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版本:中译本。木马文化。草婴译。
阅读时间:2020年11月间。
一、故事线
(一) 奥斯特里茨战前
人们虽有感于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但仍继续过著奢华的日子。他们不愿也没有能力采取
任何动作。安德烈毅然参战。
(二) 奥斯特里茨之战
皮埃尔娶了貌美的海伦,至此踏入不幸的婚姻。安德烈在战争中受到顿悟,受到与先前
蔑世想法完全不同的启发。
(三) 五年短暂的和平
(四)博罗金诺之战
法军入侵。莫斯科大火(全书中我最喜欢的战争场面描写)。游击战开始。皮埃尔被俘。
(五)尾声
二、人物
(一)托尔斯泰的人物刻画是我数一数二推崇的(直到目前我心目中人物描写的第一名
仍然是红楼梦)。最精髓之处在于,人物的性格中有所谓的“矛盾点”。我观赏书中的角
色,不大看一个人是如何成长,更多时候我喜欢玩味一个人想法思绪的前后不合理、种
种矛盾。
(二)玛丽雅公爵小姐
公爵小姐应该是个信仰虔诚而温柔善良的角色,然而在书里,她绝大多数时候还是被嗔
痴爱欲左右著情绪。她因为哥哥和娜塔莎解除婚约而暗暗感到高兴,仅管这使哥哥陷入
巨大的痛苦中;她原本为阿纳托里的求婚感到惶然无助,却在撞见侍女与阿纳托里幽时
突然心境开阔,她对哭着的布莉恩说:“我感觉我更爱您了。”
在我的解读,此时她终于得到立场可以宽恕他人,施舍悲闵,因此心得到了满足优越,
而在之前她一直因为样貌不佳而自愧于人的。
(三)皮埃尔
书中最矛盾的人之一,不过他的矛盾大多时候不是来自于他的行为举止,而是于内心的
思想斗争。他和阿纳托里截然相反,阿纳托里高大俊美,富有魅力,却很少动脑;皮埃
尔庞大笨拙,缺乏吸引力,心中却总是思绪万千。然而皮埃尔虽然总将事情过于理想化
,但因为他总是不停得思考,这使得注重心灵层面的人都很喜欢他,如娜塔莎,安德
烈和保尔康斯基老公爵。
(四)安德烈
不得不说安德烈是我最爱的角色。这一方面当然是我和他的性格有点相似,这也使得我
在阅读时常常心惊肉跳。安德烈一开始因为丽莎的天真好懂而与她陷入热恋,结婚后因
为她太好懂了,想法一眼能看穿而觉得乏味。他轻蔑妻子的浅薄,在她怀孕时没有给予
她柔情关爱,而是毅然决定上战场。直到他在战场上顿悟,才明白自己铸下了无法挽回
的大错。
我很喜欢书中对安德烈和妻子丽莎的互动描写:安德烈虽然经常对妻子感到不耐,但他
回来见到正说著话的妻子,还是摸摸她的头发问她旅途好不好,只可惜小公爵夫人并没
有注意。
三、对历史的剖析
托尔斯泰在书中一而再地强调,历史绝不是由个人推动的,不会因为一个名人、伟人
、政治家或将军,做出精明的决策,从而决定了关键的局势。这点与我一直以来的想法
不谋而合。一个决策是否正确,是由结果来决定的,而结果往往又由成千上万个变量推
动而成。绝大多数时候一拳重重挥出了却打了个空,而地上没人在意的小小火苗却缓慢
地延烧整个草原。就算历史学者事后再怎么覆盘,说:“他当初如果这样做……”
“如果他没那么做……”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一个看似明显的败因,都是由后人的眼
光来看,从事中的角度,当事人,或周围人,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那是个败因,失败
的原因,并不是“那个决定”,而是在那个决定之后的种种变量。
四、写作手法
战争与和平非常难写书评,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托尔斯泰在书中都把一切说尽了;他是
个不留白的作家,跟我一直以来喜欢的只说三分话的暧昧作家不同,他刻画人物内心的
独白;甚且对角色的行为思想,做出大量史家式的评述,往往在我意会到刚刚阅读到的
心中的感受是什么,作者就已经先一步帮我写了出来;而且绝大多时候用词太过犀利切
合,让人头皮发麻,不得不阖上书呆坐沉思消化。
五、身为一部战争历史小说
与和平时代的小说相比,战争与和平弱化个人主义,并且最有趣的,不歌颂英雄。因为
在战争中没有英雄,现实中,人们厌倦战争,忧虑恐惧。他们不求有个救世主能横空出世
来拯救他们,只希望这一切能结束。平凡而带有点瑕疵的生活是最好的事。
写了这些,还是觉得自己只写到了全书灵魂的不到千分之一。托尔斯泰的行文丰满程度
,每个人物,每个战争场面都足以单独拉出写一篇专题。战争与和平不是能让人一口气
读完的小说,它适合以缓慢的步调来沉淀消化。
作者:
sonans (邪恶的猪脑)
2021-10-17 23:20:00那个年代的男性写的小说最大毛病就是把女性写成圣女,集所有优点于一身:娜坦莎。
谢谢分享,最近刚好也想入手手边有他比较早期的哥萨克,目前正在读
作者:
zerto (gg)
2021-10-19 09:33:00感谢分享,已入手~
作者:
hhenryy (北冥有鱼)
2021-10-21 01:51:00木马去年出的新版已改由娄自良翻译了
作者: yonose123 (我不知道你的鼻子) 2021-10-21 04:10:00
感谢分享~写得真好!
作者: timbuktu (朗月如镜) 2021-10-26 09:06:00
有毅力! 现在能静心读完旧俄长篇小说的人, 凤毛麟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