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说人话/农场文记者变身写作教练,突显内容产业

楼主: rehtra (武英殿大學士爾雅)   2022-08-30 23:06:09
请说人话/农场文记者变身写作教练,突显台湾内容产业的向下沉沦?
(※ 文:请说人话,热爱内容产业的书店店员,以脸书粉专进行一场社会观察实验。)
最近有位小有名气的知识型网红,打着“高效写作教练”名号出书教人如何快速写出爆红
文。该作者标榜自己曾效力于知名新闻媒体,且屡创百万点阅佳绩,拥有快速产出优质爆
红文的能力。
本书还找了洋洋洒洒二十余位各界名人联名推荐,颇有一股权威专业气势。然而该书简介
虽钜细靡遗写下作者丰功伟业,对于作者有哪些代表作却只字未提。新书出版后,开始有
读者对其专业度与经历真实性提出质疑,希望该作者能提供他口中的“百万点阅爆红文章
”,让读者验证其专业素质。该作者对相关提问均闪烁其词,只以“过往的拙作恐无法完
全代表在本书下的功夫”,一句话轻巧带过。
拿不出作品的爆红写作教练?
该作者在新书文案里,不断以知名媒体工作经验与百万点阅写作实绩替自己的写作能力背
书,那么她担任新闻记者时的工作表现,理所当然需要被放大检验。作者既然在简介中满
怀自信地表示曾屡创“百万点阅爆红千字文”,何以要求提供作品时,这些爆红文就成了
“过往拙作”?若无法提供实绩,读者又该如何验证书中理论是否可行?
也因为他拒绝提供作品,他口口声声的“屡创百万点阅”的真实性亦无从得知,成了谜中
之谜。百万点阅很难吗?要看这百万点阅到底怎么计算?该新闻平台的平均点阅数落在什
么区间?才能知道相比之下,百万点阅数字是否超群绝伦?是否足以证实他的写作实力?
然而,在网络讨论中,也有支持者认为所谓百万点阅是否为真,并不重要,因为文章好坏
不该靠点阅数据下定论。确实,文章素质与爆红与否无关,那么撇开点阅数字,该位作者
的文章素质又如何呢?
一年内从农场文记者变身写作教练
要谈文章品质,检验过去作品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该位作者担任记者期间写过哪些题
目?是搭热门议题的顺风车?是标题骗人的劣质农场文?是独立开发的原创议题?这些都
足以检视他是否具备新闻从业人员、文字工作者、写作教练的专业素质。
可惜上网搜寻该作者过去新闻作品,最有名的却是一篇将“草间弥生”误植为“渡边直美
”的文章,成为网络笑柄广为流传,而且这篇文章距离该位作者新书出版时间不过短短一
年。其他文章虽未见同样离谱错误,却多是取材自PTT、Facebook、Dcard、YouTube的热
门题材,将其改写为标题耸动的农场文,就连其个人社群贴文,反应亦相当平淡。综观其
作品,看不出身为写作教练的文字格局与选题能力,也无法验证他是否拥有让各式议题爆
红的文字渲染力。
针对将草间弥生写成渡边直美一事,作者曾在网络上大方认错,然而话锋一转,却把错误
归咎于新闻产业追求时效性使然。身为记者,理应明白“正确”才是新闻的核心价值,是
记者、媒体单位建立公信力的关键。为抢流量求快,却连基本的事实查核都没做,不只毫
无专业素养可言,更同时践踏新闻产业与读者。
令人失望的是向下沉沦的出版业
新闻报导是最多人阅读的其中一种书写类型,倘若充斥素质低落的农场文,无形中将潜移
默化改变大众阅读思维。而内容产业一旦为求盈利,以点阅数为唯一审核标准,这种被扭
曲的阅读思维,终将回过头反噬文字工作者的创作空间。如果一位记者在职期间不肯对作
品负责,离职后却以写作教练自居,试图成为内容产业的KOL,听起来未免过于讽刺。然
而在这个遍地KOL的年代,以夸张、片面的文字自我包装,也算不上什么恶事。整起事件
中,最令人失望的其实是出版社对品质把关的标准日渐沉沦。
网络时代,任何人都能把自己包装成写作教练,但身为读者,我们仰赖出版社的专业把关
。如果出版社为求营利而替一位不尊重文字与读者、轻贱新闻专业的记者出版写作教学书
,我们不禁要问,台湾的内容产业与群众的阅读水平,要向下沉沦到什么地步?
互相吹捧拉抬的模组化网红,牢不可破的共犯结构
网络上愈来愈多宛如同工厂出品的“模组化知识型网红”,循同样的包装手法发迹,再互
相吹捧,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同温层,获取话语权。他们的经历有被审慎检验过吗?他们的
知识厚度是否一如他们声称,足以成为内容产业的领头羊呢?
出版社找网红出书无可厚非,但理应发挥自身对内容的专业,给予网红们适当的写作指引
,并对成品严格把关,才能对内容产业行成正向循环。若出版社自我贬低为编务机器人,
书籍出版后又仰赖同一批网红推荐书籍,这一批互相吹捧拉抬的网红与出版社就形成了牢
不可破的共犯结构。网红们获得声量名利,出版社获得收入,而用行动支持出版业的爱书
人,则成了唯一输家。
当我们厌倦IG上修图修到面目全非的风气,我们是否忘了,文字的力量仍远远大于
Photoshop的表象。在内容农场文爆炸的年代里,媒体业与出版业对于内容产制者的背景
审核与过往作品,不该更严格要求吗?
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新闻网站为了追求流量,因而充斥粗制滥造的农场文。打开任
一新闻网站,要找到一篇没错字的新闻难上加难。比起新闻业,出版业的内容产制时间更
长,要求出版业者对内容更严格把关,给予读者更严谨的成品,并不算太过分的要求。如
果出版社跟进新闻业的脚步开始自我沈沦,丧失对内容把关的专业能力,关于内容产业的
未来,我们还能期待什么?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124/6571548
作者: medama ( )   2022-08-30 23:16:00
确实
作者: applewarm   2022-08-31 20:10:00
骗。当骗点阅、骗读者变成“学问”。出书大概也只是包装的一环,接下来一定还有一连串作为要完成这种局
作者: hermithsieh (hermit)   2022-09-03 03:26:00
没错,但其实这种骗也骗不多啦,更多的是骗人投资还是干嘛的比较大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