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逻辑谬误鉴识班》如何训练批判力思考

楼主: vivina (乘着梦想去流浪 )   2022-07-04 16:07:50
部落格图文好读版: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7/01/detecting-logic-fallacy/
书名:逻辑谬误鉴识班:训练侦错神经的24堂逻辑课(增订新版)
作者: 冀剑制
我们常说要训练思考力,要进行批判性思考,但该怎么训练呢?
目前市面上有好多书,像是心理学、经济学、认知科学等,告诉我们人的认知能力有多么
容易出错,再再显示所谓的理性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的很好。但请注意,这不是说
理性能力不好的人就是因为太过感性、很容易情绪化,所以才会老是思考有误。而是我们
的大脑在理性能力的运作上本来就是比较容易出错的。用脑神经科学的说法,就是我们的
大脑机制在资讯处理上本来就很容易出错。因此,自古以来,在还没有现代的那些心理学
、脑科学的时候,学者们就在研究如何训练思考力,降低出错的可能。
冀剑制教授说:“批判性思考不是一种专门用来批评别人的诡辩术﹐相反的﹐批判性思考
是专门找出自己与别人的思考与论证错误的一门技巧﹐目的在于建构更有说服力的论证以
及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因此﹐批判性思考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想法、信念与论证而不是人
﹐无论是别人的或是自己的想法﹐都以一种小心谨慎的态度来思考﹐尽可能的避免错误。
批判性思考的价值是避免自己接收与产生错误想法而导致不良后果﹐对于无关紧要的想法
不需太过在意而影响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
逻辑,就是我们最基本的思考工具。我们日常生活里也常常用“逻辑”来批评一个人的论
述思考或行为。合不合乎逻辑,就成了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理性的标准。但是什么是逻辑
呢?逻辑有什么特质呢?认真问这个问题,多半的人其实不是答不出来,就是一知半解。
因此,要训练批判思考的能力得先了解什么是逻辑,尤其什么是逻辑错误。
“逻辑学” 本身作为一门研究思维的学科,最早是从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 所确
立的,当时是推论的技术,来研究一个论证是否成立。最有名的就是三段论证:
所有的人都会死 (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 (小前提)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结论)
可以看得出“推论”就是整个逻辑操作的核心:从一个以上的命题,推出一个结论 (前
提到结论的过程)。不过在我们的义务教育里,我们并没有特别去教逻辑学,所以大家对
于论证好像都感到很陌生,但我们小时候学的数学证明其实就是一种逻辑推论的形式。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逻辑谬误鉴识班:训练侦错神经的24堂逻辑课》这本书的作者是华梵大学的哲学教授冀
剑制,是作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上,根据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日常生活中的累积所整
理出来的。我要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不同于外国学者写的书,这本书里面有大量的
例子都是我们在台湾常常会听到的言论,不管是在报章、新闻媒体,或是朋友家人之间都
会遇到。这本书可说是专为台湾人写的逻辑思考书。因此,透过这本书的分析和去练习里
面大量的例子,会让大家更有感觉所谓的逻辑谬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读过这本书后,只
要遇到类似的言论,你的“侦错神经”就会快速启动。
所谓的 “逻辑谬误”就是推理上的错误,尤其是那些看似正确但实际上是错误的推理。
这种推理最容易让人受骗,一旦中了谬误的思考陷阱,人们就很可能误信一些有害的想法
