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先问,为什么》一书由 Simon Sinek 所著。Simon Sinek 因他开创的“黄金圈”理论
而闻名于世,在 TED 介绍黄金圈的那场演讲有 5400 万余次的观看。同时,Simon Sinek
在 2019 的 Thinkers50 (全球管理思想家排行榜)中排名第 11 名。其余的畅销著作
有《最后吃,才是真领导》、《无限赛局》等等。对 Simon Sinek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
参考看看他的个人网站。
书籍简介
《先问,为什么》的原文书名是《Start with Why: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Everyo
ne to Take Action》。从书名可以得知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关激励,或是俗称的心灵鸡汤
。但本书的鸡汤可不一般,是有着实实在在架构的鸡汤。全书以“黄金圈”为主干,大量
举例说明为何黄金圈有效,以及让黄金圈失去平衡后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本篇心得我会用两个主题来介绍本书。首先,当然是介绍“何谓黄金圈”,我会说明黄金
圈的三个架构。第二,只了解黄金圈是什么显然是不够的,我得说服你为什么要使用黄金
圈的架构:“使用黄金圈的理由:创新扩散理论”。最后,我想用一个比较生动有趣的例
子做结尾:“黄金圈的应用:让我们来一场约会”。另外,我在本篇心得的最后放上了我
阅读本书时做的章节笔记,对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先大致浏览本书内容。
内容简介
#何谓黄金圈
请你在心中想像一个三环的同心圆,这就是一个黄金圈架构。最内圈的是“为什么(Why
)”、中间那圈是“怎么做(How)”、最外面那圈是“做什么(What)”。接着,让我
们由外而内地介绍黄金圈的三环架构。
做什么(What):公司提供的“商品”、人们在组织内负责的“工作”
怎么做(How):通常是用怎么做来解释为何某些事物不同或优于其他事物,例如“价值
主张”、“专业流程”或“差异化”
为什么(Why):为什么是一个“目的”、“使命”或“信念”
无论规模大小、身处哪个行业,世界上任何组织都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每个人都能说明
公司提供什么商品,或自己在组织内负责什么工作。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就能定义“做
什么”。举几个例子吧,星巴克的做什么是“卖咖啡”、苹果公司的做什么是“卖电子产
品”、全联福利中心的做什么是“超市”。简单来说,“做什么”就是企业面对市场推出
的结晶,是消费者与企业的第一接触点;“做什么”就是日常生活我们负责处理的杂事,
是那些每个人行程表上面的各种事项。
“怎么做”这一圈则决定了“做什么”的发展。“怎么做”是一种计画或是策略,你会在
这一圈听到“价值主张”、“市场差异”等等的名词。换句话说,公司的“做什么”实际
上是从公司的“怎么做”衍生出来的。举例来说,星巴克的怎么做是“营造工作与家里之
外的衔接空间”、苹果公司的怎么做是“制造更快速更创新的产品”、全联福利中心的怎
么做是“低价且便民”。简单来说,“怎么做”就是企业策略,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走向。
就像“做什么”是服从于“怎么做”那样,“怎么做”也服从于“为什么”。“为什么”
指的并非赚钱或其他杂事,那些东西是结果,不是原因。“为什么”是一个目的、使命和
信念。“为什么”指的是核心理念,你也可以称之为企业精神、使命宣言等等:公司为什
么存在?你每天为什么起床?别人为什么要在意你们的产品?举例来说,星巴克的为什么
是“启发并孕育人文精神,每人、每杯、每个社区都能体会”、苹果公司的为什么是“个
人主义、挑战精神”、全联福利中心的为什么是“买进美好生活”。整个黄金圈的核心就
是“为什么”。清晰的“为什么”才能吸引忠实顾客,才能让人保持黄金圈的平衡。把焦
点放在“为什么”而不是“做什么”或是“怎么做”才能获得好的成果。
让我以另一本畅销书《原子习惯》中的例子说明吧。在《原子习惯》的第二章“改变习惯
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身份认同”中,作者提到“焦点永远都要放在成为某一种人,而非
得到某一种成果”这就是把焦点放在“为什么”与“做什么”的差异。我相信很多人都听
过,那些为了减肥而减肥的人通常都失败了,成功的人是那些打算彻底改变生活的人。这
是因为“减肥”是“做什么”,而“想改变生活、想活得健康”是“为什么”。
做个结论。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做。换句话
说,绝大多数人的黄金圈都是由外而内的,但作者提醒我们,黄金圈的发展应是由内而外
,黄金圈要从“为什么”开始。
#使用黄金圈的理由:创新扩散理论
黄金圈的架构极其简单,就是一个三环的同心圆,经由上面一段的整理我相信读者已经清
楚的了解黄金圈是什么。但问题是,黄金圈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凭什么我们一定要从为什
么开始?
