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推力》诙谐有趣的行为经济学好书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3-01-02 21:12:57
《推力》读后心得:诙谐有趣的行为经济学好书
每个人都可以影响别人、改善决策,做人生的选择设计师
部落格图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nudge/
我们的生活很忙、时间很少、选择却很多,但我们做的决定常常不太高明。如果我们懂得
善用“推力”,结果将大不相同。像是把较健康的食物放在容易看见、方便拿取的位置,
学生选择健康食物的比例就会大幅上升。一个不起眼的小改变,却能造成大影响。
这本书在说什么?
《推力》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
以及行为经济学家凯斯.桑思坦(Cass R. Sunstein),两位都是声誉显赫的经济学家。
他们在书中介绍“推力”(Nudge)这项观念,指的是“在不妨碍人民自由选择的前提之
下,鼓励或诱导人民做出决策,引导人们选择对本身最佳的选项”。
他们透过行为经济学的观察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各种决策,都会受到环境和他
人的影响。但是人类在天性上的缺陷,会造成我们在做决策时不够深思熟虑,有时候反而
会做出不理想的选择。书中提到了很多主题,像是个人理财、退休储蓄、抵押贷款、医疗
保健、器官捐赠等议题,作者试着让我们了解推力的影响,帮自己、家人和社会做出更好
的决定。
这本书的初版在 2008 年的时候上市,当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也影响了很多政府和企业
的决策方向,很多组织利用了书中的观念来改善决策和政策。我这次读的是 2022 年重新
推出的“终极增订版”,作者们观察到世界趋势的变化,加入了更多像是疫情、智慧揭露
、淤泥效应、内容筛选等主题,整本书有接近 50% 的内容增幅。
以下分享一些我重读之后,认为值得分享的重点。
推力的生活范例
如同前文所说,人类在天性上的一些缺陷,常常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好”的决定。像是我
们都知道要吃得“健康”,可是呢,反而是不健康的食物特别吸引我们。如果我们希望让
人们做出决定时,尽量选择对他们本身最好的方案,这时候“推力”就能派上用场。
书中举了两个范例,说明推力的效用。
第一个是学校的营养午餐,家长们大多希望孩子能吃得健康,可是却很难要求孩子挑选各
种食物最适合的份量。
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菜色不变,但改变食物的排序与展示方式,看是否会影响孩子
的选择。”例如有些餐厅的甜点要排在最前面,有些在最后面,有些则排在另外一列。其
他食物的排列也都各不相同,有些将薯条摆在与眼睛同高的地方,有些则在同样高度放置
胡萝卜。
实验的结果很有趣,只不过是调整了食物的陈列方式,就能够让许多食物的摄取量“增加
”或“减少”25% 的程度。这个启示告诉我们,可以透过简单的方式让孩子多吃一点健康
食物,少吃一点不健康的食物。
第二个例子是男生厕所小便斗的设计,要讲的是看似不重要的小细节也可能对人们的行为
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个例子是荷兰一座机场的男厕,厕所的设计者在每一个小便池里刻了一只“黑色苍蝇”
。以往,很多男性在小便时不太注意瞄准,结果常常搞得一团糟,弄得厕所臭气冲天。但
是,当他们看到一个目标时,自然会专注起来,瞄准率也就提高许多。
想出这个设计点子的是一位经济学家,他觉得效果太神奇了:“瞄准率改善不少。当人们
看到苍蝇时,自然会瞄准直射。”他的团队进行苍蝇实验之后,发现小便外溅的情形减少
了整整八成。
身分认同的力量
一个人的“身分认同”(或者说他对自己的了解),对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当我们知道
“和我们一样的人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要做相同的事情,我们不想被认为是异
类。
书中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美国德州政府为了减少民众在公路乱丢垃圾的行为,投入
了大笔资金打广告,告诉民众“不要”乱丢垃圾,结果却没什么成效。因为大多数乱丢垃
圾的人是 18 到 24 岁的年轻男性,听到政府要他们“改善”行为,反而更不放在心上。
为了打动这些年轻族群,政府官员突发奇想,找来了一群很受欢迎的美式足球队的球员,
拍摄一个新的电视广告。在广告当中,队员们捡起路边的垃圾,徒手压扁啤酒罐,充满霸
气地说道:“德州不是让你来乱的!”然后政府把这个标语印在很多贴纸、上衣、咖啡杯
和周边产品上,产品的配色是美国国旗还有德州州旗的颜色。
实施这项新策略的第一年,垃圾量就减少了三成。六年之后,路边的可见垃圾量减少了七
成。这么出色的成绩并不是透过命令和强迫,而是充满创意的“推力”。这一系列的行动
,让德州人民感受到一种“身分认同”,知道乱丢垃圾是一个不合群的行为,感觉就是来
乱的,而且很不酷。
类似的策略还有催缴税款的文案,像是英国政府在信件上多加了一句话:“英国有九成的
人按时纳税,只有极少数人还没缴交,你是其中之一。”多写这一句话几乎没增加什么成
本,却让缴税的人数比以往增加了 5%。
这种推力有点像是“同侪压力”,当我们知道大部分的人怎么做的,我们就会感觉到一股
“如果自己不这么做好像不太好”的压力。
关于器官捐赠
在初版的书中,有一个章节引起过许多争议,那就是“器官捐赠”。以常理判断,器官捐
赠可以拯救很多患者的生命,但是在死亡之前主动签署同意书的人,只占了很少数。那么
政府可以善用推力,让人民“默认捐赠”吗?如果不同意的人,在签署退出申请就好了,
但这么做好吗?