,因而导致错误的行动抉择。再者,我们许多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想法或推理经常使我们陷
入一个思考的框框中跳不出来,这也是一种造成谬误的来源。为了要能避免这些错误和不
良的后果,训练侦错神经来发现这些谬误是有必要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由浅入地深说明什么是逻辑谬误,和造成谬误的原因。寻着这样的脉络
,我将分两个部分介绍:第一部分介绍什么是“非形式谬误”和“形式谬误”,第二部分
是说明造成谬误产生的因素和破解法。
非形式谬误 Informal Fallacy
“非形式谬误”: 是种自然语言里常见的错误论证,它的错误不在于论证的形式,而是
在推论的前提内容和脉络。简单说就是推论前提的证据力不足以支持结论所导致的错误。
在书里作者介绍了12个常见的非形式谬误,不过这里我只介绍我认为最重要的五个给大家

1. “把合理当正确”的谬误
作者说这个谬误大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谬误。也是多数人最大的思考问题。
当我们听到一个“合理的”推论时,常常就会将其当作是“正确的”,这是一个错误的思
考。因为合理的说法与正确的说法之间其实仍有很大的距离:正确的说法只会有一个,但
合理的说法可能有无限多个。例如每天在股市收盘之后都会有股市的解读,告诉你为什么
今天会涨或是会跌,而这些解说都还蛮合理的。但是,究竟今天影响股市的主因是什么,
事实上是很难说的,而且甚至有没有主因都是有问题的。但问题是,只要我们捕捉到了一
个合理的解释,我们往往容易将之当真,而且还会利用解读去预测未来的股市,如果与自
己的预测有任何类似,就会更加肯定自己的解释,但如果完全不同,则会去找一个为什么
会不同的解释,而不是否定自己原本的预测。这也就是为何当一大堆真正的专业股市研究
员都在思考股市的变动时,有这么多业余股市研究者能讲的头头是道。专家不能把合理的
当作正确的,但自然而然的思考中,业余者由于不会受到专业挑战,所以能够直接把合理
当正确而不会发现有问题。
这个谬误的一个常见的变形是“把合理的传言当正确的事实”。我们自然而然的思考容易
被谣言或是误传所影响,尤其当这些传言很合理时,其作用力就愈大。作者告诫我们不要
轻易满足一个合理的解答,否则,我们容易错失一个寻找正确解答的机会。记得时时提醒
自己,你所听到的这只是一个合理的答案,合理的答案并不等于正确的答案。
2. “以偏概全”的谬误
当我们见到某种事物的几个例子具有某种特质之后,我们通常会自然而然地推论所有这类
事物都具备这类特质。尤其对不熟悉的事物特别容易产生这样的推理而这种错误推理就是
“以偏概全的谬误”。刻板印象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谬误,像是“现在大学生的水准真是
越来越低”、“台大学生都很自大”、“男生都爱面子”、“老师都喜欢学生问问题”、
“双鱼座的人都很浪漫”等等,我们很容易用这些所谓的刻板印象去思考,然后自然地用
这些属性去理解别人,错误很容易就此产生。
但是我们知道归纳法 (induction) 其实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推论。但是,我们不称它为
一种谬误,虽然我们一样不能保证归纳法一定得出正确的结论,那它与“以偏概全的谬误
”的差别哪?其主要差别在于思考的严谨度。不断重复的科学实验和统计学的研究就是在
确保我们作归纳推论时的严谨度。因此,当你的想法中出现“大家都”、“全部”等等相
关字汇时,请让你的侦错神经发出警讯,因为,说不定以偏概全的谬误正在形成。
3.“轻率因果连结”的谬误
我们人类对于某件事情的出现总是喜欢去追问为什么,因果关系是我们思维里无法避免的
讨论。但是在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时如果太轻率地把两个事件连在一起就说它们之间有因
果关系那么这就会形成谬误。例如我们容易把特别的事件作为因果关联的主因,而忽略其
他较小的因素,或是把发生时间相近的事件用来解释因果关联,而忽略比较长久的影响力
。那我们如何能够肯定一个因果关联呢?我们至少要做的就是需要更多的案例以及统计资
料。例如我们不能只看一个案例,而必须多看几个案例去寻找其统计上的可信度。另外,
最好的因果关联的解释是找出其中因果的运作。
另一个跟因果连结息息相关的谬误型态,则是轻率地否定一个有可能的因果连结。例如,
小玉说:“陈医师给的感冒药好有效喔,我每次感冒都吃他给的药,没多久就好了。”小
