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hokais.blogspot.com/2023/12/blog-post.html
在创世纪的故事里,原初之时人类都说相同的语言,后来地上的王想要修筑一座直达天上
的巴别塔,上帝见此情形,于是打乱了人类的语言,并把人们分散到各地,使得人们不再
知晓彼此的话语。这故事的主旨是原来是说神与人的斗争,不过也恰好解释了语言与文化
多样性的形成原因。人类迁居各地,时间久了,语意、语词逐渐变异,形成不同方言,最
后,漫长时间与遥远距离将使异地之人的语法、句法乃至语音都无法辨识,人们不再听懂
彼此的话语,最终形成不同的语言,而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就需要借助于翻译了。
不同语言之间,尤其差异愈大的语言,可能并不存在一对一完全对应的词组,存在的只有
相似的词组而已,这些转译成其他语言的词组,彼此乘载了各自文化背景的丰富象征,这
些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们也许指涉类似的物或事,不过更多属于异文化间的概念却是难
以转译。因此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在翻译的过程里,总会丢失掉某些意义与概
念。这个现象却成了<巴别塔学院>这本奇幻小说的魔法力量来源。这样的设定可谓是极具
巧思,别出蹊径。
<巴别塔学院>的主角是一位居住于广州口岸的中英混血的男孩罗宾,在十九世纪的广州瘟
疫中他的母亲与家人都死了,他自己也奄奄一息,他幸运获救后被带往英国有计画地教育
著,然后进入位于牛津的巴别塔学院就读。巴别塔学院是一所专研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学院
,这所学院专门训练不同语言间的“译者”。最杰出的译者专精不同的语言,他可以针对
某个词组,选出不同语言间最恰当的配对,分别刻在银条的两面,银条自会汲取语言翻译
过程中遗失的意义,并重新以物理上的形式呈现,发挥强大的魔法力量,这就是银工魔法
,这是这本小说最重要的奇幻设定。在小说开头,英籍的勒维教授即是以这具有魔法力量
的银条救了罗宾。在小说中大英帝国的强大都仰赖这样的银工科技魔法。可以说巴别塔学
院就是大英帝国最重要的军火库与科技中心。
<巴别塔学院>与<哈利波特>有许多相似之处。<巴别塔学院>也是一本奇幻小说,同样也有
奇幻的魔法,甚至也有如同霍格华兹学院般的魔法学校─巴别塔学院,以及同侪间吵吵闹
闹、却也相亲相爱的青春情谊。两本小说是如此相仿,却又完全不同。<巴别塔学院>可以
说是一本披着奇幻小说外衣的政治社会小说。它藉著架空历史的情节,带领读者回到十九
世纪,回到那个帝国主义征服世界的年代,甚至来到了惊醒东方世鸦片战争前夕的历史现
场……。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意图放进的主题包山包海,几乎涵括了所有西方新左眼中政治
正确的主题,反帝、反殖民、反性别歧视等,说这是一本政治正确的小说大概不为过。
罗宾同届同学有三位,分属不同族裔、肤色,包括印度裔少年雷米、奴隶后裔的黑人少女
薇朵瓦及贵族出身的白人女孩蕾媞。作者这样的安排各自代表不同族裔与性别在十九世纪
帝年代的所遭遇的各种情境,罗宾与雷米各自象征了西方对东方世界的宰制与殖民掠夺,
薇朵瓦反映了那个年代的贩奴现象。作者意图藉著这几个角色及他们过往故事来呈现当时
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对于非洲、亚洲等东方世界的宰制与掠夺。当时的西方世界普遍
以著某种偏见来应对非洲、中东、南亚及东亚等异质性社会,他们基本上忽视了这些不同
文化间的差异性,而将之视为同质性的停滞与落后世界,以西方中心论的视角,看待这些
异文化为属于“他者”的边缘世界。藉以塑造西方世界优越论,从而合理化帝国主义与殖
民主义。不过在小说后半部关于反帝、反殖民情节铺排上,我认为<巴别塔学院>写得过于
教条化与刻板化,仿佛是一群没有演技的演员,缺乏抑扬顿挫地念著台词、然后僵硬地在
舞台上走个位,总让我有看样板戏的感觉。尤其作者最终以暴力的型态来彰显反帝的胜利
,是我不能认同的,这与真实的历史演变并不相符。事实上暴力革命之后接踵而来的总是
更巨大的暴力。
反倒是作者描写蕾媞在当时代庞大的父权阴影下表现出的微弱的、幽微的抗议姿态,及作
为英、中混血的罗宾挣扎于身分认同的徬徨描写得极为成功。我认为这可能与作者出身有
关,华裔作者匡灵秀生长于西方世界,因此她更能理解中国式的传统父权与东方脸孔却生
活在西方世界所衍生的身分认同问题,这或许是这些主题更为深刻的原因。
这算是一本成功了一半的作品。它的成功那一半在于作者旁征博引的语言学的丰富知识。
而它的政治正确的主题则弥补了他失败的那一半。别出心裁的奇幻设定以及高上大的主题
,大约就是它能够获奖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