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流浪者之歌》读后感

楼主: MAXjames (麦酷斯)   2023-03-23 21:04:22
部落格图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siddhartha/
Podcast有声版:https://apple.co/3Jwr3yA
这本《流浪者之歌》是诺贝尔得主赫曼.赫塞的作品。故事描述婆罗门之子悉达塔的求道
旅程。赫塞的文字如诗,叙事易读,但其中深意却值得再三细品。
这书是我 2022 重读计画的书目。这已是我第三次读这个作品了,有点忘记当初看的原因
(毕竟我经典读得少),剧情也忘了大半,但却隐约记得先前曾告诉自己:当你迷惘的时
候,可以再读读这本书。
这次再刷,多了些年岁累积,读来又别有滋味。只能说经典必有其道理,每次看都有新感
受。以下随意聊些感想。
【无止尽的追寻】
读这故事有个有趣的地方:每当你觉得悉达塔终于得“道”了,然后就被打脸。整本书,
读者可说就是跟着主角悉达塔在求道的旅途上兜转。这场追寻仿佛永无休止。
第一次醒悟是在见到佛陀后。迎来觉醒的悉达塔选择走入世间,用心体验世界。本以为他
已得道,没想到马上被打脸。悉达塔从单纯体验观察变得沉迷其中,直接变成过去讨厌的
样子。
世间已经网住了他,情欲,贪婪,迟钝,最后还有他以前觉得愚蠢,最常轻蔑而揶揄的:
贪得无餍。
在这坠落时刻,悉达塔迎来第二次醒悟。再次觉醒的他来到河边,与船夫瓦苏德瓦一同载
人渡河、倾听河流的声音。再一次的,他仿佛得道了。然而这一切在悉达塔的儿子来到后
,又再次被打破。悉达塔惯宠著孩子,极尽一切满足他的需求,但换来的却是儿子的无尽
不满与轻视。
随着儿子而来的不是快乐与平静,而是灾难与忧虑。
借由反复的得道又坠落,赫塞仿佛在提醒我们,生命总有新鲜事,挑战没有停止的一天。
我们总以为能找到个一以贯之的方法,来面对各种外在考验,但如此大“道”恐怕不存在

但这样也挺好。如陈绮贞说的:每一天都是一种练习,每天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u0EBdQThw
【有形知识的极限】
书中透过悉达塔的曲折旅程,讲述了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智慧难以言传。我们总企望经由
吸收前人智慧结晶,让自己少走冤枉路。但赫塞却借由悉达塔的口说到:
智慧是不可言传的,智者试着传达的智慧听起来总像傻话。
这说法让人马上想到《道德经》的那句:“道可道,非常道”。悉达塔从世俗泥沼逃脱后
的体悟,可说彻底呈现这点:
世间情欲和财富没有任何益处,这是我从孩提时代就学到的,我老早就已经知道,但是我
现在才体验到。而现在我知道了,不是我的耳闻强记,而是用我的眼睛、我的心、我的身
体得知这一切。
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悉达塔的求道旅程会一再醒悟又坠落的原因。很多事情唯有亲生体
验,才能真正理解个中奥妙;唯有实际经历,方能体会其中甘苦。
而悉达塔与儿子相遇的段落,则是这概念的再次印证。在那之前,悉达塔对世俗中的“童
稚之人”总带着轻蔑,一种笑看你们迂的感觉:
他看着他们勤奋努力,看着他们忧虑害怕一些事物,一些他觉得完全没有价值的东西,好
比金钱,小小的乐趣,小小的荣耀。
甚至连“爱”这样自然的事,在他眼中都难以理解:
我们这一类人也许不会爱人。童稚之人可以,这是他们的神祕之处。
但这一切在与孩子出现后有了大转变。悉达塔终于体会到为另一个人而受苦是什么感觉。
他爱上一个人,因爱而迷失,因爱成为傻瓜。一切童稚之人的“症头”都出现了:
悉达塔爱这孩子,他宁可因爱而受苦担忧,也不要没有这孩子的快乐与平静。
经由亲身体验,那个被卡玛拉说“不爱任何人”的悉达塔,终于懂了爱。
的确很多时候,没有肉身痛过一遭,很难真正体悟。很喜欢吴旻洁在推荐序中说的“伤口
的必须”:
我越来越明白,生命中,若要超越自尊、自负、自卑、自怜、自厌、自弃等种种以自我为
中心的习气,悲伤的重要、伤口的必须。
这让我想到经营自媒体的经验。早在写部落格弄社群前,就听人提过遇到流量不好会低潮
、被网友批评谩骂会难过等各种提醒。但那时的我,以为既然都看过这些“金玉良言”,
以后遇到这些状况就无需太担心。
但实际撞上却完全是另一件事……
在经营的过程中,因点阅率而低落、被批评而自我怀疑,这些情绪我一个都没少,扎扎实
实地体验了。但正如尼采说的:“凡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即便现在仍不时被击
坠,总能很快速的调整,重新起飞。体验的威力可见一斑!
“智慧难以言传”从反面的角度来想便是凡事没有捷径,地狱得亲自走一遭。但也可以反
过来这样想:没有一条路是绕远路,走过的每个蜿蜒都是累积。
【自我与外在的调和】
话说回来,悉达塔的这场追寻,到底所为何物?总得来说,我觉得应该可以理解成一种“
内在自我”与“外在他者”的调和拉扯。
本是婆罗门之子的悉达塔,从小修习祭祀、冥想,默念神圣的“唵”,试图向内追寻印度
教的“梵我”,却寻不著:
而何处,何处是本我,最深处的,最终的“我”?
