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工作排毒》:过劳了吗?一起好好排毒吧

楼主: MAXjames (麦酷斯)   2024-05-04 12:06:56
部落格图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work-detox/
Podcast有声版:https://apple.co/3UnE1V3
《工作排毒》的作者是逗点这间“一人出版社”的社长陈夏民。因为热爱书籍而献身出版
的他,曾经满怀热血地为梦想奋斗,结果却燃烧过度,搞到身心濒临炸裂。痛定思痛后,
他揪出了过去工作中的“毒”,以防自己重蹈覆辙。而这本书就是他的排毒精华。如他形
容的,这是本写给自己的复健手册:
这一本书,是写给我自己的复健手册,一方面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会变得那么狼
狈,同时也想提醒有缘读到这本书的人,希望你们趋吉避凶,不要遭遇身心的职灾。
书中提到了许多热血工作者很容易踩到的误区。在这个工作与生活、努力与过劳界线逐渐
模糊的现在,本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以下想从工作、协作与规画这三个点来谈谈这
本书,为你的工作“排毒”。
https://imgur.com/YPXPbpw
我买的是签书版哦!
【好好工作】
别误会,这边说得好好工作,并不是要你全心全意为工作付出。很多时候,过度燃烧的后
果是很可怕的。印象很深的是看到陈夏民说他曾一度连看到书都会想吐:
一进书店,看见书柜、平台上满满的书籍,只觉得自己站在传统菜市场正中间,被无数苍
白湿润的生肉所包围,除了恶心还是恶心。
为了避免这种“职灾”再现,陈夏民理出了许多方法。这边分享两个我很认同的点。
〔不要被工作定义〕
陈夏民提到,很多人之所以会成为工作狂是因为他们把工作当作“自己的分身”。深怕要
是表现不好,大家就会认为本体很烂。许多人被这样的思维绑架,只好拚命工作。甚至把
过劳当成是种“勋章”。
然而,工作并不能定义你。工作表现不佳,不代表你就是个烂人。“我”与“工作”不该
是个连体婴,而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为了工作把自己搞到身心俱疲,甚至原本喜欢的
事都做到恶心、愤怒。那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
〔保持志业与生活的距离〕
像陈夏民这样因为爱书而走向作书的职涯乍看很让人羡慕。但把兴趣当工作其实有时候很
危险。陈夏民提到,因为兴趣就是工作,原本兴趣的时间自然就会转为工作,两者之间的
界线就会日渐模糊。这样的后果,往往就是超长的工时与炸多的压力。很多人甚至因此由
爱生恨。因此,陈夏民说认为:
志业与生活间必须保持界线,不能永远黏在一起。再怎么喜爱的东西一旦变成了生活的全
部,自然而然就会变质,让你腻了。
很认同陈夏民说的,热血也是需要“计算”的。给志业与生活一点空间,彼此都能过得更
好。能把兴趣当工作是种幸运,不要让它变成是一种诅咒。
【好好协作】
上面谈得比较偏自我管理的部分。但工作不是只有处理好自己就好,所以接下来想分享些
书中关于协作的撇步。
〔懂得放权〕
很多时候一个人会过劳,往往是不放心把手上任务交给别人做。陈夏民说,过去的他总有
种控制狂性格,会把所有事情亲自一把抓。希望一切都可以照自己想像的蓝图走,害怕别
人的“错误”想法会毁了逗点这个品牌。
然而,他后来发现,许多自己从头紧盯到尾的书,其实也没做得多好。反而是伙伴一开始
的提案有可能成功率更高,却被他的控制欲捏息。于是他开始放手。只要先把彼此的任务
范围划分清楚,并分配好进度,之后就只会丢讯息确认,不再随意插手。这样做之后整个
人轻松多了,而且成品的效果往往更好。
所以当你觉得忙不过来时,可以想想这些任务真的非我不可吗?练习找帮手,把任务交给
适合的人做,工作反而可以事半功倍哦!
〔八十分就好〕
很多人在工作时会陷入所谓“完美主义”陷阱。虽说追求完美不是件坏事,但很多时候,
一个专案会需要很多人所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在这种时候,一个人的坚持往往可能毁掉整
个作品。
像陈夏民就说,他在业界常看到很多内容很棒,但外表呈现差到爆的作品。好奇追问了原
因,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因为作者太坚持作品要“完美”,死拖活拖到最后一刻才交稿。
结果设计师的档期都得重敲,甚至连文案都拖到要压死线了才弄好。根本没有来回修整的
空间。结果一个好作品就这样白白被浪费了……
有鉴于此,陈夏民认为在合作的时候,其实只要每个人都做到八十分,组合起来的效果反
而会更好。在有限度的情况下要求,让每个工作环节都留有余裕,才是优秀的协作者!
