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imgur.com/ohyzWe7.jpg
读完这本书,再次反思书名所言“恰如其分的自尊”,同时检视自身日常生活,乃至从小
到大的一些经验,一边琢磨书中内容一边思考,潜藏在脑海中或混沌或朦胧的想法亦随之
沉淀、清晰,或至少能找到相对应的参考点。我想,这正是阅读带来的神奇作用。“自尊
”这概念可说是方方面面渗透在个人与群体之中,其影响力可谓是不知不觉,甚至你不特
别去注意它,它还是会如内建导航系统般,驱使你不自觉去做出符合你自尊水平的一些行
动。
为何会这样描述呢?其实这也是初读完这本书后,让自己感到不可思议,进而去思索而得
到的小小发现。有时要挖苦一个人,会说他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然而自我感觉良好是
不好的吗?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很好,但偏偏旁人都不这样觉得,就很有可能得到那明
褒暗贬的评语。对应到这本书所探究的“自尊”,自身的表现与他人的评价似乎正与自尊
的形塑密切相关,当一个人缺乏对自身的客观了解,只是一味地自吹自擂,就算一无所成
却热衷为失败找借口,那在旁人眼中看来,显然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而这样的人又能
称得上是拥有“高自尊”吗?
在这本《恰如其分的自尊》中,介绍并阐述了四种关于自尊的型态或水平,分别有“稳定
型高自尊”、“不稳定型高自尊”、“稳定型低自尊”、“不稳定型低自尊”。为了让读
者能在阅读中对应自身状态,书中也加入了自我检测量表,可供读者透过那些精心设计后
的问句,进行必要的自问自答,借此看到自身的自尊属性,无论是高或低、稳定或不稳定
,总是有望加深对自己的理解与看到问题点的所在,如封面所述这是──一本廓清自我,
化解痛苦的自尊重建指南。
在第一章〈自尊心的三大支柱〉中,提到自尊由“自爱”、“自我观”与“自信”等三大
成分所组成。唯有这三者发展均衡,才足以造就恰如其分的自尊,进而促使个体的内在与
外在都均衡发展,并且在面对他人与自我时减少冲突与矛盾,发挥出个人价值与在群体中
的定位。低自尊的主要表现,大概有害怕失败、容易退缩、畏惧他人目光等;高自尊则表
现出近乎相反的面向,追求成功、积极向前、接受他人的赞赏等。
稳定或不稳定的差别,主要在于遇到各式情境的考验时,那些组成自尊的元素,是否会因
此而有所动摇或改变。稳定的高自尊者,就算面对失败或他人的奚落,多是能保持正面的
自我肯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只为迈向下次的成功。但若是不稳定的高自尊,则可能要靠
合理化那些失败,与反驳他人的负面评价,来维持不一定那么稳固的自尊心。稳定的低自
尊者,在面对失败时相对平静,只因他早已认定自己如何努力都不会成功,他对自我的评
价是偏低的,每当他人对其发表贬低其价值的评价,只是在巩固与确立他的自我认定。不
稳定的低自尊,则时常表现出“自我怀疑”的倾向,对于成功或失败都保持戒慎恐惧的态
度,只因他常处于积极与消极相互拉锯的情绪状态,有时也渴望透过他人的赞许来巩固自
己时有起伏的自尊心。
在此书的第五章〈自尊从哪里来?〉,可以看到自尊的起源与童年经验可说是密不可分。
自我意识是组成自尊的一大成分,书中也提到,儿童大约在八岁左右,开始具有整体的自
我心理意识。他们开始能描述自己是谁、在想什么、感觉如何等,也会意识到在逐渐长大
的过程中,自身是有连贯式经验的完整个体,不会突然变成有别于昨日的自己的另一个人
。可以说,从小潜移默化之下,个人所养成的看待自己的方式,就是构成自尊的基础。虽
然书中也谈到,对于八岁之前的儿童的“自尊”形成过程的研究并不多,追溯自身的童年
回忆,或者是观察生活周遭遇到的孩童,也能看到一些值得省思的端倪。
就拿笔者的自身经验来说,在从小的家庭环境,双亲算是实施比较传统式的“打骂教育”