王吐槽说:“我感冒才不管吃不吃药,没多久都会好,可见药根本就没什么效”。在小王
的说法中,他借由“不吃药,没多久就会好”来否定“吃药”与“感冒好”之间的因果关
联,这样的否定其实是很轻率的,因为,吃药可能会加速治好感冒,而且吃药除了可以提
高治好感冒的可能性之外,也可能有其他价值,例如可能可以防止恶化等等。
因此,当你发现你正在尝试用一个原因去解释一个已经发生的事情时,请让你的侦错神经
发出警讯,并且正视这个警讯。因为,错误的因果连结有可能导致一个错误的知识,而错
误的知识有可能造成不当的行为而导致悲惨的后果。
4.“批评稻草人”的谬误
当我们听到某个人说了一番话之后,如果我们曲解了他所要表达的意义后去批评他,无论
我们是否故意曲解,都犯了“批评稻草人的谬误”。当我们曲解别人的意思而用以打击或
批评这个说话者,我们所批评的对象已经不算是真人了,因为对人其实没有这样说,而你
的批评就像是自己制造一个稻草人在批评一样,那这就是个错误的思考方式。
稻草人谬误真的是很常见,也是很严重的谬误。有时候是因为没有真的地听懂了对方的话
才造成的,但更多时候是故意要曲解对方的话来达到攻击的目的。尤其在政客的言论或是
政论节目上的吵架上超级常见,主要手段像是曲解原意、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等等。稻草人谬误是必须极力避免的,因为它不只错误,还浪费了双方的时间和精力。最
后只会造成各说各话的结果,完全没有沟通的可能。
在哲学讨论上稻草人谬误也是常常出现的情况。不过通常是来自于某些概念太过复杂,有
不同的定义解释,所以当论证没有说明清楚,或是读的人没仔细读懂时,就容易产生稻草
人谬误。这也就是为什么哲学家在进行讨论之前,习惯要先把定义讲清楚。而在听取他人
的言论时也会保持最大的善意去理解对方。这是很重要的哲学素养的训练。
5.“不当类比”的谬误
我们一般交谈时常常喜欢使用类比来表达一些事情,通常这种类比可以很有效果地表达出
一些言词不易表达的感觉,但是,也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解读。当我们将A、B两个在某些方
面相似的事物做类比,然后以A的某个特质来说明B的某个类似特质,但实际上,此两个特
质在许多方面仍然是不同的,而其不同点如果被用来推理,则犯了“不当类比的谬误”。
作者举例有些反核人士核喜欢将核能发电厂和原子弹做类比,然后主张它们一样危险。这
是个“不当类比的谬误”有几个原因。虽然核能发电厂和原子弹的运作原理是类似的,都
是借由某些像是铀元素般的特殊原子利用一些连锁变化产生大量的能量。当这些能量控制
得当时,可以作为很好的电力来源,但如果这些能量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则会产生可怕的
爆炸。这两者在产生能量方面似乎是类似的,但这并不表示其危险度是一样的,作法的不
同,导致不同的危险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将原子弹的危险类比到核能发电厂
时,这样的推理可能就有问题了。
形式谬误 Formal Fallacy
什么是形式逻辑?
所谓的“形式谬误”是指能够用逻辑形式表达的谬误。要解释这个概念就得先了解什么是
形式逻辑 (formal logic)。我相信这对大家来讲应该是比较陌生的东西,因为我自己也
是在大学修了基础逻辑课时才知道这门学问。要了解形式逻辑,得先知道几个核心概念:
所谓的形式是不管内容只管结构,因此无论用什么符号代表一个命题 (proposition)(
“命题”这个专有名词的意思是指一个“完整句子的意义”,请注意,是“有主词有动词
的完整句子”,而不能只是一个字词,也不能是那种跟真假无关的命令句),只要其结构
是相同的,则其形式是相同的。
当我们将一个日常生活的论证转换成逻辑抽象符号之后,我们就可以像数学一般计算这个
推理,计算结果(画真值树)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推理究竟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有效论证或
是不合逻辑的无效论证。 在判断一个推论是有效或是无效时,论证里面究竟使用什么符
号并不重要,符号究竟代表什么句子的意义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形式结构。
结论正确并不表示推论正确。另外,结论正确也不表示前提是正确的。
简单地说,形式逻辑就是用抽象的逻辑符号语言来表达一个论证的推论过程。例如,令“
P”和“Q”是命题,然后我们使用几个符号代表命题之间的关系:
“→”代表“若…则…”的蕴含关系,“P→Q”就是“若P则Q”;
而“>”代表“且”的关系,“P>Q”则是“P且Q”;
而“<”代表“或”的关系,例如,“P<Q”则是“P或Q”。
最后,符号“–”则代表“非”,如果是“–P”则代表“P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错的

在一般哲学系的基本逻辑课里至少会介绍到18条推论规则和如何画真值树,但是因为目前
只是要教大众如何侦测逻辑错误,所以作者在此只介绍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6条推论
规则。
1. MP规则:肯定前件则肯定后件
P→Q与P两前提可推出结论Q
e.g. 如果 P (小王感冒) 则 Q (小王感到不舒服)。 P (小王感冒了)。 所以,Q (小王
感到不舒服)。
2. MT规则: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
P→Q与–Q两前提可推出结论–P,或是由P→Q此前提推出结论–Q→–P
P→Q:如果 P (小王有偷东西) 则 Q (小王会被雷劈)。 (前提)
Q→R:如果 Q (小王被雷劈) 则 R (小王很歹命)。 (前提)
–R:小王没有歹命。 (前提)
–Q:小王没有被雷劈。 (前提)
所以,–P:小王没偷东西。(结论)
3. HS规则:假言三段论
由P→Q与Q→R两个前提可推出结论P→R
P→Q:如果 P (X星球没有氧气),则 Q (X星球没有生命)。 (前提)
Q→R:如果 Q (X星球没有生命),则 R (X星球没有人类)。 (前提)
所以,P→R:如果 P (X星球没有氧气),则 R (X星球没有人类)(结论)
4. DS规则:否定一项则肯定另一项
由PVQ与–P可推出Q;或由PVQ与–Q可推出P
DS规则的变形使用也可以从PVQ推出–P→Q,以及–Q→P(否定一项则肯定另一项)
PVQ:P (老万是笨蛋),或者,Q (老万不用功)。 (前提)
P→R:如果 P (老万是笨蛋),则 R(老万在学习下棋方面一定很差)。 (前提)
–R:老万学下棋学得不差。 (前提)
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个论证与推理过程表达如下:
根据 MT 规则,–R 推出 –P:老万不是笨蛋
所以,根据 DS 规则 推出 Q:老万不用功(结论)
5. ADJ规则:结合律
由P与Q两前提可推出结论PΛQ
当P和Q两者皆为真时,毫无疑问的,PΛQ将必然为真
PΛQ:P (老万这次考试考得好) 而且 Q (还被老师夸奖)。
(PΛQ)→R:[\如果P (老万这次考试考得好)而且 Q (还被老师夸奖)]\,则 R (小王会
买高级脚踏车给他)。
我们可以将此论证的推理过程表达如下:
(PΛQ) →R  (前提)
P  (前提)
Q  (前提)
PΛQ  2,3 ADJ
所以,R  1,4 MP(结论)
6. SIMP规则:简化律
由PΛQ这个前提可推出结论P,也可推出结论Q
P→R:如果今天出太阳,则小玉会去海边。
Q→S:如果今天下雨,则小玉会去百货公司。
PΛQ:今天出太阳而且今天也下雨。
RΛS:小玉去海边而且也去百货公司。
其完整论证与推论过程如下:
P→R  (前提)
Q→S  (前提)
PΛQ  (前提)
P  3 SIMP
Q  3 SIMP
R  1,4 MP
S  2,5 MP
所以,RΛS 6,7 ADJ(结论)
根据以上这六条推论规则推出来的论证就称作 “有效论证”(valid arguement) ,反之
,有违反推论规则所得到的就是 “无效论证”(invalid arguement)。 例如,依据MP
和 MT 逻辑规则,当P→Q为真时,–Q→–P也必然同时为真,也就是说,任何命题代入P
与Q,如果P→Q作为前提而为真时,则可以有效导出–Q→–P也必然为真,不会有例外。
但是,从P→Q推出Q→P就是一个无效推论,也就是说,即使P→Q为真,但Q→P也未必为真
。例如假设 P (我的脚扭到) 则Q (我会痛)。可以推出我不会痛,所以我的脚没有扭到。
但是不一定能推出 Q→P“如果我会痛,则我扭到脚”,因为我有可能是头痛。因此,无
论P与Q是什么命题,当我们发现一个推论是从P→Q推出–Q→–P时,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个
“有效论证”的形式,而当我们从P→Q推出Q→P时,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无效论证”
的形式。
什么是形式谬误?