为了说服你使用黄金圈,我们得引入“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
ory)来说明。创新扩散理论由美国学者 Everett M. Rogers 于 1960 年代时提出,这项
理论将一项新产品的受众分为五大类别。以下我们依序简介。
1. 创新者(Innovators):创新者是勇敢的先行者,对任何本质性的创新都充满兴致。
成为“第一”是他们生命的核心,即使这些事物仍有某种程度的不完美也能接受。创新者
占的人数不多,但他们会不断挑战其他人,要其他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思考这个世界。
2. 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和创新者一样,早期采用者也愿意多付一些钱、忍
受一些不便,以拥有某些感觉很对的新产品或新观念,只不过他们愿意牺牲的程度可能没
有创新者那么高。换句话说,他们乐意引领时尚、尝试新鲜事物,但是行为谨慎。
3. 早期采用人群(Early Majority):他们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但更谨慎。他们比普通
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只是没有创新者这么狂热,也没有早期采用者这么愿意尝
鲜。他们要等到有一定程度的人(早期采用者)试过这项变革之后,才会乐意去尝试。
4. 后期采用人群(Late Majority):他们是怀疑论者,直到新鲜事物在社会上蔚为潮流
、趋于普及之后,他们才会采用新鲜事物。
5. 迟缓者(Laggards):他们是守旧者,只有当新事物成为主流,或旧事物完全被取代
后,他们才会被动地接受。Simon 在演讲中举的例子很传神:这些人买智慧型手机的唯一
理由,就是因为再也买不到键盘型手机了。
让我们用苹果发布新手机做个简单的举例。那些在苹果发表会一发表后就立刻去预定与购
买的,显然就是“创新者”,他们是忠实客户、是脑粉;那些在第一波人群散去后,过了
三天五天一周后去购买的,就是“早期采用者”,通常这些人还扮演了 KOL 的角色,会
大力的宣传新东西的特别之处;而受到早期采用者感染而去购买的就是“早期采用人群”
,这些人不讨厌新科技,但也没那么狂热,他们随遇而安;当社会上大部分人都买了新东
西之后,“后期采用人群”心底就开始骚动了,也开始接受这些变革;最晚接受的是“迟
缓者”,甚至他们根本不会接受,直到真的无法不接受的地步为止。
我想,应该不用多说,如果我们身为一个公司高层,应该都清楚我们产品的主要受众会放
在“创新者”与“早期采用者”身上。事实上,根据创新扩散定律,我们必须先赢得 15%
到 18% 的人的青睐,才可能真正打进大众市场。那问题就显而易见了:我们该如何赢得
这些人的青睐。答案很简单,这些人愿意忍受一些不便、多花一点钱来购买我们的产品,
是因为他们认同我们的理念,他们看得出我们的真正价值,同时希望将我们的理念、产品
、服务都纳入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他们认同我们的“为什么”,并且愿意透过购买我
们的产品,来彰显自己的“为什么”。
真正能创造引爆点的,正是那些认同我们价值观及理念的人,而非我们推出的产品。去问
问那些在苹果还未大肆流行时就购买苹果产品的人,为什么要买。他们可能会跟你说,因
为产品性能、产品设计等等的话,但他们忽略没说的是,苹果代表的,也是贾伯斯所代表
的,是“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叛逆创新精神。苹果显然是知道这一点,看看他们当年
为了卖出 Mac 推出的《1984》、《Think Different》这两则广告。
1984 是苹果推出麦金塔的年份,这则广告的名字是同音 George Orwell 的知名小说《一
九八四》,透过这只广告,苹果向大家保证,世界不会受到“老大哥”IBM 的控制。在《
Electric Dream :Computers in American Culture》中,Ted Friedman 提到这则广告
带来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免费播放时间;后来统计,在广告播出的三个月内,苹果卖出价值
一亿五千五百万美元的麦金塔电脑;Think Different 在 1998 年播出,Steve Jobs 在
1996 年底重返董事会,当时的苹果还是一家苦苦挣扎,品牌欲振乏力的公司。有句苹果
名言:“只有那些疯狂到自己为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就是出自于这个
广告。这个广告大获成功,获得数十个备受尊崇的广告奖表扬,也让苹果起死回生。
从这两则广告中,你有注意到独特与有趣的地方吗?对,那就是以上的广告都没有提到电