,常用责骂来取代说理或沟通。这让身为长女的我,总是担心自己会不小心说错话或做错
事,有时父亲一个脸色不对,就会让我下意识想避开有他在的场合,深怕他接下来会对自
己发脾气。每当父亲板起脸,母亲就会好意提醒我,不要表现不好让父亲生气。就算在逐
渐懂事的过程中,也能得知双亲的严格主要是希望自己能进步。在青少年时期的自己,可
说是格外排斥双亲的教养方式,甚至时而言语顶撞或消极不配合,就算这样做换来的是更
让人难堪的责备、打骂,连同在课业表现上,自我放弃式的不得志与茫然无措。
如今,三十多岁的自己,看着这本探讨“自尊”的书,回溯自身的儿时记忆,逐渐能同理
当时的自己。值得欣喜的还是,此时的自己已非被动式地等待被父亲责骂的小孩,能理解
那担心表现不佳,而用虚张声势的言语来武装自身的“心虚”;或者采取将事情搁置一旁
,不行动的拖延战术,来逃避眼见心想的“失败”结局。知道自己为何会如此想或那样做
,可以说是重新建构“自尊”的重要根基。害怕失败与拒绝被批判,让成人后的我,下意
识选择不断地自我批判,同时对于无论是求学或就业终须面对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或多或少都感到排斥而不乐于去面对。
说回书中内容,自尊重建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人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在测验中得知自己
应是属于“不稳定型低自尊”后,我倒是没有太多焦虑或难过的情绪,毕竟要改变自己也
须先从了解自己开始。在第十一章〈我爱自己故我在〉就谈到了从自身为出发点,透过调
整自我认知与行为模式,来重新建立与巩固立足在这社会,总需拥有且能靠自己把握住的
“自尊”。书中也提到,无论高自尊或低自尊都无绝对的好坏,最重要是意识到且培养自
重与自爱的精神,在群体生活中也能与他人互相支持、合作,让双方都有机会看到更恰到
好处的“自己”。
组成自尊的重要元素中的“自信”,俨然是达成提升或稳固自尊的重要基石。自信与行动
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少了行动的自信或少了自信的行动,都如同建立在沙滩中的堡垒,经
不起浪花的侵袭,只要一有考验对于自身能力的信任度的事件发生,哪怕只是他人有意无
意间的一句评语,都可能瓦解看似风平浪静的表象,甚至让无所适从的个体,回归自我怀
疑与逃避退缩的恶性循环。因此,透过行动逐步培养自信,同时在自信的滋养中维持行动
力,在或多或少的失败中逐渐看到自身的能力与天赋,终能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的坦途。
写到这边也先做个结论──那就是,自尊其实也是认识自我,同时帮助个人活出真实自我
的原动力。一个人的自尊高低与稳定度,并非一成不变,当你能在每一件确实完成的小事
,看到自己的进步与逐步累积的经验,自信心就能逐渐养成,而那对于攸关个体如何立足
于世的自尊,可以说是起了关键作用。自尊也会影响他人看待自己,连同自己与他人互动
的模式,可以说是只要你睁开眼睛,甚至在梦境中的一些潜意识活动,都与有形无形的“
自尊”息息相关。无论是低自尊或高自尊,在充分理解自身状态之后,选择突破或维持现
状,都不失为与自我和平共处的良方。更重要的还有,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毕竟仍
是独立的个体,却避不开需要与他者共存、竞争的社会,个人的内在与面对外界的平静或
平衡就显得格外重要。
厘清进而接纳自身的自我评价,若自身表现在他人眼中或优良或低劣,也刚好可以客观去
检验或重新评估。拥有自知之明与乐于应变的能动力,相信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也能
还给自身一步接着一步无人滋扰的海阔天空。
卓敬柠/2022.05.12 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