在了解什么是形式逻辑后,接下来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形式谬误 (formal fallacy)。所谓
“形式谬误”,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用逻辑形式表达的谬误”。在此就介绍两个最常犯
的形式谬误。
“肯定后件的谬误” (Fallacy of 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就是从P→Q推出Q→P的形式谬误。举例来说,从“小明若不注意身体健康就会常常生病”
,以及发现“小明常常生病”就推说,“小明不注意身体健康”。前提为P→Q(小明若不
注意身体健康就会常常生病),而结论为Q→P(如果小明常常生病则小明不注意身体健康
)。在这个推理中,即使前提为真也不能保证结论为真。这种推理的型态在日常生活中常
常会发生,而且有很多时候其结论是对的,但是,这样的推论形式是无效的。也就是说,
就算“小明若不注意身体健康就会常常生病”是对的,也不保证“小明常常生病则小明不
注意自己的健康”是正确的结论。
“否定前件的谬误” (Fallacy of denying the antecedent)
就是从P→Q推出–P→–Q的形式谬误。假设“小明考上国立大学”为P,而“小明很聪明
”为Q,那么,P→Q就是:“如果小明考上国立大学则小明很聪明”,从这个前提推出–P
→–Q:“小明没有考上国立大学,小明就是不聪明”,在这样的推论中,即使前提为真
也不能保证结论为真。小明没考上国立大学说不定是不用功,或是考试时正好生病等等因
素造成的。
这些谬误之所以会发生都是因为在乍听之下很有道理,但仔细去思考分析它的论证就会发
现其中的问题。如果对这些谬误有兴趣,推荐看以下的这个影片,有更深入的说明。
造成谬误的因素:
接下来这个部分要来探讨哪些是造成谬误的因素。这里我整理出四个常见的因素:错误解
读、隐藏前提、情绪障碍和思考框架。
1. “错误解读”所造成谬误
当我们针对某些人的言词、表情、肢体动作有所误解,而且依据这些误解去推理时,这样
的推理就犯了“错误解读的谬误”。例如在开车时因为我们无法跟别的驾驶人有言语上的
交流,所以很容易错误解读对方的眼神与表情而导致更大的冲突。
另一种经常出现的“错误解读的谬误”在于传言所造成的误解。当某人跟你说某某人在你
背后说了你什么坏话时,有趣的是,我们通常都会照单全收,而且会想像成一种恶意。然
而,事实究竟如何是很难说的。
但就算有言语的交流,还是有错误解读的情况,这是因为并非每个人的表达能力都很好,
也不是每一个想法都容易被句子所表达,当被说出的句子并不能真正传达说话者的想法时
,就可能使得听者误解其意义。
为了分析清楚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区分两种句子的表达意义,第一是句子的 “主观意义
”,也就是说者企图借由该句子表达的想法。第二是句子的 “客观意义”,就是句子本
身所能传达的意思,也就是当一个能精确把握语句意义的听者听到该句子后,借由该句子
本身所理解到的意义。一个好的表达者应尽可能的让自己说出的句子的主观意义和客观意
义相同,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言的精确性。这也是在考验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因为我们
常常可能会说出一些不能真正表达自己思想的句子而造成误解,而且这种误解有时很难发
现,尤其当听者很客气的照单全收不质疑的时候,我们往往遭到误解而不自知。所以要避
免不误解的状况发生就要精进我们的语言能力。
虽然,有些人擅长以语句的主客观意义不同的手法达到某些目的,例如,幽默、暗示、愤
怒、讽刺等,善于如此操作语言的技巧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然而, 当一个句子的主
观意义与客观意义不同时,误解就很可能会发生。 因此,在沟通中,一个好的听者应尽
可能的做到两点,第一是很精确的理解被说出的句子的精确意义,也就是把握其客观意义
,理解好后就当作是说者企图表达的主观意义。 如果该句子的客观意义似乎还有待商榷
,那么,听者必须企图寻找其真正的主观意义,因为沟通最重要的是接收说者企图表达的
意思,而不是比谁的语言能力比较好。这时,第二点就是一个好的听者应企图寻找真正的
主观意义,可以借由思考或是借由询问来了解。当我们在阅读时也是一样,当一个句子被
写下来,我们阅读时除了必须掌握其客观意义之外,还必须探索是否有着和客观意义不同
