会比较资讯
人们天性爱竞争,希望自己至少能高于平均值,资讯传达者要善用这种“社会比较”的现
象。
举缴税为例,陈述性规范会说“95% 的人会按时缴税”,这是一种对事实的陈述。指令性
规范会说“95% 的人认为公民应该按时缴税”,隐约透漏了别人的想法,强调他人观感。
相较之下,陈述性规范的效果明显高出许多。因为“大家通常更想做别人‘实际’在做的
事,而不是‘觉得’应该做的事。”
同样的道理,就像对小孩的教育,大人自己以身作则,会比只是出一张嘴还有用。
后记:这本书适合的读者
《资讯超载的幸福与诅咒》透过以上论点,提醒我们在资讯过载的时代要学会选择性地筛
选资讯,理解哪些资讯真正有价值,并且学会掌握“不想知道”的权利,进一步提升生活
的幸福感和决策的品质。虽然带给我一些知识点的收获,但是没有触及我期待读到的议题
。
在写这篇心得的时候,我也不禁感叹自己当初的误判。我当时在浏览电子书网页时,被这
本书的书名引起兴趣(我的错误期待),进去之后看到大名鼎鼎的作者(他曾经跟
Daniel Kahneman 合著《噪声》),然后匆匆扫过书籍简介,感觉书介很符合我的期待,
就手刀下单了。
读完之后,我认为这本书真正适合的读者,应该是对公共政策、政府资讯管理以及公共卫
生和健康资讯感兴趣的人。特别是那些希望了解政府和机构如何管理和披露资讯,以及这
些资讯如何影响公共健康和个人决策的人士。
此外,如果你是对行为科学、资讯法规、风险管理等领域有研究或专业需求的读者,也能
从书中获得许多深入的见解和启发。然而,对于一般大众来说,特别是希望学习如何在日
常生活中有效筛选和吸收资讯的读者,这本书可能没办法符合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