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心得:https://maxjamesread.com/taiwanese-foods-in-the-street/
小吃可说是台湾的骄傲,也是许多外地游子心头忘不了的挂念。像是什么盐酥鸡啦、珍珠
奶茶、番薯球等,光用想的就让人口水滴下来。但你知道这些“台湾味”是怎么诞生的吗
?
这次要介绍的这本《巷弄里的台湾味》,是本小巧趣味又深具内涵的作品,细细介绍了22
道台湾庶民美食与它们的故事。作者范侨芯(自称阿佐),毕业于法国巴黎斐杭狄高等厨
艺学校,并经营佐餐文字 Les mots à table粉丝团,过著“执笔持刀”的料理生活。
会买这书很是机缘。前些日子到诚品,碰巧看到作者的讲座。驻足听了一阵,觉得非常有
意思。但我那次是要去买《大人的11堂写作课》的,做为一个有原则的人,即便看到作者
在签书还是忍痛放弃。但回头再翻了翻觉得实在有趣,遂还是买了(说好的原则呢?而且
还没拿到签名…)。
扯远了,回到这本书。作者的行文可说相当风趣乡民,知识收集也相当用心严谨。食物烹
调原理讲得专业不说,对美食的形容更是一绝,写到味道都要从书中溢出来了,实在佳作
!
这篇文我会从书中抽出三个,你我都再熟悉不过的台湾味,借由作者阿佐精彩的爬梳,了
解其曲折诞生之路。就让我们一起吃下去吧!
【木瓜牛奶】
看到作者介绍木瓜牛奶的瞬间,才想到到:“对耶,木瓜加牛奶超特别的,怎么之前都没
意识到。”显然这就是个已经融入生活的台湾味。虽说我们可能早就对这“味”习以为常
,但这木瓜与牛奶共缠绵的故事并没那么简单。
其实产出牛乳的乳牛适合生活在温带气候,但木瓜却是道道地地的热带作物,这天南地北
的组合要擦出火花并不容易。好在台湾是个宝岛,23.5度的姻缘线不偏不倚牵起了木瓜与
牛乳。书中说的甚妙:这正好是乳牛的耐热最大值及木瓜的耐冷最大值。
两物最初结缘,是在1950年代时开始兴盛的冰果室。但那时台湾酪农并不发达,只有零星
店家贩售。直到1970年代,政府开始发展酪农业,并从新西兰取经,牛乳供应才开始稳定
。
此时正好台湾木瓜育种也有突破,成功养出台农一、二、三号大果品种,更适合冰果店家
中使用。更重要的是1970年代正是台湾家电蓬勃起飞的时候,冰箱的普及让店家更能保存
木瓜与牛乳,而果汁机也成了这两物交融的好帮手。木瓜牛乳的结合终于水到渠成。
【蚵仔煎】
说到台湾小吃,蚵仔煎自然不能缺席。当然“煎”不只一种,虾仁、双蛋、花枝皆可搭配
入座。如作者言,这Q谈软糯的鼻涕状透明胶,在大火摧残下边缘微焦爽脆,鸡蛋如扩香
四溢,配什么都好啦!
事实上这道料理,与岭南华人移民可说密切相关。在新加玻和马来西亚都有着“蚵仔+淀
粉”的组合,称作蠔煎,澳门也有类似的食物,唤作蠔饼。
虽然食材相仿,但做法可说是大不同,新马多喜欢将其翻炒到支离破碎,港澳地区则会将
食材混合,再油炸到金黄。与台湾这鼻涕状吃法大异其趣。
而不管新马或港澳皆是用鱼露、辣椒等“沾酱”提鲜,与台湾淋酱得作法大不同。台湾小
吃的酱料源于“米酱”,其基底有在来米、糖、水,再用酱油微微调色。各店家再用这基
本酱汁,创造出自己的独门秘方。而蚵仔煎用的酱汁,多会再用味噌、番茄酱调味,称作
“海山酱”。
有趣的是味噌和番茄酱是日治时期,殖民政府带来的产物。或许这正说明为何台湾的蚵仔
煎,与其他华人地区的酱汁有那么大的不同。由此可看出台湾文化复杂交融的特征。
【百元热炒店】
台式的百元热炒,对许多人来说是相当亲切的存在。想到大学时,系篮三不五时就到热炒
店报到,是个练球后补充体力,比赛赢球能庆功,输球能抚慰人心的好所在。
出社会后,热炒店更是同事互揪的好地方,不管几点下班,都有热腾腾的饭菜等着你。各
类爆炒小食配上台啤,赞的啦。作者说得好:生活的苦啊,在台湾总能用小小的钱,得到
大大满足!
事实上台湾热炒的兴起,与经济跌宕有不少关系。股市大好时,兴的自然是高级餐馆;反
之,当股市收割韭菜,帮大家荷包瘦身时,平价热炒店就顺势而起。在2000年科技泡沫炸
裂后,各式“一百元活海鲜”、“九十九快炒”便在街头横行起来。
如书中说的,诸如台式热炒、香港大排档或是日本居酒屋,皆出现在节奏紧凑、压力放大
的城市中,成为大家的逃离繁闷生活的避难所。身为科技奴工可说是深深认同啊!
【后记:什么是台湾味】
这本书以台湾美食为基底,佐以各式乡野资料,加上作者精细的文笔烹调,成了美味与营
养兼备的一本书。是说在看最“个人主义”的国民小吃——卤肉饭一章时,才发现原来我
早就在every little d看过她的文章了,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回到书名的“台湾味”,到底什么样的味道才足够代表台湾呢?作者在书中后记提到,随
著新一代民族主义抬头,大家似乎越来越急着定义自己、定义台湾。但如细看台湾历史,
数百年来各种更迭,“台湾基因”其实相当复杂,很难三言两语将身世说尽。
我很喜欢作者说的:我并不打算以任何立场去定义台湾味,因为那些生活纤维交织出来的文化,并非独独几人
就能构成,而是数以千计,为谋生所存的灵光结晶。
而就我而言,从书中许多食物故事看到的,是台湾人的硬颈与韧性。总能在危机中找机会
,不浪费的利用各种可能,展现穷则变、变则通的本领。像是芦笋汁就是为原本要废弃的
芦笋脚料、芦笋皮找到出路。而盐水鸡则是让辛苦的老母鸡,有鞠躬尽瘁的机会。
此外,我们往往也借由多元的文化汇集,因地制宜地交融,调制出台湾独有的美食风景。
像是上面提过的蚵仔煎就是一例。我想,这种坚韧且多元精神所创造出来的食物,就是所
谓台湾味吧。
近来疫情正炽,看到许多分裂与对立,老实说让我挺难受的。但我相信台湾人不管面对什
么样的困境,都能成功度过。毕竟我们一路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在家烦闷时就看书吧,而
这本《巷弄里的台湾味》绝对是优质的选择。
最后希望疫情快快过去,大家再一起出门吃爆美食囉!啊,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