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伊凡的战争》俄军士兵的回忆录。

楼主: fatisuya (伊达枫)   2022-03-03 10:01:23
https://0rz.tw/WkUvB
最早认识梅里杜尔(Catherine Merridale)是我得知简体书商要推出本书《伊凡的战争》
,时间大概是2016年,但是说来讽刺的是,尽管ISBN都有了,却始终“只闻楼梯响,不见
人下来”。后来过了几年,台湾的猫头鹰推出了作者的《1917列宁在火车上》,让我惊喜
不已,于是便期待能继续引进她的其余著作。果然,又过了两年(2022),给我盼到了。二
战主题的书多如过江之鲫,但从士兵的角度看待战争的作品还是相对偏少,从红军的角度
更是凤毛麟角,至少在华文市场是如此。因此,这本《伊凡的战争》甫推出,我立刻买了
回来拜读。
梅里杜尔这部作品,也让我想起了之前读过,诺贝尔奖得主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Ал
ексиевич С. А.) 的《战争中没有女性的脸》,都是采取了访问当事人,从那
些笔记与回忆中编织而成的口述史。只是比较不同的,后者是众多的个别故事,前者则是
按照战争的时序,将众多的回忆编成“通史”。因为苏联红军曾经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转变
,它从乌合之众,磨练成了令西欧颤栗的钢铁洪流,作者刻划了这背后的过程,搭配士兵
的回忆来佐证,展现了一幅血与泪的图像。在官方叙事中,这是一段“伟大、光明、正向
”的“卫国战争”,在每个周年不断纪念的同时,似乎没有人会去关心老兵的过往:他们
因何而战,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战争对其而言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等。而这些正是本书的主
要内容。
‧士兵的服役状况
军旅生涯对现代大部分的人来说,都不是愉快的体验,除了少数特别热爱,或者是迫于现
实的人,否则都是能免则免。
本文撰写的时候(2022年2月),俄国又在进行一场战争。据传,该国把原本不用上战场的
义务役士兵,以威胁强迫的方式推上了前线,引发了家属的质疑与强烈不满。当笔者看到
这个报导时,对照本书的内容,感觉是不太意外,甚至认为这也是老传统了:轻视人命。
诚如作者所言。苏联是在战火中诞生(相信很多国家也是),但红军士兵却在绝对重视工业
的政策得到很稀少的关照与分配。以日常生活来说,他们甚至没有公发的袜子(要自己买)
,只有所谓的“脚布”(portyanki)。然后一般士兵挤在破烂的宿舍,下基地时甚至要露
宿或自己想办法找个遮风避雨之处;军中伙食难以下咽,甚至有腐肉、茶里有玻璃等各种
难以置信的丑闻,许多新兵在入伍后往往没多久就因肠胃炎入院。虽说服役本来就不是去
过爽日子的,但是活受罪跟严厉磨练绝对也是两回事,相信英国跟美国绝对不敢让他们的
公民兵享受这种“待遇”。不过,日本跟中国就难说了。
然后,由于物资的欠缺,士兵能够真正训练的时间不多,顶多就是弄懂步枪的使用,剩下
的时间就是去帮忙农活,这样子的军队能有多少战力是可疑的。
‧陷于泥足的红军
1939年11月,苏联对芬兰宣战。虽说双方国力相差悬殊,但英勇的北欧人奋起卫国,给了
红军迎头痛击,让全世界看透了其无能的本质,更让未来的敌人希特勒彻底的不将其放在
眼底。
造成这种情况,在当时苏联内情各种不公开的情况下自然会感到震惊,不过当下做研究的
稍微了解会一看就能理解。且不说因为待遇跟训练不足造成的士气低落,就军队的组织结
构来说,史达林之前进行的大清洗对红军基层干部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许多训练有素的
军官不是被枪毙就是下狱,存活下来的要嘛无能要嘛就是变的自保式的官僚化。然后,补
进来的新军官又都菜鸟,没威望没经验,根本不能服众,甚至有很多人在受挫之后只好自
杀。在组织结构上来说,根本就是乌合之众。
再来,由于苏军征兵对象很多是来自贫穷落后的农村,士兵几乎都是文盲或知识水平低下
,甚至,共党干部震惊的发现他们连史达林是谁都不知道。为此的解决之道,就是任命了
“政治指导员”(政委)来对士兵进行思想再教育活动,顺便对他们进行监视与管束。然而
这些人往往都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他们握有生杀大权,选择用教条跟权威而不是德行来服
人。这种状况只要出过社会的朋友们自己脑海想像一下不难理解。有些士兵私底下偷偷的