【好好规划】
最后这边想聊聊工作中关于规划、创造的部分。
〔善用三分钟法则〕
“三分钟热度”常被拿来形容一个人没坚持、没定性。然而,从小总被形容是三分钟热度
的陈夏民却鼓励大家加入他的“三分钟热度王国”。在他看来,三分钟热度其实是个很好
的“微测试”,能让自己多角接触,从而知道哪些东西适合自己,那些东西与自己不那么
搭嘎。如他说的:
如果没经过那股冲动并后悔,我们怎么会知道自己没有某种才能呢?如果能够因此有所感
悟并赶快放弃眼前的事,不仅是值得鼓励,更是保护自己不会坏掉的重要机制。
很多人因为被“坚持”绑架,硬逼自己去做不适合的事情,到头来却没换到什么好处,只
是徒然折磨自己而已。因此,陈夏民形容三分钟热度其实是种护身符,能保护自己不要为
了市面上各种“努力”的话术而赔上身心的健康。
〔用限制召唤创意〕
创意发想是件苦差,很多人虽然劳心劳力却效果不彰,突然虚耗身心。关于这点,陈夏民
认为,灵感与创意需要施加一点“限制”才能被激发出来。像他在做出版时,为了有效率
地发想创意,会有意识地给自已设下许多限制。例如只能用某几个颜色印封面、限定页数
等。
关于限制,陈夏民做得最绝的地方大概是逗点书籍的文库本规格。之前只觉得逗点的书怎
么都那么小巧可爱。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是陈夏民在多方探索后,给自己设下的限制。透
过这样有意识的限缩,才不会让自己不会陷入选项过多的泥沼中,进而激发创意。
关于限制激发创意这点我满认同的。像是我的内容创作也都有设定一些“规格”。比如部
落格文章要控制在 3000 字附近、每个段落字数要尽可能均匀等。虽然有时候写得太爽会
觉得删减起来好痛苦。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要求确实让文章调性更一致,而且很多时候就
是因为这样的限缩,才能逼自己理出更好的写法。不会在无边无际的文字海中迷航。
【后记】  
之前曾介绍过陈夏民的《飞踢,丑哭,白鼻毛》和《让你咻咻咻的人生编辑术》。很少追
一个人的作品追得那么勤,算是小粉丝了吧。必须说陈夏民的文字真的很无厘头又很幽默
,而且总是灌入满满的真诚,读来非常舒心畅快。
其实本来觉得这本书跟我没很相关,因为我压根不是工作狂。作为科技业螺丝钉,能早下
班当然是早下班。回家后更是能不碰工作就不碰工作。不过读著读著却也默默地觉得很有
共鸣。里面提到的许多工作误区,真的是不管什么产业都很容易踩到的。
另外,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也可以当作我经营自媒的一个“预备”提醒。其实现弄这些内
容生产,确实有点把兴趣当工作的味道了。虽说一直有踩住某些底线(像是不熬夜赶稿)
,但的确每周都有在赶进度的感觉。有时候一不小心加了班,或周末有活动,就会担心、
紧张时否能如期更新。
但正如陈夏民说的,保有余裕才能让灵感进来,进而创造出更多可能。这点我想对内容生
产者来说更是如此吧。想到《留白工作法》中白色空间的概念。觉得这真的是我必须修习
的功课。
话说回来,这本书谈的其实远不止这些。虽说小小一本,但讨论到的面向其实超级广。像
我就很佩服书中“无法被取代等于无法流动”的概念,真的是站在很高的格局去看待“推
书”这件事。然后他对经营品牌不要数据绑架的说法也很发人深省。很爱他说的这句:
不要被镜子上的倒影给影响了。真正跳舞的人是自己啊。
不过,我最喜欢的部分大概是陈夏民说他希望逗点这个品牌可以给人“见书如见人”的感
受。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理念,希望我的文章也能给人“见文如见人”的感受(笑)。总之
,这本书不管在工作或者是经营自媒上都给我很多启发。就算觉得自己不是工作狂也可以
读,不要错过了!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24-05-04 13:50:00
谢谢导读推荐准 备购买阅读
作者: qien (:[)   2024-05-10 05:55:00
把兴趣当工作容易变成悲剧我喜欢陈对三分钟热度的诠释,一体两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