脑或电子用品,它们并没有谈到规格、内存、彩色萤幕或者电脑(没有提到任何“做什
么”)。如果你对该公司不熟的话,你甚至不确定他们到底想卖什么。但现在的你知道了
,透过广告,他们卖的是愿景(也就是“为什么”)。当人们对“因为苹果电脑,1984
年将不像《一九八四》”的声明产生认同时,许多人会开始想:“真是惊人!我不知道他
们在做什么,但是我想成为其中一份子。”相似的情况,当人们听到低沈的声音说出结语
“只有那些疯狂到自己为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他们会激发想到:“
我想要成为改变世界的份子之一”。当然,成为一份子的方式是买下麦金塔电脑,改变世
界的方式是买下一台 iPod 就是了。
你想想,如果当年苹果推出的广告是:“好用的使用者接口!简单时尚的设计!深入你的
心!”的话,估计不会有多大的效果。做个小结,为什么我们要注重黄金圈?为什么要从
为什么开始?因为顾客买的是你的“为什么”,而不是你的“做什么”。(我想应该不会
有人误会,但我还是做个声明好了。这里的“顾客”指的当然是“创新者”以及“早期采
用者”,只有这些人会去在意“为什么”,也只有这些人是公司最主力的行销受众;其余
的人群在引爆点之后自然会被吸引,而这些人更在意的就是产品性质,也就是“做什么”
。但在达成引爆点之前,这些人连公司的“做什么”也看不太见。)
#黄金圈的应用:让我们来一场约会
上一段的结论,在 TED 的演讲中,Simon 的原话是:“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
如果你对于黄金圈,对于要从“为什么”开始还是有一点疑虑的话,让我们来模拟一段约
会吧。现在,我们在一间气氛美妙的餐厅中,对面坐着我们第一次见面的相亲对象。当然
,我们觉得对方长得相当不错,我们自己也不差,魅力满分。当我们与对方相视一笑之后
,决定主动开启这段谈话:
“我非常有钱。”
“我有一部大房子,还有一部很棒的进口车。”
“我认识很多名人与网红。”
“我常上电视。这很棒,因为我觉得自己魅力满分。”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对自己得成就颇为满意。”
各位觉得,如果我们真的蠢到按照上述的内容开启对话的话,我们还有机会再约到第二次
约会吗?显然是不可能。更讽刺的是,对方既然接受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很可能是因为我
们上述提出的因素导致的。可是,虽然这些条件都是真的,但这些都是“做什么”,而“
做什么”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做什么”应该服从于最内圈的“为什么”。让我们重新安
排一次我们开口的内容:
“妳知道我最感到庆幸的是什么吗?”我们这样开头。“我最庆幸每天早上眼睛一睁开,
我就能做一些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我可以启发别人去做最能发挥他们潜能的事。这真是世
界上最奇妙的事情了。我最大的挑战,就是去发掘不同的方法来做这件事。更棒的事,做
这件事还能让我衣食无虞。我拥有一栋大房子,还有很棒的进口车。我的工作让我认识很
多名人与网红、常上电视。幸好我魅力满分,长得还算过得去,所以上电视也蛮好玩的。
我真的非常幸运,能够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而且还因此而拥有了一点成果。”
我相信这一次的内容,估计能很大程度的让我们顺利拿下这次约会。其实我们这次说的跟
上一次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差别是,这一次我们是从“为什么”开始,而我们所拥有
的一切有形的成果,也就是“做什么”,只不过是我们实践自己“为什么”的具体证据。
和一个差劲的约会一样,企业界也有许多公司,一碰面就拼命想向对方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却无法先说清楚自己的为什么,也就是存在的理由。要人家对我们感兴趣,我们不能一
见面就掏出自己的履历表:
“我们公司经营的非常成功。”
“我们的办公室非常漂亮,您应该找时间过来参观一下。”
“我们的顾客都是一流的大公司、一流的品牌。”
要记得,大家买的不是我们做的是什么,而是我们为什么而做。做个总结吧,做什么只能
当做为什么而做的一种有形的证据。除非我们从为什么开始,否则大家根本不会受到情绪
的渲染,只会依据理性的因素来做决策。对,从为什么开始,就是诉诸感性,就是渲染情
绪,人只会认同自己潜意识中认同的事物,而那些东西,通常是非理性的。
心得
老实说,这本书的概念真的非常精彩,但这本书真的写得很烂。
先谈谈精彩的部分。我们这篇心得主要在介绍“为什么”的重要性,书中更进一步,把如
何清晰的将“为什么”告诉大家也做了说明。其中有一些逻辑是反直觉的,特别值得我们