反映:“上了战场,我不知道子弹会往哪边打。”部分政治指导员自己也发现,普遍的恶
劣待遇与环境,导致根本不可能彻底“根治”这种士气低下,士兵的不满普遍程度迫使他
们也只能在报告中无奈地写:“那边根本没有政治可言。”结果是,这些政委反而更加撕
裂了红军的团结。
红军就是在这种看似强大但实则内部问题重重的情况下对芬兰发动攻击的,然后等待着他
们的是满满斗志要保家卫国的战士,在付出了将近三倍的伤亡的情况下赢得了皮洛士式胜
利(Pyrrhic victory)。俄国将士用鲜血换来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土地,还有一个仇视他
们的邻国。作者引用了一段评论描述此一时期的红军:“他们什么都准备了,但就是没准
备当一名士兵。”
‧因何而战,为谁流血?
战争前,苏联确实出于意识形态,拍摄了许多关于工人社会主义终将战胜邪恶资本主义的
宣传影片,特别是德国,红军踏平柏林,是热门的主题。很多人出了戏院,都坚信正义的
俄罗斯士兵会以雷霆万钧之势,打败法西斯走狗。当然,很多年后,成真了,但被刻意忽
略的是,苏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不是官方说的秋风扫落叶。
苏芬战争让史达林稍微脑袋清醒了点,他开始认真地重整红军,减少大清洗的伤害。但已
然太迟,德国人已经征服西欧,威胁迫在眉睫。来自各方的入侵情报源源不绝,这位苏共
领袖选择了视而不见,坚信他只要克制与忍耐,就能换来希特勒的延长互不侵犯条约。但
他大错特错了。1941年6月22日,全面的攻势打的红军兵败如山倒,原本就已经涣散的组
织,在没有万全准备的情况下更加毫无抵抗之力。尽管零星的反击是有造成入侵军队的一
些困难,但那只是无谓的牺牲,丝毫阻挡不了其迈向莫斯科的脚步。这种错误的决策连史
达林都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会被清算,但没有,也许战争时期内哄不是明智的,但战后挟
著胜利威望,就更不会有人提及这个失算曾导致多少俄罗斯子民白白牺牲。
于是,战争初期,红军上下陷入了恐慌,士兵们不知如何作战,也不知为什么而战。就连
负责维系士气与指导政治的政委都私下表示感到迷茫,为何一切都跟上面说的不一样?在
他眼前看到的,是强大的敌军火力猛攻,是无助的士兵各种溃散与逃跑,接应不了的后勤
,飞不上天的战机,以及无助的平民。而且,更多听到的,是士兵拒绝为保卫苏联政权而
流血。
有不少人是因为集体农场而失去了土地,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入伍,或被征兵而来,原本
士气就不可能高昂,而他们在服役期间吃尽了苦头,带着不满的情绪根本无心恋战,特别
是来自白俄、乌克兰的士兵,更是毫无斗志可言。
在正常情况下,基本上任何一个政权都应该瓦解了,但苏联没有,因为红军士兵很快就发
现,纳粹德军并不是来解放他们脱离共产暴政,而是打算将他们赶尽杀绝,打一场种族屠
杀之战。从前线传来的各种暴行,很快地激发了俄罗斯人的愤怒之情,他们改变态度决定
为自己的土地与亲人而战。苏联官方也马上改变宣传方向,把原本的意识形态之争变成了
神圣的民族卫国之战。本书作者与亚历塞维奇,都从老兵的口中听到他们坦率的证言:“
我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土地跟家人,不是为了史达林。”
‧二二七号命令
1942年7月28日,针对逾越来越严峻的战况,史达林发布了第227号命令(俄语:Прик
аз № 227),下令全体将兵“一步也不许后退”(Ни шагу назад!),从
上到下,任何敌前撤退、逃亡者,都可以就地正法,决不宽贷。
这道命令一般被视为苏联赢得胜利的重要举措,但也起了相当大的争议。部分立场的人认
为西方学界过度解释这道命令的负面部分,忽视其对提振红军士气的莫大作用,是在“抹
黑”。
本书作者并没有评论这道命令,她只陈述了一些自己所知的回忆。苏联早期的医学对于一
些心理上的疾病并没有专门的医生可以判定,那些在战争中精神受创,崩溃的人,会被认
为是怯懦而枪毙。至于某些因故失踪,未能被确认下落的,也可能被判定是逃兵,导致家
属必须揹上污名。
士兵们确实没什么选择余地,前面有敌军炮火,后面有督战队子弹。
当然,你会说,大敌当前,国家存亡,还讲什么个人生死。不过,有意义的捐躯是一回事
,平白无辜的牺牲又是一回事。红军轻视人命众所皆知,作者指出,苏德的战损比几乎是
20:1,要用二十名俄罗斯人才能换一个德意志兵。这种数字在整个战争期间是被当局彻底
隐瞒的,尽管前线士兵多少能感受的到,只能他们又能如何呢?
