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阅读:https://vocus.cc/article/6408aebdfd8978000118317e
昨晚终于将《芯片战争》完食了!
https://i.imgur.com/T4DRYXE.jpg
好好看!
连我这种电子麻瓜也能有舒服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笔易懂,读完后,能稍微抓到电晶体
研发与商业的发展脉络。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东亚生产这么多芯片,其中台积电又是如何
登基为台湾护国神山(?),看这本准没错。
以下粗浅的三点笔记:
1. 芯片塑造世界,但制度使芯片诞生
书的前半段爬梳芯片商业化与创业的过程,我心中警铃一响:“糟了,这本书该不会是硅
谷英雄传吧?”
还好后续的篇章里,作者论点逐渐明朗,我们固然会赞叹摩尔与诺伊斯过人的专业与决策
能力、张忠谋创新的商业模式,但要创造出芯片无与伦比的发展史,仍得奠基在有足够诱
因的市场制度上。
无论是先研发出积体电路的美国,或是后来的竞争者日本、韩国、苏联、台湾与中国,他
们都在这场商业竞争中面对“困境”,而我们看见日本在 80 年代找到 DRAM 与创新的终
端产品(像是大家的童年 WALKMAN)作为突破口,成功在半导体市场上插旗。
无法突破困境的例子则是苏联,冷战时期,苏联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史普尼克,引发美国政
界的恐慌,这事件让美国积体电路找到初期客户——国防部与 NASA,但美国创业家很快
就转移对象,因为大众市场才是钱之所向。短短十几年,国家采购的半导体只占销售量的
两成不到。
然而,苏联并没有维持史普尼克的奇蹟,在技术和价格上,它无法做出让消费者满意的商
品。即使有国家的支持、资金挹注和 KGB 间谍,甚至是一整座半导体科技城市,缺少民
间的力量,它的半导体竞争力在列强间始终敬陪末座。
资金是有效的肥料,但好的制度才是一片沃土,如果产业的客户只有国防部,或产业高管
要顾国内政治的 KPI,那是很难复制出如芯片业令人诧异的成绩。更遑论维持每数年就要
翻倍成长的摩尔定律。
2. 跑得更快 v.s 立起高墙
前述的“制度”是指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吗?也不完全是,美国早期面对竞争者时,
采取的是“跑得更快”的策略,只要研发比对手前面,就不怕被取代,就像玩文明帝国时
,你觉得自己科技领先就稳赢,可惜,不是每个对手都只乖乖追求科技胜利。
面对中国时,这个策略并不管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现代已经有非
常多面向世界市场的公司(华为就是一例),如果中国公司在购买先进机器上没有任何困
难,那美国跑得再快,中国都有机会紧紧跟在后面,永远无法甩开对手。
省去新技术的钜额研发费用,又有政府大量的出口补贴,让中国非先进芯片的市占率水涨
船高。美国虽然是这个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但在商业的世界里,他的对手将逐渐逼近他的
成绩,这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发生过,过去的日本与韩国就以更好的制程与价格瓜分市场。
(先进制程的研发会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呢?书中举 EUV 漫长又昂贵的研发过程当例子,
相当有趣,EUV 目前仅有荷兰的 ASML 公司制造贩售,也已经被禁止卖给中国。)
如果芯片与国防产业无关,事情也许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可惜现代军事与芯片共生,打
击对手的芯片供应,也许比在二战摧毁一栋军工厂更加严重,这使书名“芯片战争”变成
现实,也让政府介入变成美国政界的共识,“跑得更快”成为过去式。
3. 台湾的两难
书中介绍了“锁喉点”这个经常出现在媒体上的名词,这是美国的商业武器,也是一处软
肋,有许多先进制程的机器与设计软件,只在友美的国家生产,例如荷兰的 ASML,只要
美国能够乔好,就能让一国的先进芯片生产陷入瓶颈。
美国在生产技术上对中国有锁喉点,但反过来,美国也有一项非常不利的条件,即是美国
国防大部分使用的先进芯片都在台积电生产。如果中国从海上封锁经济出口,那会给不只
美国,而是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
这样看起来,作者似乎不太看好“硅盾”这套说法,也在末章《台湾的两难》提到相对悲
观的未来:如果美国持续依赖台湾的先进芯片代工,就无法忽视封锁的风险;然而,若美
国的芯片供应链因为摆脱东亚而变得稳固,是能够增加美国保护盟国的能力,还是让美国
保有更多外交政策的弹性呢,使台湾处境变得更危险呢?
身为蕞尔小国的一位国民,也只能指望前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