深思。例如,我们都说黄金圈要由内向外,但顾客却是由外向内的接触到企业。大部分的
顾客都是因为产品或广告才知道企业的存在,因此让“做什么”服从“为什么”是及其重
要的。又,顾客认同我们的“为什么”后购买了我们的产品的情况,是因为我们的“为什
么”与他的“为什么”了产生共鸣,而“别人就会用你的产品或服务来反映、证明他们个
人的信念”。
这就很有趣了,如果要展开又能写成一大片文章。简单来说,我们用打篮球的人喜欢 Kob
e 当例子。喜欢 Kobe 的人,不是因为 Kobe 进了名人堂、拿了几次最佳球员或总冠军,
而是因为 Kobe 身上拼命到底,绝不放弃的精神。当我买了 Kobe 的球衣,当我房间墙上
贴著 Kobe 的海报,那就代表了我也是拼命到底,绝不放弃的人。还是回到那句话,我们
买的不是他们做的是什么,而是他们为什么而做。但这句话有太多角度可以深入讨论了。
书中还延伸了其他概念,各位可以从我的章节笔记中看到。
接着谈谈烂的部分。这本书的前 100 页基本上都是在说“为什么‘为什么’很重要”。
后 200 页有大部分的篇幅基本上是在说“我觉得你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很重要,所以
我要再次强调......”。而且本书于 2009 年出版,在这十几年间,有更多有深度的新书
可以扩充说明本书中一些暧昧不明的例子(可以参考第一章与第二章的章节笔记)。这本
书唸起来有一种窒碍难行的感觉,如果只是想了解黄金圈的朋友,除了我这篇心得,可以
直接参考 Simon 在 TED 上那场 18 分钟的演讲,基本上就把全书的主要内容包含进来了
。
当然,如果你能克制住自己认为作者在自吹自擂,不断重复地说“黄金圈很赞”、“从为
什么开始很棒”的话,念完本书多少也能得到一点其他的收获。接下来我还会读作者另外
两本畅销书《最后吃,才是真领导》与《无限赛局》,有版友对 SImon Sinek 也有兴趣
的话欢迎日后交流~~~
章节笔记
Part 1 不探究“为什么”的世界
第一章 假设错误,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答案
本章先说明每个人看见的世界都是“自己以为”的世界。我想这应该是老生长谈了,无论
是《与成功有约》中提到的“思维典范”或是《大设计》中的“模型相关真实论”都会比
这章粗浅的介绍更为精彩(本章是利用那个很有名的希特勒例子)。接着,作者基于这个
概念往下延伸,说明既然世界都是我们“自以为”的,那当“自己为的起点”不一样时,
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作者以一个小故事举例:一群美国汽车业的高阶主管,一起到日本
车厂参观生产线。在生产线末段,车门终于撞上了,就跟美国车厂的生产线一样,但有件
事日本工人没做。
在美国,生产线的工人会在车门装好之后,用橡胶槌拍打门沿,确认车门确实与车体紧
密结合,但日本车厂完全没有这道程序。美国汽车业的高阶主管疑惑地问,日本汽车生产
线在哪道程序确保车门密合?日本车厂的导览员腼腆地笑着回答说:“就在设计汽车的时
候”。从上面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下的每道指令、部署的每项行动、渴求的每个
结果,其实都始于同一个起点:某项决策(车门密合)。有些人决定在最后阶段(锤子)
,以不断敲打车门来让他密合,来达到希望获得的结果,有些人则从完全不同的地方(设
计图)起步。这就是在看到相同的世界,或是看见相同目标的基础上,因为“自以为”的
起点不同,导致的不同结果( 美国车厂的橡胶槌,象征许多个人及组织的领导模式:碰
到计画之外的问题,就快速采取一连串的补救措施,来达到原先冀望的结果)。以上是本
章想说明的,总归就是要在一开始就看到问题的核心。接下来,有些内容我实在是不能苟
同。例如本章提到:“基本上,我们都能同意:即使是坐拥最充分的资讯、获得最睿智的
建议,如果事情的发展还是不如预期,有时候是因为我们不小心忽略了某些微小但关键的
细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回头检查所有资讯,甚至蒐集新资讯,以厘清该怎么做,
再重新跑过整个流程。”问题在“有时候是因为我们不小心忽略了某些微小但关键的细节
”我实在不能认同这种“我们可以理解所有情形”的想法,在《反脆弱》中提到的“绿木
材谬误”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人总是以为自己能找到一套完美公式去解决某个现实问题
,当公式失败后只会认为“公式不够完整”却不愿意认清“从来就没有完整的公式”。我
极度认同塔雷伯说的,做一件事情只需要一个理由,少即是多,太多的资讯都只是杂音。
不过本章的大概念我还是认同的,要看到的是核心,只是这个核心对我来说不是什么“设
计前”或“事后补救”,是“脆弱与否”。(鉴于车门不闭合会产生的巨大危险性,难道
都没有人想到需要完美设计加上事后保险吗?)