尽管,平心而言,若非苏联红军这样的牺牲,要击败纳粹德国也是谈何容易。曾见过评论
大战中盟国的贡献:“英国争得了时间,美国出了钱,俄国捐了鲜血。”这点是无论如何
不能抹煞的。但,或许对于那些死去的苏军将士,问一句是否非得这样牺牲并不过分吧。
‧士兵们的困扰
战前的红军跟战争中期是两支不一样的军队,毕竟它曾损失将近半数以上的兵员,没有任
何一个组织在这种情况还能维持原样。不过这当然是好现象,因为这支军队正在蜕变与成
长。史达林学会了尊重其将官的专业,而中层军官开始学习以身作则去赢得部下的信赖,
士兵们则依赖集体主义的同袍情谊维系战力。政委懂得对一些“军中幽默”睁一只眼闭一
只眼,共党则放宽宗教上的禁令,让士兵得以有另外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不过,尽管战局正逐渐朝向好的一面迈进,但依然有许多困扰著红军的问题存在。
首先,大战已经打了三年,许多士兵离乡背井,思念家人的情绪严重,挂念它们的生活处
境则更是当局头疼的难题。苏联原本重工业轻民生的国策已经导致人民日子过得不易,战
火则更加深了这样的困境,许多军眷在后方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他们把这些事情透过信件
告知前线父兄,这让这些奋战中的士兵十分愤怒,他们为国流血捐躯,为何其家人却连温
饱都不能?
当局自然把这列为头号要事处理,然而,就算把军眷列为优先关照对象,可是经济条件就
在那而,能改善的也是有限。于是乎,士兵们只好“自力救济”。各种盗卖军资,劫掠平
民的事件时有所闻,特别是当红军进入德国境内后。而官方对此也是无力禁绝,只能默许

第二个问题是性。随着大量女兵的参战跟局势好转,这种需求产生的问题开始浮上台面。
长期离家的士兵可能要面对妻子被人睡了,或者因为他伤残而诉请离婚;又或者自己外遇
等的问题。军官则是各种包养,男女关系复杂等。
到了德国境内,这种问题则转变成另外一种型态。在上层煽动的复仇氛围中,士兵们对德
国女性的暴行是罄竹难书的。尽管我同情受害德国民众与女性,也反对这种犯罪,但坦白
说,并不觉得他/她们多无辜。相关文件跟研究也都记载着,当时德国人自己也心知肚明
,苏联反攻过来会怎么报复,因为国防军/党卫军干了什么好事,他们心中雪亮着。
只是说,这在“神圣的伟大卫国战争”史册上,是不能被记载的一页。自然也没办法追究
,只能当作是一段黑历史带过吧。毕竟,史达林说了:“我的士兵如此卖命的打仗,拿点
东西,找几个女人玩乐,很过分吗?”