的主观意义存在。
作者在书中举例,有一天小玉对小王说,“你是天下最可恶的人!”小王听到后非常沮丧
,想不到他竟然在她心目中这么糟糕。这样的理解只把握了句子的客观意义而没有捕捉到
其主观意义。如果小王因此很生气的说:“我才不是!”那这个沟通等于是鸡同鸭讲,完
全各说各话。小玉说这句话的意义其实可能很简单,她想表达的想法是:“我现在很生气
!”骂人是表达生气的常用方式,这种情况下,语句的客观意义被说者忽略了,因此,说
者可能完全没有企图表达该语句的客观意义,因此,小王的正确沟通的回答应该是:“对
不起,让妳生气了。”或者是:“别再生气了,否则小心我扁妳”。这些回答都算是针对
语句的主观意义的回应。
这个语言的主客观意义的差别其实大家都知道,但问题是,大多数人在谈话中还是会被语
言的客观意义牵着走,忘记寻找语句背后所可能隐藏的主观意义,因此必须在日常生活中
时时提醒自己去寻找说话者的主观意义。
2. “隐藏前提”所造成谬误
有时候,谬误并不是存在于被明确讲出的字里行间,而是隐藏在没有被讲出的想法里,从
逻辑的角度来看,我们称这些被说话者省略的东西为“隐藏前提”。在沟通中,如果我们
没有把说话者的隐藏前提找出来,就很容易误解对方,也不容易立刻侦测到谬误,因此,
在对话中补足对方的隐藏前提是一个预防谬误很重要的能力,否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单纯
依据说话者的文字所构作的论证大部分都是无效论证,而当我们因此而批评对方时,我们
就很容易犯了“批评稻草人的谬误”。
找出隐藏前提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论证的结构中去寻找,首先,我们先假设对方的推理
是有效论证,接着再看看其论证是否缺了某个环节,然后帮他补足前提,这个添加上去的
前提就是隐藏前提。这个寻找隐藏前提的部分就牵涉到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某人的论证及
其理由。通常,我们会先寻找最好的可能解释来理解别人,这是一种比较善意的解读。但
有时我们也可能会将其隐藏前提解读成一种谬误,这是因为那可能是最合理的解释,这时
候就必须小心不要犯了“把合理当正确的谬误。
例如,小佩说:“虐待动物的人都给我去死光光。”阿刚则说:“你好像反而不太讨厌那
些虐待儿童的人,这样好像有点是非颠倒了。” 为什么阿刚会这样理解小佩说的话?
前提:小佩非常讨厌那些虐待动物的人超过虐待儿童的人。
隐藏前提一:人比其他动物更不该被虐待。
隐藏前提二:儿童是人。
隐藏前提三:对于虐待,愈是不该被虐待的东西的人,我们就该愈讨厌他们,否则是非颠
倒。
结论:小佩是非颠倒。
在这个论证中,隐藏前提一和二合起来可以推论出推论一:儿童比其他动物更不该被虐待
。 这个推论加上原本的前提以及隐藏前提三,就可以成功推理出结论“小佩是非颠倒”
。因此,我们合理的推测,阿刚有这三个隐藏前提。
3. “情绪障碍”所造成谬误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指出某人的谬误时,你很可能会遇到一个很不愉快的经验,就是对方
很不高兴,或是对方完全无法接受而跟你反驳,甚至跟你吵架。因为那种突然的晴天霹雳
导致难以接受的情绪会在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反抗,自动推理机制马上会找出一个合理的
理由来搪塞,然后借由“把合理当正确的谬误”的运作,我们便成功地说服自己这样的指
责是错的。但我们要明白思考产生谬误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因为这是无可避免的,而
且也无须完全避免谬误的发生,只要在谬误出现的时候发现到就可以了。当我们愈来愈能
够坦然面对自己而且克服情绪障碍之后,就会发现在第一时间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并且
持续的理性思考来省思自己并不是一件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在面对我们喜欢的或是讨厌的事物时,也一样会有相当程度上的情绪障碍。像是对于
自己喜欢的或是讨厌的朋友、艺人、政治人物等等,通常也会有情绪障碍。我们习惯性的
会去思考我们讨厌的人的缺点,而习惯性的思考我们喜欢的人的优点,在这样的时候即使
思考有谬误出现也较为不易发现。作者建议训练克服各种情绪障碍的一个好的方法是,想