第二章 胡萝卜和棍子,利用人心弱点的操弄手法
本章说明影响人心的一种手法:“操弄”。本章最后的结论是,操控手法确实有效,但应
该仅限于一次性的交易,如果需要建立长期合作,那么操弄只会造成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压
力越来越大。拿减价或赠品来举例,如果你要买一台相机,我相信符合你心里期待的性能
、规格等等因素的相机必定有好几台,换句话说,最后你买哪一台相机的决定性因素根本
就不是那些东西,是折价或赠品。假设刚好其中有项正在进行促销,可能是附赠相机套或
记忆卡,由于这些产品的功能和品质几乎一模一样,这个小小的赠品,可能就成为你做决
策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对企业交易的世界里,促销被称为“附加价值”,免费提供一些好
处,好拉拢别人跟你做生意。本章还提到“恐惧”、“渴望”、“新奇”等等操弄的手法
,也介绍了为何这种手法长期来看是不完善的。如果对本章的内容有兴趣的话,我推荐阅
读《游戏化实战全书》,里头有关“黑帽”、“白帽”的章节便是与本章“操弄”、“感
召”相关,甚至更为完整的介绍。在游戏化中,作者提出的八角框架对于如何影响人的行
为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Part 2 长久成功的单行道,黄金圈法则
第三章 吸引力的秘密,来自黄金圈
这一章的内容精采了起来。本章介绍了“黄金圈”理论,想像一个三环的同心圆,最外面
那层是“做什么(What)”、中间那层是“怎么做(How)”而最核心的是“为什么(Why
)”。我想,作者要强调的概念从这个圈子就可以简单的看出概要:做事要由内而外,换
句话说就是要先找到你的“为什么”。再换一句更为常见的说法:公司最重要的是核心精
神,而不是产品。有好多书都有提到这个结论,当一个组织搞不清楚自己的为什么,前途
可就没那么乐观。如果一个组织只能以做什么来定义自己,那他也只能限制在做什么的范
围上发展。面对所有情况,回归本质、找回初衷,都是企业快速适应改变的不二方法。别
再问:“我们应该做什么,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家真正应该问的是:“我们当初
‘为什么’会做这些事?考量目前的科技与商机,我们应该做什么,才能实践理念?”接
著,让我稍微阐述一下为什么我认同这个概念,就用“脆弱”与“反脆弱”来做说明吧。
很明显的是,从“做什么”或“怎么做”出发的产品导向是脆弱的,因为在面对随机与不
确定性的情况下,维持做产品这件事,不会从波动中受益。举例来说,一个定位是卖牛肉
面的企业,在牛肉出现问题时,势必呈现脆弱性;但从“为什么”出发的精神导向就会拥
有反脆弱性,对比一个卖牛肉面的店家,一个做“健康食品”或“家常料理”的店家会在
牛肉产生变动时显得更为强固。我们也可以从否定法来确认,首先,从“为什么”出发,
就代表我们不做那些与“为什么”违背的事,除此之外,我们有一堆选择权(还记得选择
权是反脆弱的代言人吗);但如果我们从“做什么”出发,就代表我们不做那些“我们不
做”的产品,而这些我们不做的产品,很有可能是也符合“为什么”的理念的,换言之,
我们限制了自己原有的自由(因此具有相对脆弱性)。
第四章 黄金圈完全符合生物本能
本章试图从生物证据去类比黄金圈。大脑的主要层次有二,首先是外圈的“新皮质”(ne
ocortex):是人类大脑最新生成的部分,也是所谓智人的脑部,他对应“做什么”那一
圈,负责掌管人类的理性思维、分析及语言能力。第二则是内圈的“缘脑”(limbic bra
in):是中间两圈,掌管人类的情感,如信任或忠诚等。他也负责人类所有的行为及决策
能力,但不掌管语言能力。当我们由外向内沟通时(先沟通做什么),脑部确实可以处理
大量的资讯,却无法驱策我们采取行动;当我们从内向外沟通时,则是直接诉诸掌管决策
的部分,然后才由掌管语言的新皮质帮助我们说明自己的决策。由于掌管情感和决策能力
的缘脑并不掌管语言能力,于是这种“缺口”,让人难以用言语形容自己的情感。举例来
说,问问苹果迷为什么要买苹果产品,你得到的不会是“因为我认同苹果理念”等等的情
感答案,你会得到那些冷冰冰的资讯,无论是性能、设计或是其他种种。当我们先影响了