在一份涵盖许多国家的研究指出,捐赠的意愿大致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种是“默认民众愿意捐赠”的国家,采取的是“推定同意制”,政府假设每个人都同
意,除非某个人明确表明不同意捐赠,他才会退出这个方案。走这个制度的国家,民众的
同意捐赠比率高达 99%,而只有 1% 的人选择不同意捐赠。
第二种是“默认民众还没做出决定”的国家,采取的是“明确同意制”,政府必须等人民
主动授权,才可以把那个人标示成愿意捐赠器官。走这个制度的国家,同意捐赠的比率只
有少少的 4~27%。
只从数据来看,我们会以为“推定同意制”是比较好的。然而,作者们在增订版指出两个
问题。
首先,主动选择退出的人很少,很有可能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选择、没有被提醒过
,或者退出的代价很高、手续很繁杂。其次,大多数采用此制度的国家,仍然会在最后一
步征询家属的意见,如果家属反对就不会进行。这个制度反而变成了家属同意制,而且对
死者家属也造成困恼,他们会困惑:“虽然是国家帮他默认同意的,可是他从来没有讲过
他的意愿啊。”如果你是家属,这时候该怎么抉择?
在增订版中,作者们提出近年演变出来的另一种方式“提示选择制”。这种做法是“轻推
”捐赠者登记,主要的目的是克服人性的拖延、惯性和不注意。像是在美国,他们减少登
记时的阻力,只要上网花几分钟就能登记捐赠意愿。另一种做法是融入换发证照的流程当
中,像是重新换发驾照的时候,驾驶会收到一个提示,提醒他们决定是否要捐赠器官。
作者们进一步说明,关于这类议题,不应该只限制在“默认同意”或“默认不同意”的二
元化讨论,而是要把目标定义清楚:拯救患者的性命,尊重潜在捐赠者的权利,尽力保护
家属的利益。流程当中的各种设计、给予提示、提供诱因、媒体宣传等,都是需要同步考
量和讨论的。
后记:诙谐有趣的阅读体验
我曾经读过《推力》的初版,而这次再读最终增订版之后,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可以读到
作者们和“过去的自己”对话,他们也和很多“批评这本书的人”对话,并且用不同的角
度解释“原本初版容易被误解”的内容,这带给我一种书中有书的感觉。就我印象所及,
自己很少读到作者会进行这种大篇幅的增订,所以这次的阅读体验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此外,你不用担心这本书谈到经济学会很难读懂,恰巧相反。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
就是写作风格很幽默,经常有一些逗人发笑的口吻,像是“餐桌上的经济学家数量不要超
过总人数的 25%,否则…”有了这些轻松口吻的点缀,让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听朋友聊天
一样轻松有趣。
附带一提,在增订版中还引进了一个新的名词“淤泥”,指的是选择的过程中存在着“阻
力”,导致人们比较难改善境况,就可以称作淤泥。淤泥就很像是反面的推力,阻止人们
做出改变。作者之一的桑思坦根据这个观念写了另一本书《淤泥效应》,谈如何解开制度
的束缚,重新找回组织执行力,这也是我下一本感兴趣的书。
作者: isaki1987 (N/A)   2023-01-03 03:25:00
谢谢分享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23-01-03 13:25:00
谢谢推荐本来不在待读书单的两本...
作者: Alex07 (永远的PTT新手XD)   2023-01-04 18:58:00
推这本书!作者很风趣!(从快思慢想看到这个作者,就去找这本书来看) 好看!
作者: WESTONE (oreztsae。里)   2023-01-05 07:46:00
推,谢谢分享。
作者: hahaRegina (喔)   2023-01-05 13:04:00
谢谢分享
作者: recorriendo (孟新)   2023-01-05 19:04:00
Nudging相关研究近年很多被打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