由于探索自我没着落,他便转投沙门怀抱,走向离弃自我的道路,希望借由杀掉渴求与欲
念,进入所谓“无我”:
从自我死去,再也无我,得到自心空明的平静,在无我的思想里面对神妙。
但悉达塔终究否定了这样背离自我的躺平主张,如他说的:
那是逃离自我,暂时逃离自我的折磨,是对抗生命之痛苦与荒谬的短暂麻醉。
离开沙门的悉达塔遇上了佛陀。然而他对这位觉者的“法”并不满意。即便佛陀解释法的
目标并非为渴求知识的人解释世界,而是要引领人脱离“苦”。但悉达塔却认为这条解脱
之路只能靠自己探询,佛陀的传教只是徒劳。如他所言的:
世尊啊,你无能以法来传达告诉他们,你在开悟的那一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
离开佛陀后,悉达塔迎来对自我的第一次觉醒,不再将外在一切当作虚妄幻象,转而“看
”到这个世界:
意义和本质不在物质的背后某处,而是就在其中,在一切之中。
领悟这点的悉达塔,走入世俗,希望体验更多世间的一切。但他看待这些“俗”物,却总
像是隔了层膜,并未真正陷入。虽然沾染许多童稚之人的气息,但他依然未能理解人与人
间的那种羁绊。不过,随着与瓦苏德瓦摆渡的过程,他从河的身上学会“倾听”他者:
悉达塔从这条河学会永不休止,这河特别教会他倾听,以沉静的心倾听,以等待、开放的
心灵去听,不带狂热,没有期望,不加批判,不生想法。
最终,在儿子的催化下,悉达塔学会爱人,并开始同理那些那过去轻蔑的童稚之人。
他如今对这些人的看法异于从前,比较没那么自恃聪明,没那么骄傲,却是温暖些、好奇
些,比较融入。
其实这样“向内找自我,向外寻调和”,也是我时常思索的主题。想来或许每个人都一面
在追求自我,却又渴求他人认同。有时暗笑他人汲汲营营,猛然回身才发现自己并未高明
到哪。
说来我会开始分享阅读,也是想和外在有更多接点吧!独自阅读容易陷入提升的盲区,误
把自己与他者分开,以为高人一等;而向外分享,则能借由与他者的共振,找到更多可能
性。这是我建立〈姆斯的阅读空间〉后收获最大的部分。
突然想到《生命的意义是爵士乐团》提到的,生命最理想状态应该每个人都有自在即兴地
挥洒,但彼此又能和谐共振,共谱美妙乐曲。但这样的世界可能只存在想像中吧(笑)。
【后记:三刷有感】
我读的这版本是远流 2013 年出的德文直译版。译者柯晏邾很用心,不但在开头作序,结
尾还附上译后感,补足许多此书与赫塞的关联知识。
像柯晏邾提到,在写出悉达塔第一次觉醒后,赫塞其实过了一年半才又往下写。因为那时
的他还没想好要让觉醒的婆罗门之子走向怎样的道路,他无法描述自身尚未经历的道路。
还真是书如人生!
此外,柯晏邾也提到赫塞是个诗人。因此《流浪者之歌》虽说是散文,但却如诗般,带着
极强的“音乐”律动。或许正是赫塞明白语言文字有其极限,才故意用这方式,让读者“
体验”他想传达的意涵吧。
另一趣事是在《流浪者之歌》出版的五年后,赫塞又出版了《荒野之狼》。不同于《流浪
者之歌》的圆熟,《荒野之狼》则充满著愤世嫉俗。有些从《流浪者之歌》得到启发的读
者,甚至对《荒野之狼》感到失望。
虽说没看过《荒野之狼》,但单看《流浪者之歌》对悉达塔的“打脸”安排,似乎就不意
外赫塞有这样的转向。柯晏邾提到,赫塞一直在探讨“个人”和“一体”的关系。而这样
的追寻矛盾,就算放到现在依然未有个好解答。如柯晏邾说的:
在我们这个处处讲究个体化,而个体却不断迷失而感到疏离,群体不时崩解到让“个体性
”显得可笑的时代,赫塞很 in!
如前头说的,这是我第三次看这本书。有意思的是,每次阅读似乎都在人生的某个节点:
第一次是服替代役时,那时应征研替未果,略带不甘地走入小学,对前途感到茫然;第二
次则是初入科技业那年,有些期待也有些踌躇,还在思索这是不是我想走的道路;而第三
次读的这个时间点,我正开始弄自媒体、分享阅读,虽然过程多半快乐,但仍时常有不确
定自己在干嘛的时候。
算来不到十年,我的人生已经转了几番。每个时点的烦恼、追求都不一样,唯一相同的或
许是追寻从未停止。
这次再读此书,对我不啻是个提醒。明白知识有其极限,很多事还得亲身体验;即便现在
悟了什么,明天依然可能被新鲜事绊住,日日是场冒险;而关于自我与外在的平衡拉扯,
则恐怕没有结束的一天,但这也是人生有趣的地方(笑)。
总之,就继续追寻、体验吧!期待下次再读此书时,人生又有另一番风景。
作者: grass30630 (Nucleophile)   2023-03-23 23:04:00
推,这本书我自己也看了四五次!跟你一样觉得人生迷茫或需要激励、重整自我的时候,这本书就是我的浮木
作者: Sarladin (沙拉丁 )   2023-03-24 09:45:00
写得很棒耶 我之前看过但觉得没看懂 可能时候未到XD
作者: benothing (禹枫)   2023-03-24 17:03:00
谢谢推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