缘脑,我们就会有莫名其妙想要做一件事的理由,无论这个理由为何。想想自己上次坠入
爱河,是因为什么原因?事实上任何你提出的原因,都无法说明你心底的那层被吸引到的
情感,你的理由只是理性的大脑硬要说的故事罢了。于是,作者试图说服我们:先赢得人
们的心,再征服人们的脑,即使对最理性的买家而言,影响行为的决策也不只是摆在眼前
的明显事实,而是商品背后代表的信念。
第五章 清晰、纪律、一致性
本章将黄金圈由内至外的顺序以一些例子梳理了一次。首先,你的“为什么”够清楚吗?
清晰与否是第一个关键。你必须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别人买的并不是你们在做什
么,而是你们为什么而做、清楚为什么之后,接下来就是要了解该怎么做:这是你们用来
实践为什么的价值观及原则,反映在组织、文化、制度及流程中。作者在这章列举了一些
细节,例如:价值观或原则要能真正引导我们的行为,必须是动词。不要只说“原则”,
而是说“坚持做对的事”。请同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比告诉他们要“创新”更好
。这句话就很不错,在《原则》这本书中也有类似的观念。在本章后半段,作者在说明我
们很难以任何外在、理性,或我们所认定的价值,来说服别人应该买的产品或服务。但是
,当我的为什么与别人的为什么产生共鸣,别人就会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来反映、证明他
们个人的信念。他以约会举例,如果有一场约会,开头是一方开始介绍自己的物理条件、
资产数字等等的话,那么,这场约会是注定要失败的;但如果开头是从情感开始,从谈论
自己的核心理念开始,再带到因为这些理念所以自己拥有了一些物质条件的话,就会是不
错的开头。要人家对你感兴趣,你不能一碰面就掏出自己的履历表,作者说,就像和一个
差劲的约会一样,企业界也有许多公司,一碰到面就拼命想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却
无法先说清楚自己的为什么,也就是他们存在的理由。做个总结,理性的做什么,为感性
的为什么提供了具体的证明,或著说做什么本来就是为了具象化为什么而存在的。
Part 3 领导力,来自建立信任
第六章 企业的成败在于创造归属感
本章说明“信任”是重要的,以及信任是黄金圈平衡后的结果。这一章的内容是在叙述一
间企业的使命宣言有多么重要,又,让员工了解这个使命宣言有多么重要。我相信对于 O
KR 稍微有点理解的人应该都对这套说词不陌生。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一个“Something b
igger than yourself”的概念,并且吸引相同价值观的人一起朝这个大方向努力。领导
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自己提出伟大的创意,而是创造一个能孕育、激发伟大创意的环境。
只有当个人愿意相信自己所处的文化或组织时,我们才会愿意冒个人风险,去追求文化或
组织整体的进步。当然,我相信本章说的都很有道理,也跟许多畅销书的想法不谋而合,
但我实在是无法接受这种“正面确认”的写作手法,一直举例子说成功的是因为符合黄金
圈的概念、因为他们有找到自己的为什么等等。希望后面的章节除了举例之外,还能实际
说明如何运用黄金圈以及是否有配套的工具。
第七章 如何引爆趋势
本章引入“创新扩散定律”来介绍“信任”的概念。创新扩散定律是在行销上常见的概念
,说消费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多数、后期大多数、落后者。简单来区分
,就是当苹果出了新款手机的时候,越早购买的就排在越前面,越晚的就越后面。那如果
我们是制造产品的公司的话,我们应该选定哪一部分的人做行销呢?答案显然是前半段的
人们。只要我们很有纪律地将自己的诉求重心放在早期采用者身上,后半段的“大多数”
终究会慢慢跟随而来。那要怎么表达自己的诉求重心呢?答案是从为什么开始,要知道,
真正能创造引爆点的,正是那些认同你价值观及理念的人,而非你的产品。你在过程中应