后来苏联要一直到性病传播成为部队的严重问题,还有为了维持占领军的体面,才开始整
顿。
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士兵们的退役生活。长期战争让许多老兵都疲倦,然而,在习惯了那种
严苛环境之后,恢复和平生活反而也是种难题。许多人都跟家庭产生了隔阂,即便回家了
也彷如陌生人般难以融洽,甚至有些士兵是无家可归的。
再者,如果是有些技艺的士兵,退伍之后可能立刻被国家安排工作,生活可以有着落。但
那些身无所长的,就没那么幸运的。更悲惨的是,如果是战争残废的,国家甚至连个妥善
的照养都没能给予,很多人都往往落的流浪街头,最后还因为史达林要“顾及体面”,还
被迫流放。认为大战可以改变国家,使变得更加美好跟积极的梦想比不上现实的残酷,作
者访问过的老兵,都异口同声的说退役后国家并没有补偿任何他们失去的:青春、自由时
光与健康。唯一最大的补偿大概就是他们比谁都更加珍惜生命的价值。作者问一个战争纪
念馆的馆员,老兵来的时候通常会有什么表现,对方回答:“他们不会说太多话,也没这
个需要,有时只是静静站着与流泪。”
在看完这本书的当下(2022年2月),俄罗斯的士兵又在为了他们的祖国牺牲与流血奋战。
然而,比起先辈,是否他们有什么更值得的理由,不得而知。但用梅里杜尔所呈现的内容
对照新闻报导的当代俄军处境,笔者感慨万千。马基维利说,任何不能善待其老兵的国家
,必然遭到报应。但愿这些人的血,不是白流。
作者还有其他如:《Red Fortress: The Secret Heart of Russia's History》、《
Night of Stone: Death and Memory in Twentieth-Century Russia》,希望猫头鹰能够
继续引进,或许,多多了解这个国家,并不是坏事。
PS:本书强烈推荐跟一开始提到的《战争中没有女性的脸》一同阅读,相辅相成。这本书
讲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例如,有一位曾在敌后担任情报活动的女特务与其丈夫,立下不
少功劳,被捕后关入集中营,侥幸不死归国。等待她们的不是犒赏,而是怀疑通敌的审判
,尽管后来还是无罪开释,却也没有给予任何补偿,她跟丈夫的身心受创,为国牺牲得来
的代价如此,已经够让人心冷。
还有一位曾在军医院服役的护士,她当时还是个十几开外的小姑娘,有次遇到一位重伤将
死的士兵对她说:“这个要求可能有点过分,但我从未抱过女人,可否请妳吻吻我,让我
看一下胸部?”她说自己听完大惊失色,先是跑了出去,但没多就还是走了回来,满足了
其请求,年轻的护士说“士兵带着微笑离世了”。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22-03-03 10:22:00
推推推感谢精彩分享
作者: Qorqios (诗人Q)   2022-03-03 14:52:00
作者: corlachang (可乐)   2022-03-03 15:42:00
最后是被和谐掉的补充内容吧,护士不是被吓到走开,一小时之后才回去,作者是没直写满足上尉的要求。
作者: tryit0902 (猫空都是猫)   2022-03-03 19:36:00
这本不错
楼主: fatisuya (伊达枫)   2022-03-03 22:06:00
我看的是简体版,也可能记错
作者: brella (府城严选臭懒趴)   2022-03-03 22:28:00
作者: xiafeng1104 (书纶)   2022-03-04 12:19:00
推,想看这本了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22-03-05 17:56:00
谢谢推荐!电子书上架喽!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2-03-06 22:33:00
关于二战时日本兵什么待遇 可以看水木茂漫画昭和史和 全员玉碎。之前不知道苏联也有类似全员玉碎的军令
作者: sin (三角函数)   2022-03-07 22:47:00
前几天看了一本玉山社或前卫出版的书籍 日本人写的书中论述所谓南京大屠杀是子虚乌有 不存在的事一整个莫名其妙 中国人怎样是关台湾人的事吗?与其关心中国和日本 怎么不多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反正 玉山社 前卫出版 这种烂团体 最好是消失或滚回中国老家
作者: zunmau (我把青春留在20世纪)   2022-03-08 19:51:00
写得真好
作者: power8050 (想飞)   2022-03-08 21:44:00
推 写的超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