像目前自己很难接受的事情或是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事情,并尝试去找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来
让自己在理智上认为其有一定的可信度。这种训练常常都是很困难的,如果你是第一次做
这种违反个人情绪的思考,你马上会发现情绪对人的主宰有多可怕。 第二个方法是借由
书写来帮助你思考,一旦进入了空白状况,你就依据所写的推理重新冲破情绪障碍的最后
防线。练习久了,你最终可能会发现你心中可以同时存在两条思路,情绪和理智思考可以
同时存在。
4. “思想框架”所造成谬误
“思想框架”这个名词是一个比较日常语言的称呼,比较精确的名称应该是 “概念框架
”。“概念”就是一个语词所代表的意义,而这个语词的意义跟其他语词的意义互相具有
某种牵连而形成一个框架,当一个概念框架形成时,我们的思考就自然而然的会依据概念
框架来思考。概念框架对思考是必要的,然而,我们也并非要企图破除所有概念框架,而
是像是对付谬误一般,我们至少要能够看见自己的思考是依据什么样的概念框架。
一个思想框架由很多的价值观与想法互相支持而产生。在同一个框架中思考,每一个价值
观与想法都是好的。但从别的思考框架来看,这里的每一个价值观与想法说不定都是不好
的。当我们遇到不同思想框架的对话时,对话的双方中,至少有一人必须能跳脱自己的思
想框架,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对话。而如果有人能同时掌握两种思想框架来对话,真正的
沟通才可能产生。侦错神经最难发现的就是由各种思想框架所构成的想法,这些想法大都
没什么根据,但却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而成的习惯性思考。思想框架所形成
的想法未必全是不当的想法,有些只不过就是大家习以为常的观念,但这些观念有时会导
致不当的后果。
作者举例为什么当普通朋友和当男朋友的待遇有这样大的差别呢?答案也很简单,因为“
朋友”和“男朋友”是依据不同的思想框架在处理的。我们对“普通朋友”与“男女朋友
”有不同的思想框架,而这些思想框架中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当我们依据这样的衡量标准
判断事物时,就可能产生这种有点荒谬的结果。如果我们可以跳脱出来重新反思这些想法
,或许就能减少很多冲突与不愉快的感觉,让生活多一些弹性,而不要成为一个单纯受制
于整个文化社会思想框架的人。
读后心得:
这本书得很推荐给想要学习批判性思考但毫无概念的朋友,因为真的写的很白话,很好懂
。尤其是关于形式逻辑的部分,作者已经简化了很多复杂推论的部分,只讲最核心的观念
。但也因为讲的很粗浅,所以对已经有概念,想要进一步深入了解逻辑推理和思考谬误的
朋友来说或许就不适用。
不过最后关于产生谬误的因素的这部份,我认为是很好的分析,也确实是我们在日常沟通
时常常会犯的错误,但没有受过思考训练的人,往往是不自知的。就如同作者所言,我们
要明白思考产生谬误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因为这是无可避免的,而且也无须完全避免
谬误的发生,只要在谬误出现的时候发现到就可以了。时时提醒自己不要错误解读别人的
意思、善意地理解他人、不让情绪左右自己的判断,也不要让自己被思考框架给侷限住。
另外,努力增加自己思想的深度、加强科学知识,和对各种学科方法的掌握与了解等等都
能够提升侦错神经。渐渐地就能强化自己批判思考的能力。以下我再提供几个不错的网络
资源让大家做学习参考。
延伸阅读:
华梵大学批判性思考教学网:冀剑制
https://wwwold.hfu.edu.tw/~cchi/critical%20thinking%20web/
台湾通识网开放课程:逻辑 / 傅皓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7VRJmxQiQI&list=PLfS0WrMWEu_7H077G8WDg2I_LrnF9mBGd&index=2
【冰的哲学】S03E05-A 亚里斯多德的十三种逻辑谬误
https://anchor.fm/philomedium/episodes/S03E05-A-e1ivdbj
作者: aluweiyu (Bobo)   2022-07-05 19:13:00
好文推
作者: Samus (阿建)   2022-07-05 21:46:00
感觉有点复杂 很强感谢推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