该扮演的角色,是清楚沟通自己的信念、目标或使命。作者最后以金恩博士那场著名的演
说作为例子。那场演讲有 25 万人到现场观看,有哪些人是为了金恩博士而来的?基本没
有,他们是为了自己而来。因为这是他们的信念。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自己能贡献一己之
力、让美国变得更好的机会。因为他们想要活在能反应自己的价值观及信念的国家;大家
追随他,不是因为他拥有改变美国的理想。大家追随他,是因为自己也拥有这改变美国的
理想。做个总结,作者这两章所谓的信任,其实就是指认同感,而我们会对什么东西产生
认同感?铁定不是冷冰冰的资讯与理性的外在,而是充满感性的为什么。所以,要获得认
同感,就得从为什么开始。这一章比较有趣的,是让人反思“获得认同”这件事情。当我
们获得认同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拥有了什么,而是别人想借由我们而拥有些什么。例如
,我们喜欢 Kobe 不是因为他拥有多少冠军、多少 MVP,而是透过我们喜欢 Kobe 这件事
,代表我们拥有毅力、有着一颗热爱篮球的心。
Part 4打造感召人心的黄金扩音喇叭
第八章 从为什么出发,再谈怎么做
本章从黄金圈的核心出发,向外一圈的讨论为什么与怎么做的关系。有关从为什么开始有
多重要,虽然本章又花了一大段篇幅介绍,但我不再赘述。让我们再往前一步,看看有了
清晰的为什么之后,应该怎么办?就像一位设计出伟大建筑的设计师,如果没有工人来建
造就无法完成这项伟业一般,每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也就是每一位“为什么型”的人身旁
,总会有一位或一小群深受感召的“怎么做型”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建立架构,将无形的
理念化为具体行动。真正让改变发生的,正是这些具体的基础建设。 唯有这种愿景与实
践力地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伟大的组织。作者提到,上一节讨论的信任,往往在为
什么型与怎么做型的人之间大量产生。让我们换一种譬喻方式,拿演说来讲,就算讲者的
理念再怎么清晰,如果没有麦克风的话,讲者的话只能传达给少数的人;就算拥有再怎么
大台的扩音机,如果讲者没有清晰的理念的话,听众也只会听见大声的杂音。理念的传达
既要清晰、还得够大声。清晰的使命、愿景或信念当然重要,但别人也要听得到才行。要
让你的为什么拥有引发行动的力量,除了理念、愿景本身必须清晰明确,还需要有够大的
扩音喇叭,才能让足够的听见、达到引爆的能量。
第九章 用清楚的做什么,与混乱市场沟通
本章在黄金圈概念中引入市场的系统,并且说明领导者应该坚守为什么的角色。首先,黄
金圈三角锥反映了一个组织的结构。这个体系下方还有另一个体系,那就是市场。结构完
整的三角锥与下方无秩序的体系之间唯一的连结面,就是做什么这个层级。换句话说,怎
么做与做什么是为什么的体现,但体现者并不是领导者,而是基层的员工。当公司规模逐
渐变大,执行长的任务就是把自己变成为什么的化身,将自己的理念、愿景体现出来、不
断谈论它、传扬它,让自己成为公司理念的象征。执行长的角色,也就是领导者的责任,
并非专注于外面的市场,而是应该专注于自己下方的那个阶层,怎么做的层级。领导者必
须确保团队中一定有真心认同自己的理念,而且还知道如何打造出有效团队的人。我从未
进入大规模的团队中运作,无法判断领导者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否真如作者所说,暂且把这
个说法当作一种未来的参考。
第十章 沟通的重点,在于聆听
本章说明如何判断自己该做什么,也就是“芹菜测试”。简单来说,就是要确保你做的事
情能够清楚体现自己的理念。在一间超市里面,你要怎么决定要买些什么?是沙拉、蔬菜
?还是可乐跟饼干?这时,如果你的为什么很清晰:我是一个健康生活的人,那么你的选
择应该很显然的是沙拉与蔬菜。其他的建议不是不好,只是不适用于你,因为他们并不符
合你的目标与理念。并且,在排队结帐的时候,当其他人看见你拿的东西时,也会感受到
你是一个健康生活的人。如果一个组织的为什么非常清晰明确,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做
出和创办人同样清楚而正确的决策。为什么是决策的过滤器。无论是人员招募、合作伙伴
的选择、策略或战术的运用,任何策略都应该先通过芹菜测试。当我们清楚体现自己的理
念,与我们理念相同的人自然就能很容易找到我们,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已经成功地沟通了
我们的为什么。这与《定位》中阐述的概念很像,本章以丰田为例,说明当丰田打算进军
高价位车市场时,并没有傻傻地在相同的品牌里推出新车型,而是创立了新品牌 Lexus。
这就是为了清楚的沟通为什么。公司的言行极端重要。能体现组织理念的,正是最外层“
做什么”的层次。一个企业与外界最重要的沟通管道,就是这个层次。人们通常都是透过
企业在这个层次的一切行为,进而认识它的信念。
Part 5 小心岔路,成功才是最大的关卡
第十一章 当为什么失焦
本章以“成就”(achievement)与“成功”(success)的差别来说明为什么“为什么会
失焦”。为什么的失焦,指的是当做什么与为什么失去平衡的状态。作者说:“当你以做
什么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时,你所获得的就是“成就”;当你清楚地追求一种为什么时,你
所能获得的就是成功。”换句话说,“做什么”得到的是成就,是外在的指标;“为什么
”得到的是成功,是内在的自我实现。事实上,成就跟成功并不互相冲突,甚至是相辅相
成的。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金钱买不到快乐,但却可以买到帮助我们与快乐同行的游艇
。”当我们误以为快乐就是游艇的时候,就会产生失焦的状态。
第十二章 小心走岔路
本章以大量的例子说明“为什么失焦”也就是当企业走上岔路的状况。作者以戴尔、苹果
、微软、星巴克、好市多等大公司作为例子,提出了一个“校车考验”:如果一个组织的
创办人或领导者不幸被校车撞了,组织是否能在失去舵手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方向、全速
前进。我想,自从贾伯斯去世之后,苹果给人的感受就有那么一点的不一样。这就是校车
考验的实际例子。要成功通过“校车考验”,让组织在创办人离去之后还能继续有感召力
与领导力,创办人的为什么就必须经过淬炼,整合融入公司的文化之中。更重要的是,公
司必须有一套缜密的接班计画,及早选定一位深受创办感召、又有能力带领整个组织顺利
进入下一阶段的领导者。成功是所有企业要面对到的最巨大的难题,成功会带来规模的扩
大(或是生命的必须延续),而小规模与大规模(或短时间与长时间)有着非线性的区别
。在本章中,这个非线性区别就是公司的为什么是否仍能清楚地传递。
Part 6 发现你的为什么
第十三章 为什么从何而来
本章先以苹果为例,但最动人的还是在本章后半段,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看完作者自己
的经验,让我对黄金圈的应用多了一层信心。请别误会,就像塔雷伯说的:这不表示一个
人的经验能够形成充分的样本,而对某个观念做成结论;个人的经验只能让他发表的看法
显得真诚无伪。我喜欢的是作者的真诚无伪,也基于这层真诚无伪,我选择相信黄金圈法
则。接着谈谈本章的一个小重点:怎么找到为什么?我想,答案应该很明显,既然为什么
是在黄金圈的最内层,那就代表为什么不是来自往前看、紧盯想要达成的目标、努力找寻
达成目标的策略。他不是来自市场研究,也不是来自严谨的顾客访谈或员工访谈。他来自
完全相反的方向。寻找为什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非发明的过程。
第十四章 只跟过去的自己比赛
本章说明,当你和别人竞争时,没有人会帮你的忙,但当你是在和自己竞争时,每个人都
愿意帮你一把。换个说法,当我们是在为了我们的为什么努力时,就不会落到和别人比较
怎么做与做什么的恶性循环中。莫忘初衷、言行如一,这是念完本书后在我心中出现的两
句成语。